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文
摘要:本文結合實際工作經驗探討了豬場配懷舍的規范化管理措施,希望對更好推動規模化生豬養殖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生豬養殖場;配懷舍;管理措施
最近幾年,我國生豬養殖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受到2018年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散養、家庭養殖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集約化規模化生豬養殖產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規模化養殖模式之下,就要求飼養管理人員轉變傳統的養殖管理方式,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注重做好現代化知識的有效學習,不但要快速的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還應該將生物安全防范圈舍落實到生豬養殖的每一個環節,如此才能夠在非洲豬瘟形勢下保證生豬養殖的安全,也才能夠充分發揮繁殖母豬的生產潛力和生產能力,縮短繁殖母豬的繁殖周期,實現規模化養殖效益的提升。規模化養殖模式之下,對養殖場的配種、母豬妊娠以及圈舍環境控制等幾個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落實規范化的管理制度,為實現高產穩產奠定堅實基礎。
1 查情配種
1.1明確繁殖母豬的發情周期
豬屬于周期性的發情動物,整個發情周期可以劃分成4個階段,分別為發情前期、發情中期、發情后期和空懷期,一個發情周期通常在18~23d,平均為21d。繁殖母豬進入發情階段之后,外在會表現出特征性的癥狀,通過觀察外在癥狀,能夠對發情階段作出進一步的研判。一般具有明顯發情癥狀的豬群,處于發情初期階段外陰逐漸腫脹,陰道分泌物逐漸增多,會從陰道當中流出稀薄的黏液,陰道顏色逐漸加深呈現鮮紅色、深紅色,此時患病母豬接受其他豬群的爬垮,或者爬垮其他豬群。進入發情中期之后繁殖母豬的外陰腫脹逐漸消退,陰道分泌物呈現黏稠狀,用手輕輕地碾壓即可拉絲,這個時期的母豬仍然會接受其他豬群的爬跨,出現靜立現象,耳朵、后背、后軀肢體繃緊,排尿頻繁。繁殖母豬的發情后期又被稱為恢復階段,這個時期的發情癥狀逐漸消退,母豬的生殖器官和精神狀態逐漸恢復正常,不接受其他豬的爬跨,當然這個階段是精子和卵子結合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受胎能夠大大提高受胎率。空懷期又被稱為休情期,母豬恢復正常并逐漸過渡到下一個性周期的過程。最近幾年隨著生豬養殖行業不斷向前發展,在很多養殖場當中存在發情癥狀不是很明顯的繁殖母豬,針對這類繁殖母豬單純依靠外在癥狀,難以判定發情階段。此時可以采用陰道檢查或者直腸檢查的方法,觀察子宮頸的開張情況和子宮頸的充血情況,然后判斷卵泡的生長發育情況。處于發情末期的豬群,卵泡逐漸向外排出,卵泡具有明顯的波動感,輕輕一碰好像就會破裂,這個階段是人工授精的關鍵時期,要及時實施人工授精操作。
1.2同期發情誘導技術
繁殖母豬斷奶之后做好針對性的養殖管理,加強光照有利于母豬更好地發情。但對于企業化規模化養殖場來講,為了提升工作效率,工作質量,節約養殖成本和人力成本,應該采取必要的措施,對豬群進行誘導發情處理,實現集中發情、集中人工授精,集中生產,集中管理,提升養殖場的運行效率和管理質量。在誘導發情過程中,可以采用去勢的青年種公豬進行誘導發情,也可以選擇使用誘導劑進行同期發情處理。繁殖母豬豬群當中可以安排一個去勢的青年種公豬,每天對整個繁殖母豬進行兩次檢查,分別在上午6—7點,下午4—5點,每次采用性欲較強的青年種公豬對待配母豬進行有效的接觸,持續5~10min保持對繁殖母豬的最大刺激,一般按照此方式進行幾天的刺激處理之后,繁殖母豬就會表現出明顯的發情癥狀。但是近年來由于受到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從生物安全角度考量,在誘導發情過程中,可以選擇使用誘情劑代替公豬誘導。通過選擇使用促排卵激素或者孕酮對繁殖母豬進行同期處理,能夠誘導養殖場的繁殖母豬同期發情、同期受精、同期生產,提高管理效率。
1.3人工授精操作
在對繁殖母豬進行同期發情處理之后,應該積極實施人工授精。當前人工授精技術在集約化規模化養殖場當中,已經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和應用,在受精過程中使用到的方法主要包括了常規輸精和深部輸精方法。常規輸精就是選擇使用輸精管進行操作。選擇使用母豬專用的輸精管通過陰道將精液注入到子宮頸,間隔8~12h之后,進行第2次輸精作業以提高效率。深部輸精作業也叫子宮內授精法,是指在常規輸精作業的基礎上應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將精子送到子宮的深部。一般選擇使用專用的雙管式的輸精管,在輸精管當中加裝一支細長半軟,長度超過輸精管約15cm的內導管,輸精管通過進入子宮達到子宮深部進行輸精作業。深部輸精相對于常規人工授精操作所需要的精液數量相對較少,能夠大大節約授精成本。配種16d之后,應該采用公豬誘情法對人工授精的母豬進行誘情處理,如果沒有返情,一般在20~30d進行 B超檢測,配種32d之后進行第2次孕檢,確定繁殖母豬的受胎情況。
