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輝 劉紅英



摘? 要:目的? 觀察手術麻醉蘇醒期患兒實施體溫導向精細化護理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擇2019年12月~2021年6月陸軍第八十集團軍醫院收治的116例手術麻醉蘇醒期患兒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8例,對照組患兒實施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患兒實施體溫導向精細化護理模式,對比兩組患兒體溫變化、譫妄情況及癥狀恢復時間。結果? T1時間段下觀察組患兒與對照組患兒體溫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2、T3、T4、T5時間段下觀察組患兒體溫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進入觀察室、拔管10 min、拔管后20 min、拔管后30 min后的譫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自主呼吸時間、睜眼張口時間、握拳動手時間、拔管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手術麻醉蘇醒期患兒實施體溫導向精細化護理,有利于患兒體溫平穩升高,減少譫妄情況發生,降低癥狀恢復時間,促進術后恢復。
關鍵詞:體溫導向;精細化護理;手術麻醉;體溫;譫妄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6-00-03
麻醉作為手術中不可或缺的步驟,旨在借助藥效抑制患兒痛覺神經,減少術中應激反應,保障手術順利完成[1]。由于患兒年齡較小,身體發育尚未完全,實施全身麻醉后需要一段時間,來逐漸代謝體內剩余麻醉效力,而在此期間,容易發生體溫降低、譫妄等情況,影響治療效果[2-3]。為保障患兒在術后蘇醒期生命安全,可為患兒實施專業科學的護理措施。既往情況下,會選擇常規護理,但常規護理大多針對已經發生的情況,對患兒身體影響較大,護理效果無法滿足患兒家屬的需求。體溫導向下的精細化護理秉持精致護理理念,從患兒進入蘇醒期觀察室后,便采取相應護理措施,可顯著降低患兒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現就陸軍第八十集團軍醫院2019年12月~2021年6月收治且符合標準的手術麻醉蘇醒期患兒予以納入,開展比對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2月~2021年6月陸軍第八十集團軍醫院收治的116例手術麻醉蘇醒期患兒為實驗研究對象,以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8例。對照組男28例,女30例;年齡2~6歲,平均年齡(3.84±0.16)歲;手術類型:腹部手術16例、肢體手術14例、耳鼻喉手術12例、胸外科手術16例。觀察組男31例,女27例;年齡3~5歲,平均年齡(3.83±0.17)歲。手術類型:腹部手術19例,肢體手術16例,耳鼻喉手術10例,胸外科手術13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兒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通過陸軍第八十集團軍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具備手術指征,且符合《加速康復外科中國專家共識及路徑管理指南(2018版)》標準者[4];②行全身麻醉者;③年齡2~6歲。
排除標準:①行腦部手術患兒;②麻醉藥物過敏或不耐受者;③合并心、肝、腎等重要器官慢性疾病者。
1.3?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密切關注術后患兒各項生命體征,并定時測量患兒體溫,必要時打開電熱毯,保障患兒體溫。
觀察組:實施體溫導向精細化護理,護理方法如下:①護理人員選擇。選擇3名工作經驗較為豐富的護理人員,組成蘇醒期精細化護理小組,進行麻醉知識相關培訓,并經考核合格后上崗工作,保障其具備靈活及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應急護理能力。②患兒轉出轉入護理。患兒手術完畢后,護理人員需要記錄患兒所有生命體征值,并用棉被全身覆蓋患兒脖子以下部位,再無任何其他特殊情況后,轉入復蘇觀察室。另外1名護理人員需在患兒進行觀察室之前,調節觀察室溫度26~28℃,濕度維持40%~55%,并保證室內安靜。③體溫導向護理。患兒進入觀察室后,再次查看患兒血壓、脈搏、呼吸、血氧飽和度等值,并立即進行耳溫測溫,以耳溫<35.5℃為低體溫。對低體溫患兒開啟電熱毯,調節至38~44℃,并將患兒靜脈滴注藥物加熱至35℃左右,開啟暖風機。另將患兒頭部偏向一側,避免因導管問題影響正常呼吸。待患兒可自主呼吸后,護理人員應對患兒進行手指皮溫測溫,第一次出現溫度較低時應更換手指,避免出現差錯。當患兒體溫再次出現下降趨勢時,應立即上報主治醫生。④體征護理。體溫監測無誤后護理人員還應密切關注患兒生命體征,包括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等,其中血壓為重點監測值,需要預防低血壓等情況的出現。當患兒出現面色蒼白等情況,結合血壓指標,判斷其是否為低血壓,確定后及時為患兒補充血容量,并遵守醫囑使用藥物干預。另外還要及時查看各類引流管,以及引流液多少,判斷患兒是否存在內出血、滲血等危急情況。⑤譫妄躁動護理。進入觀察室后,護理人員在檢測完首次體溫后,便需打開病床圍欄,根據患兒實際身高體質量情況,選擇不同長度寬度的約束帶,并以手指兩寬度為松緊力度為宜,每10 min調節一次約束帶,直至患兒蘇醒。另對譫妄情況較為嚴重的患兒,可遵守醫囑進行藥物鎮靜,避免撕扯手術創口。⑥患兒蘇醒護理。當護理人員發現患兒有蘇醒跡象時,可以不斷呼喚患兒乳名或者昵稱,并配合睜眼、握手等指令,判斷患兒實際蘇醒情況。
