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輝
摘要:布魯氏菌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種傳染病,具有一定的潛伏期,養殖業、肉食品加工、獸醫人員是感染布病的高危人群。因此,要高度重視布魯氏菌病對人的危害性,依法依規制定對家畜禽中的易感動物的監督凈化管理,加大對布魯氏菌病的預防宣傳,落實凈化措施,做好異地調運動物的管理,減少或杜絕人畜共患病布魯氏菌病的傳播。
關鍵詞:堅持常態化;人畜共患病;布魯氏菌病;檢疫凈化
目前,布魯氏菌病(布病)仍然是養殖業最主要的人畜共患病之一。近年來,養殖、肉食品加工、屠宰行業,人感染布魯氏菌病的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給患病人員及其家屬都造成很大的經濟和身體負擔。負責畜牧業養殖行政管理的相關檢疫檢測部門,必須依法常態化開展科學防控、科學檢測、科學管理。依照畜牧業防治人畜共患病法律法規條例由專業人員、專業部門專人管理,持續不間斷地對重點環節重點部門重點人群開展人畜共患病的檢疫監督監測。要制定切實可行的長遠計劃,減少或杜絕人畜共患病的發生和對人的傳播。
1 布魯氏菌病對養殖業和人的危害
1.1 對養殖業的危害
由于感染布病,使同群畜特別是牛羊大量感染傳播,經檢測后感染布病陽性畜被大量撲殺,還造成漸進式消瘦、生長發育停滯,飼草料利用率降低;繁殖率低,繁殖母畜不孕或流產,產死胎。因感染患頑固性子宮內膜炎,公畜睪丸炎、關節炎、不孕失去種用價值,給畜牧業生產造成損失。
1.2 對易感人群的危害
養殖飼養人員,經常高密度直接接觸人員中的飼養員、屠宰分割人員、牲畜販運人員、獸醫、肉品加工人員、牲畜品種改良的繁殖人員等是布魯氏菌病感染的高危人群。人感染布病按臨床分為急性期、慢性期活動型及慢性期相對穩定型。潛伏期15~45d,平均2周,少數患者可達數月至1年以上或終身攜帶病菌,給病人及家屬造成巨大的經濟精神損失。
1.3 人感染布病的主要癥狀
1)急性期:發病時間短,突然發病疑似重劇感冒。主要癥狀為發熱、多汗、關節痛、睪丸腫痛等。以波浪形熱為特點,發熱規律早上或凌晨突然出汗全身關節劇疼無力惡心。多汗為本病突出的癥狀,常于夜間或凌晨熱退時大量出汗,汗液黏濁又全身寒冷。全身關節痛劇烈,與風濕熱類似,呈游走性,主要累及大關節。睪丸腫痛最具特征性,男性患者40%睪丸炎多為單側。肝脾腫大伴劇烈頭痛現腦積水癥狀、神經痛、淋巴結腫大,皮疹等。
2)慢性期:病程達3~6個月以上,由急性期發展而來,或其他并發癥表現為慢性。表現低熱關節痛癥狀,發熱乏力反復出現或加重者,若為體力勞動者或駕駛人員癥狀更加明顯。感冒受涼、勞累過度時加重。慢性癥狀不被確診的,長期慢性頑固關節炎藥物治療無效,嚴重腦積水、心臟積液、腎臟腫大腰椎變形,臟器衰竭致死。
2 布魯氏菌病在人畜間易感流行特點
2.1 感染布病的動物傳播
患病動物是最主要的傳染源,在易感畜間迅速傳播無明顯癥狀,形成潛伏期,僅見懷孕母畜流產或產死胎。在母畜產羔期期間布魯氏菌病傳播力度最強。據統計一只患布病生產母羊的胎衣羊水等排泄物可導致30%~35%羊接觸污物潛伏感染,飼養人員因不做防護裸手接觸患畜而被直接感染。
2.2 患病動物傳染給人
因飼養接觸感染布病的動物是最主要的人畜傳播途徑。由于習慣的養殖方法養殖人員不做防護,因接觸患病動物或接觸排泄物或吸入塵土飛沫經眼鼻口腔呼吸道和食用肉品被感染。食品加工人員因為接觸未經高溫處理的肉品經傷口感染。獸醫人員主要通過接觸治療病畜或其他近距離接觸病畜及其排泄物或因化驗室的布病動物血清感染。
2.3 人畜間相互傳播
主要是患布病的人因多次接觸健康動物傳染給易感畜。雖然報道的病例少,仍然存在極大感染風險。反之是患布病的動物傳染給高危人群。