2 加強母豬飼養管理
2.1斷奶母豬的飼養管理
母豬在進入哺乳階段后期之后,一定要注重做好科學的飼養管理,做好圍產期和產后的針對性護理,減少生殖系統感染和少食不食的現象。母豬產后應該根據仔豬的哺乳情況逐漸增加飼料的投喂量。在保障仔豬有充足乳汁獲得的基礎上,要保證繁殖母豬營養均衡,減少母豬失重或背膘嚴重損失,為下一次受胎奠定堅實基礎。斷奶當天應該停止投喂飼料,給予充足的飲用水。一般在夜間進行斷奶處理,有條件的養殖場應該對母豬進行一次全身的清洗,緩解疲勞,刺激母豬更好地發情。斷奶再配種前期根據母豬體重的大小以及身體瘦弱情況適當進行優飼處理,一般每天補充飼料3~3.5kg,飼料當中可以添加適量的維生素、葡萄糖,促進母豬體況快速恢復[1],正常排卵,有條件的養殖場還需要向斷奶母豬提供相應的清水飼料,保證能夠正常消化利用飼料,避免出現便秘。
2.2妊娠階段的管理
對于經過多次檢測已經確定為妊娠的母豬應該轉移到妊娠圈舍當中,采用半限位的模式飼養,適當增強豬群的運動能力,減少便秘癥狀的出現。根據豬群的妊娠階段不同將其劃分成妊娠前期、妊娠中期和妊娠后期。妊娠前期主要以空懷階段的飼料配方為主,中后期應該根據胎兒的生長發育情況,逐漸增加蛋白質飼料和能量飼料的添加量。具體的使用量應該根據妊娠母豬的體重和背膘情況綜合確定,一般每頭繁殖母豬每天投喂精飼料3.5~4kg,保障有充足的飲用水供給,確保圈舍安靜整潔,減少應激刺激。
2.3后備母豬的飼養管理
后備母豬在養殖管理過程中。60kg以前應該讓其充分自由發育,自由采食60kg之后應該將其轉移到專用的欄舍當中集中養殖,投喂優質的后備飼料,并保證后備母豬達到體成熟標準之后才能夠進行第1次配種,在配種前半個月按照實際情況限制飼喂,防止體型過肥或者過瘦。當后備母豬生長到160日齡,應該使用公豬上午和下午分別進行誘情處理,每次接觸時間不少于10min,并做好發情記錄[2]。當后備母豬生長到8月齡,體重達到130~170kg,背膘厚度達到16mm,具有良好膘情,生長較好時,可以在第3個情期進行配種。
3 養殖環境調控
養殖場的繁殖母豬在養殖期間應該注重養殖環境的針對性調控。要勤打掃,勤檢查,勤刮糞,保證整個圈舍干燥整潔,不存在糞便堆積。每次投喂之前應該全面清理繁殖母豬飼料槽的殘余飼料。圈舍兩邊的通道以及中間通道必須保持干凈,不存在積水,確保整個圈舍干燥整潔,不存在雜物堆積的現象。根據季節的不同綜合調控好圈舍的溫度和濕度,尤其是應該注重做好妊娠階段和生產階段圈舍溫度濕度的調控。冬季妊娠豬舍和產房溫度不能低于19℃和30℃,并根據仔豬的生長發育情況,對產房溫度逐漸下調,直到溫度調控到19~20℃。有條件的養殖場應該在圈舍當中添加紅外線保溫設施,當遇到突然降溫的天氣,將紅外線保溫設施打開快速升高圈舍溫度,營造一個良好舒適的生長環境。進入夏秋季節之后,外界溫度較高,濕度較大,圈舍溫度不能夠超過30℃,超過30℃時要及時進行通風換氣,當溫度超過32℃時,要及時進行噴水降溫,并將負壓通風機打開,及時將高溫高濕氣體排出。圈舍內部也需要保證通風良好,及時更換氣體,避免糞便堆積發酵,產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質[2]。冬春季節通風換氣要注意保持好圈舍,調控好通風和保暖之間的矛盾,一般在中午外界溫度最高的時間段進行通風,每次通風時要提高豬舍溫度1~2℃。
4 結語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生豬養殖為主的畜牧養殖行業呈現高速發展的態勢,大量規模化養殖場以及人工繁育豬場不斷涌現,改變了過去傳統的養殖管理方式。2018年以來受到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基層地區的很多養殖戶發展生豬養殖的積極性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養殖數量逐漸下降,繁殖母豬的數量逐漸降低,豬肉價格顯著增加,影響到人們的正常飲食安全。后非洲豬瘟疫情時代,為了更好地推動生豬養殖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恢復生豬的生產能力,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引導基層地區的生豬養殖逐漸向著適度規模轉變,并且在生豬養殖管理過程中,要求養殖戶嚴格落實生物安全防范體系,認真做好繁殖母豬的科學管理工作,真正做到科學配種,加強母豬妊娠階段的科學管理,加強對養殖環境的有效調控,切實發揮繁殖母豬的生產性能,為高產穩產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慶崗.現代化豬場的妊娠母豬飼養管理[J].廣東飼料,2003,12(5):33-34.
[2]黃應強,李日偉,李運富.工廠化豬場分娩舍飼養管理技術操作規程[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5):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