李海亮
摘要:本次研究結合實際工作經驗,探討了育肥豬中暑的發生原因、臨床表現和具體的防治方法,希望對廣大同行有所幫助。
關鍵詞:育肥豬中暑;發生原因;防治方法
育肥豬中暑是夏秋季節流行率相對較高的一種應激反應,同時也是一種危害較為嚴重的非傳染性疾病,引起該種疾病的原因較為復雜,包括了溫度因素、自身因素以及養殖管理因素。臨床上主要發生在氣溫較高的盛夏季節,患病豬主要表現為機體散熱不良,散熱減少,體溫調節失衡,內部體溫過高,患病豬往往表現為呼吸急促,飲用冷水,往往在膘情較好的育肥豬群當中發生率相對較高。由于該類疾病造成的危害相對較為嚴重,所以就需要養殖管理人員提高重視程度,要對引起育肥豬中暑的原因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并從原因角度入手提出相應的防治方法,加強對養殖管理方案的有效調控,確保進入盛夏季節之后,能夠為育肥豬營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將養殖場的熱應激因素降低到最小程度,保證豬群能夠健康生長發育。
1 發病原因
育肥豬的種屬可以劃分成日射病和熱射病兩種,主要是指豬群在生長發育階段,外界溫度突然升高,圈舍濕度相對較大所引發的一種應激反應,主要特征是機體無法正常的進行體溫調節,體表皮膚潮紅,患病豬呼吸急促,炎熱的夏秋季節是育肥豬中暑的高峰期。
1.1溫度濕度超標
一般說來最適宜育肥豬生長的環境溫度為15~24℃。這個環境溫度下育肥豬能夠正常采食飼料,消化利用率最高,但是進入炎熱的夏秋季節之后,外界溫度會逐漸升高,如果沒有做好豬舍的溫度調控工作,溫度過高時會導致豬群的機體散熱受阻,從而引發中暑。例如有些養殖場在規劃建造過程中,為了節約成本不安裝有效的通風降溫設施,或者在長距離運輸過程中沒有執行有效的降溫措施。當環境溫度升高到31℃,濕度達到50%以上,豬群的機體散熱功能就會受到嚴重的阻礙,身體對熱的敏感度顯著提高,同時體溫也會顯著增加。當育肥豬身處于35℃的高溫環境,且濕度超過65%時豬群的體表溫度就會急速升高,飲水欲望顯著增強,甚至會造成豬群中暑死亡[1]。另外豬群體溫迅速升高,再加上養殖密度相對較大,圈舍的通風環境較差,會使得環境當中的濕度顯著超標,從而形成一個悶熱的生產環境,再加上缺少飲水,往往會使得機體的新陳代謝加快,大量的血液流經肺臟,引起呼吸急促,同時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大多代謝廢物不能夠被完全氧化,不斷在機體當中堆積,很容易出現中毒,加重心臟的運行負擔,其容易造成心力衰竭,最終出現死亡。
1.2養殖管理不當
當前在育肥豬養殖管理過程中,集約化規模化養殖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形式。但是很多養殖場在規劃建造之前,普遍存在選址不當,規劃建設不合理的情況,育肥豬圈舍空間狹小,養殖密度相對較大,養殖育肥豬的數量超過了圈舍的承載能力。進入盛夏季節之后,再加上養殖戶不注重做好豬群的數量調控,會使圈舍當中的有毒有害氣體濃度顯著增高,圈舍環境在短時間內就會發生變化[2]。此外,在生豬養殖管理過程中,很多養殖戶為了促進育肥豬的健康生長,往往會使用高能量高蛋白的飼料,使得豬群的體表脂肪含量升高。進入盛夏季節之后,在這種飼養模式之下會使得機體的體重超標,一旦溫度升高將會造成豬群出現嚴重的熱應激反應,引發中暑。
1.3豬群自身素質相對較差
豬群在育肥養殖管理過程中身體素質相對較差,蛋白質飼料、能量飼料投喂過多,體型過于肥胖,有較多的脂肪堆積,都會造成盛夏季節中暑的出現。豬的年齡過大或過小都容易出現中暑,這主要是因為這部分豬群的興奮功能相對較弱,在高溫夏季很容易出現代謝異常。另外圈舍潮濕不堪,大量糞便堆積豬群體表不清潔,再加上大量排汗缺少飲用水供給,無法獲得充足的養分,都可以造成中暑癥狀的出現。
2 臨床表現
育肥豬中暑出現較為突然,短期內就會出現典型的臨床癥狀。患病豬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或者興奮不安,不斷在圈舍當中來回走動或跑動,結膜變得潮紅,口干舌燥,從鼻腔當中流出水樣的鼻液,停止采食,但飲水欲望會顯著增強。患病豬對外界的刺激反應十分遲鈍,眼球向外突出甚至怒張,瞳孔放大,四肢無力,不能正常行走,步態蹣跚。通過臨床癥狀,病豬的體溫迅速升高到42℃,呼吸極度困難,不斷地氣喘,呼吸頻率高達100次/min,脈搏跳動次數達到100次/min[3],發病后期階段會陷入昏迷狀態,結膜發紺明顯,口吐白沫,全身肌肉震顫,突然倒地不起,四肢呈游泳狀的滑動,最終因為機體痙攣極度衰竭而死。
3 科學治療
豬中暑癥狀診斷難度不大,一般結合豬舍溫度的高低以及圈舍的濕度情況,對病情做出有效的診斷。確診之后可以根據患病豬的臨床癥狀嚴重程度不同,采用物理降溫或者藥物治療的手段進行綜合性處理。
3.1物理降溫