3 布魯氏菌病的傳播途徑特點
3.1 患病易感動物相互傳播
因感染布病的動物沒有及時確診或處于潛伏期,對同群易感動物造成傳播。
3.2 異地調運潛伏期動物傳播
異地調運動物是最主要的跨距離傳播途徑。因(下轉第5頁)(上接第3頁)檢疫監督不嚴格或對調運動物產地不評估,對近1~2年內產地布病凈化流行情況不了解、把關不嚴,使處于潛伏期的動物被引入后感染同群畜。
3.3 因檢疫檢測不嚴導致傳播
主要是對已經檢出布病陽性群或養殖戶的牛羊,連續集中檢測沒有按照存欄100%的規定進行血清采集凈化,導致同群畜繼續感染傳播。其次,因未經檢測從其他臨近的鄉村私自購買牛羊或交換種畜導致傳播。
4 制定對人畜共患病布魯氏菌病的管理措施
4.1 對陽性畜群的要求
已經感染布病的陽性牛羊畜群每年集中2~3次進行個體抽血化驗室血清檢測,對檢出的陽性牛羊一律按照規定進行撲殺,直至連續3年檢測都為陰性的牛羊畜群按正常檢測。因感染布病,經檢測凈化后,對每次交易、屠宰的牛羊都必須進行血清抽檢。
4.2 嚴格跨市省區引進種畜管理
跨市省區引進的種畜必須到當地縣及縣以上畜牧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報備。經對產地動物疫情,特別是結合畜種布病流行的引入規定地址審核后,批復準予引進的方可以審批調運。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畜牧行政主管部門審批都不得私自跨市、省區引進,否則,都必須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4.3 對養殖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養殖戶布病的監督管理
養殖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養殖的動物特別是牛羊豬,每年集中2次對所有存欄畜進行一次血清抽檢,第一次血清檢測應當按照村100%的要求進行血清學化驗室檢測。經檢測正常的,第二次按照60%的比例對存欄畜進行血清抽檢,經化驗室血清學檢測正常的第三次可以按照存欄35%的比例進行抽檢。同時,引入種畜的必須對引入種畜進行隔離和隔離期滿后1~2次血清學抽檢,經化驗室檢測正常的方可同群飼養。一般養殖戶,每年按照村組集中進行年內兩次血清學檢測,經化驗室血清學檢測正常的可以放牧或飼養。對檢測出有陽性畜的養殖戶,感染的牛羊必須撲殺,同時,連續3年對該養殖戶進行跟蹤檢測,直至檢測結果3次以上為陰性的,正常飼養。
5 預防傳播措施
5.1 定期開展對養殖人員、肉食品加工、獸醫技術人員人畜共患病的體檢檢測
對確認感染布病血清學檢測為陽性的人員,必須停止工作,調離本工作崗位,住院治療。以后也要避免繼續從事本行業經營。特別是農牧區的養殖戶,因患布病治療轉陰后又繼續從事畜牧養殖業,導致二次感染發病治療,因此,要禁止繼續從事養殖行業經營。
5.2 加大對預防人畜共患病的宣傳
做好人畜共患病危害性、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的預防宣傳工作。特別是養殖密集的鄉村組要通過大喇叭進行宣傳預防:①不從疫病區私自購買牲畜;②嚴格檢疫規定定期積極配合畜牧部門開展對飼養的動物進行布病抽血化驗室檢車,檢出一例要撲殺一例,堅決把好異地調運檢疫監督審批關,杜絕從布病感染區域跨市省區調運動物。
5.3 定期對養殖場區、養殖戶環境進行消毒
定期開展對養殖場區業主的棚圈、飼草料庫、場區環境進行一周一次消毒。使用含氯洗滌劑按照一定的配比進行棚圈內外、環境衛生、生活區的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