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全育人”理念視域下,民辦高校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大學生擁有健康的心態,實現民辦高校的育人目標。民辦高校要與時俱進,結合學校發展需要,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民辦高校要診斷出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查找形成原因,建議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從組織層面、課程體系、師資力量、工作方法、平臺建設等方面構建民辦高校的“三全育人”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關鍵詞:“三全育人”理念;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吳先超(2019) 指出,“三全育人”理念是心理健康教育檢測的有效視域,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全員性不足、全過程把握不夠、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系統整合不優等問題,需要從組織體系、實踐體系、方法體系構建“全員參與”“全過程監管”“ 全方位融合” 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1]。李蘭(2020) 認為,“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構建“全員參與積極普及、全過程引導完善機制、全方位互動形成循環、全面滲透構建模式”的模式[2]。劉建芳(2018) 提出,高校需要積極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制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水平[3]。遲傳德、余本祺、郭亞勤(2020) 指出,高校心理育人離不開心理健康教育,當前高校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員參與;要從學生“入學適應階段”“積極探索階段”“穩定發展階段”“準備就業階段”全過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的學習觀、人際觀;充分利用課堂內外,構建“線上+線下”的網格化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4]。已有的文獻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范疇主要是高校,而本文主要基于“三全育人”理念視域研究民辦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程度上已有文獻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三全育人”理念視域下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三全育人”理念視域下,民辦高校要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將“三全育人”理念融入民辦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5]。
(一) 全員育人: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多元
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學校不僅要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參與心理健康教育,還要設置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師,更需要鼓勵學校行政管理人員等主體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
(二) 全過程育人:多方舉措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民辦高校要有計劃地組織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活動,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培養全過程,強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三) 全方位育人: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完善各項相關制度,充分利用各種載體,包括文化載體、活動載體、新媒體平臺等,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等,解決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幫助學生尋找自我、認知自我、成長自我等,達成民辦高校心理素質提升目標。
二、“三全育人”理念視域下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 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度不高
民辦高校黨政領導沒有專門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機制,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專項資金[6]。
(二) 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水平較低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教師掌握心理學、教育學、健康學等方面的知識,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化素質,但是民辦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師主要來自輔導員隊伍,缺乏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難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化水平,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三) 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較差
民辦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單一。一般缺乏全員參與意識,也沒有貫穿全過程,主要在大一開設32個學時,通常采用比較傳統的課堂方式,學生的體驗感也比較差,在大學其他階段沒有針對性較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三、“三全育人”理念視域下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創新
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創新的理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比較單一,沒有借助新技術、新平臺的力量。同時,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比較傳統,沒有根據學生的需求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研究隊伍,研究基礎比較薄弱,難以促進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創新。
(二) 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民辦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師絕大部分是由輔導員兼任,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師數量少,還有一些是由行政崗位的人員兼職,不具備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與技能,難以提升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三) 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足
民辦高校發展的資金主要來自學生的學費,發展資金比較單一,致使民辦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關注比較少、投入較低,難以設置專項的資金建設心理實驗室,也沒有足夠的資金去引入專業化的心理測驗工具。
四、“三全育人”理念視域下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一)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領導及工作機制
在“三全育人”理念視域下,民辦高校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民辦高校的黨政領導都需要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建立黨政領導“一把手”負責制,設置專門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校級領導[7];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機制,常態化的組織專題會議,解決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民辦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建設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中心,全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咨詢、輔導、約談、干預、沙龍等;民辦高校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明確工作目標與思路,有效地促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二) 構建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
民辦高校要建立“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在第一課堂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每一個班級每周要有一定課時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構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建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資源(開課說明、教學計劃、教學內容體系、教學大綱、教案、課件、微課等);第二課堂主要是要建立心理健康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同時需要在每一學期開展1~2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學術講座、1~2次的心理健康活動(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競賽、心理健康主題演講活動、心理情景劇等)、1~2次的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三) 建設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
民辦高校要設置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員,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8]。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能力提升,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培訓,定期與不定期組織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的培訓;定期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教研活動,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分享;重視對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隊伍的激勵機制,能夠讓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能夠在評職稱、評優、職務晉升等方面有優先性,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建立完善的職業生涯管理體系,從而確保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專業化。
(四) 不斷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民辦高校要針對學生心理發展特點采取不同的心理輔導方法與技術,設置心理咨詢與輔導室,采取個性化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加強學生的朋輩互助[9]。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的自我認知,幫助學生自我了解與自我探索,加強學生的自我體驗與自我發展。針對不同的心理問題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面對焦慮的學生心理輔導教師可以通過系統脫敏法、深呼吸松弛法、積極暗示法、轉移刺激法、聯想放松法、模仿學習法等一系列的心理輔導方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從而使學生具備更強的心理素質。
(五) 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臺
民辦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和信息技術,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臺。首先,民辦高校可以基于新媒體技術,建設心理健康教育的微信公眾號,在微信公眾號上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理論、案例等,讓學生能夠了解自我、了解朋輩,掌握一些心理知識,參與一些心理測驗等[10]。其次,民辦高校可以引進陽光心理健康大數據云平臺,通過云平臺能夠進行學術的心理健康體檢、專家心理評估報告、心理問題咨詢、學校心理健康關愛、心理危機預防等,從而優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
總而言之,“三全育人”理念視域下,民辦高校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領導體制與機制,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不斷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吳先超“. 三全育人”視閾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新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8):81-83.
[2]李蘭.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四步走”模式探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2):168-170.
[3]劉建芳.試論“三全育人”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J].學園,2018,11(20):190-191.
[4]遲傳德,余本祺,郭亞勤“.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構建[J].滁州學院學報,2020,22(03):88-91+95.
[5]邊冠莉.試論“三全育人”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20(03):53-54.
[6]周強.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與完善[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8,10(04):88-92.
[7]鄭丹鳳,王濤“. 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01):88-90.
[8]司林梅,鞠曉輝.山東省民辦高校學生心理狀況調查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08):83-85.
[9]宋文婷.民辦高校加強大學生朋輩心理咨詢建設的措施探究[J].智庫時代,2020(11):91-92.
[10]趙婷.自媒體視域下的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研究[J].理論觀察,2017(06):127-129.
作者簡介:王旭(1989-),女,陜西安康人,碩士在讀,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責任編輯 馬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