物理降溫主要包括了冷水降溫和冷敷降溫兩種方法。確診為育肥豬中暑癥狀之后,首先將其轉移到陰涼處,在水龍頭下連接塑料管或者膠管,對患病豬的頭部緩慢地淋澆自來水,禁止使用大量的冷水快速猛降溫,同時可以將管子從口角插入到嘴中,掛入適量的冷水,對口腔進行沖洗,交替進行多次,或者選擇使用冷水進行灌腸處理,但在灌腸處理過程中一定要小心仔細,注意隨灌隨排。通過冷水降溫能夠使豬群迅速變得安靜呼吸逐漸趨于平穩,在整個處理過程中要隨時對豬群的體溫進行測量,在體溫下降到39℃時,要停止采取上述措施進行操作。另外對于發病初期的豬還可以選擇使用冷敷降溫的手段,在5kg冷水中,加入尿素0.5~0.7kg混合均勻之后,分裝到多個不漏水的小塑料袋密封,緊接著快速地將小塑料袋放置在豬頸部肌肉兩側和鼻梁上,患病豬的體溫會逐漸下降,大約30min之后昏迷的患病豬就會逐漸蘇醒。這主要是因為尿素溶于水之后,能夠使水體溫度下降3~5℃。將上述溶液放置在患病豬容易散熱的部位,可以使血液溫度迅速降低,加速體溫恢復正常。
3.2藥物治療
對于患病豬臨床癥狀相對較為嚴重,采用上述物理降溫治療沒有達到治療效果的,應該采用藥物治療手段,首先對患病豬進行適當的放血處理,耳前靜脈放出新鮮血液300mL,然后靜脈注射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1,000mL+VC注射液20mL+碳酸氫鈉注射液200mL+甘露醇注射液200mL。如果患病豬的心臟功能不全,可以肌內注射樟腦磺酸鈉注射液20mL,安鈉咖注射液20mL,同時內服樟腦酊30mL或者薄荷水20mL。當育肥豬伴隨中暑和肺臟受損時,可以在補液當中添加適量的抗生素,例如林可霉素、恩諾沙星等緩解患病豬的腸道炎癥病變,如果患病豬的臨床癥狀相對較輕,可以靜脈注射氯丙嗪10mL,安乃近20mL,促使其體溫逐漸下降,對豬群進行鎮靜處理。當患病豬的臨床癥狀好轉之后,可以讓患病者口服硫酸鈉50g,清理腸道加速內容物的排出。另外炎熱的盛夏季節,還可以選擇使用竹葉40g,玄參、連翹、茯苓各30g,金銀花、菊花、黃芪、薄荷各25g,朱砂9g(單獨包裝),先給豬群口服朱砂,其他藥物研磨成粉末之后,加入適量開水沖調,溫度適宜之后灌服,有利于促進豬群的消化,緩解熱應激。
4 預防措施
預防育肥豬中暑應該從加強養殖管理角度尤其是應該調控好圈舍溫度濕度,養殖密度等幾個方面入手。夏季氣候相對較為炎熱,在豬群引進過程中盡量安排在比較涼爽的時間,一般按照早上或者傍晚運輸的原則,注意控制好運輸時間和運輸距離,不裝過多的豬,有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避免陽光直射。在運輸過程中禁止豬群缺乏飲用水,定期使用涼水進行體表噴灑,同時給豬群提供清潔的飲水和飼料。夏季在豬舍外部設置遮陰網,豬舍內部安裝通風設備,有條件的養殖場應該將負壓通風和濕簾降溫有效結合,迅速排出圈舍當中的高溫高濕氣體,降低豬舍溫度。養殖場應該設置水池,任由豬群自由洗澡,并供給清涼的飲用水。同時要根據育肥豬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合理調控好飼料配方,中午可以投喂少量稀料或者青飼料,在飼料當中可以添加1.5%碳酸鈉或者1%硫酸鈉,連續使用兩周停止一周之后再使用一周。要確保日糧當中有適量的食鹽供給,添加量一般控制在0.3%。同時還應該逐漸提高精飼料當中麩皮的比例,增加青綠飼料的投喂量,避免豬群出現厭食和便秘。
5 結語
綜上所述,育肥豬的中暑主要是因為豬群長時間處于高溫環境,或者在炎熱環境下,大量活動造成機體調節功能出現異常的一種臨床癥狀,臨床上將其命名為日射病或者熱射病。顯著的特征是體表皮膚潮紅干燥,體溫顯著升高,終生神經出現紊亂,機體散熱不足,體內的溫度顯著增加。夏季育肥豬養殖管理過程中,膘情較大的豬群出現中暑的幾率較高,多發生在炎熱高溫的氣候條件之下。進入夏秋季節之后,隨著外界溫度的顯著升高,圈舍當中的衛生環境惡化相對較快,如果沒有做好針對性的養生管理,養殖密度相對較大,圈舍潮濕不堪,濕度較高,溫度較高,沒有進行有效的通風換氣,豬群在短時間內就會出現嚴重的熱應激刺激,最終表現出嚴重的中暑癥狀。所以在生豬養殖管理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夏季中暑癥狀緩解的方法,通過改善養殖環境,調控好養殖密度,加強通風換氣,將濕簾降溫和機械化通風有效結合,快速排出高溫高濕氣體,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傅春貴,沈文.夏季畜禽中暑的防治措施[J].農村科技,2003(8):16.
[2]吳海峰.豬中暑的臨床表現和綜合防治方法[J].現代畜牧科技,2016,0(10):144.
[3]何華元.豬中暑的發病特點及防治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6,0(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