1.4? 觀察指標
T1代表手術結束即刻、T2代表手術結束5 min、T3代表手術結束10 min、T4代表手術結束20 min、T5代表手術結束30 min。
體溫變化:詳細記錄兩組患兒在蘇醒期中T1、T2、T3、T4、T5不同時間點下體溫變化情況。
譫妄評分:選用小兒全麻蘇醒期譫妄量表(PAED)評價兩組患兒蘇醒期譫妄情況。該量表適用于18個月~6歲兒童,共5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0~4分5級評分,患兒得分越高,代表譫妄情況越嚴重。
蘇醒時間:詳細記錄兩組患兒進入觀察室后自主呼吸時間、睜眼張口時間、握拳動手時間、拔管時間。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6.0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字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蘇醒期體溫情況比較
T1時間點下兩組患兒體溫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2、T3、T4、T5時間點觀察組患兒體溫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麻醉蘇醒期譫妄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兒進入觀察室、拔管10 min、拔管后20 min、拔管后30 min后的譫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兒蘇醒期癥狀恢復比較
觀察組患兒自主呼吸時間、睜眼張口時間、握拳動手時間、拔管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實施全身麻醉后,人體大腦皮層功能受到顯著抑制,隨時間變化麻醉效力會逐漸消退,機體生理功能逐漸恢復[5-6]。麻醉蘇醒期即全麻手術結束后,麻醉藥物殘留,藥力還未全部消退時,機體保護性反射尚未完全恢復的一段時間。小兒身體情況與成人不同,因其年齡較小,生理功能還未發育完全,受到麻醉藥物影響較大,蘇醒時間較長,麻醉效果消退較慢,故需在麻醉蘇醒期這段關鍵時間內給予嚴格科學的護理,以保障患兒生命安全[7-8]。一般情況下,會選擇常規護理,但常規護理的方式較為統一,大多為遵守醫囑完成護理工作,無法根據不同患兒情況實施針對性護理,護理質量不佳[9]。而體溫導向精細化護理秉持因人而異的護理理念,根據不同患兒實際情況,結合醫生專業意見,可給予其更加系統和全面的護理措施,滿足患兒及家屬護理需求,最大限度降低蘇醒期不良事件發生率。
經本文研究發現,T1時間點下觀察組患兒與對照組患兒體溫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2、T3、T4、T5時間點下觀察組患兒體溫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進入觀察室、拔管10 min、拔管后
20 min、拔管后30 min后的譫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自主呼吸時間、睜眼張口時間、握拳動手時間、拔管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與胡元葉[10]等研究中的觀察組睜眼張口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的結果一致。體溫導向精細化護理實施轉出轉入護理、體溫護理、體征護理、譫妄護理以及蘇醒護理等方法。當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便根據患兒實際情況進行生命體征及體溫等監護,并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所有指標無誤后,可以轉入觀察室。體溫護理是蘇醒期護理中較為重要的一環,因50%~70%的全麻手術患兒均會發生低體溫情況,而術后出現該種情況對患兒身體來說傷害較大,故護理人員會借助所有提升體溫的專業措施提升患兒體溫[11-12]。體征護理亦是不可忽視的環節,因此護理人員除了關注體溫情況,還需重點監測患兒生命體征,其中血壓為最基礎的監測值。護理人員還可以從患兒面色情況以及指標,判斷患兒是否真正存在低血壓風險,及時為其補充血容量,并及時告知主治醫生,借助藥物緩解患兒情況,避免對患兒身體造成更加嚴重的損傷。同時引流管也不可忽視,結合引流液狀物的多少,判斷患兒是否有發生內出血等問題。譫妄屬于一種急性、廣泛的認知障礙,或將引發躁動等情況發生,對于患兒術后創口恢復較為不利,因此護理人員在體溫監測后實施約束帶等措施,預防患兒出現該類情況[13-14]。當患兒存在蘇醒趨勢后,護理人員通過呼喚、動作互動等方式幫助患兒盡快恢復意識,降低癥狀恢復時間[15]。
綜上所述,對手術麻醉蘇醒期患兒實施體溫導向的精細化護理,可有效保障患兒體溫平穩提升、減少麻醉期譫妄等情況的發生,降低癥狀恢復用時。
參考文獻
[1]郭云萍,朱海娟,王琪,等.手術室強化護理干預對全麻患者蘇醒期躁動和生命體征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0,29(31):3512-3515.
[2]應臻臻,童巧莉.基于風險管理的細節護理干預在全身麻醉腹部胃腸手術后蘇醒期的應用[J].浙江臨床醫學,2021,23(7):1041-1042.
[3]郭紹寧,王鵬舉,孫廣霆,等.以家庭為中心的麻醉護理模式對患兒全麻效果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21,38(1):72-74,83.
[4]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加速康復外科中國專家共識及路徑管理指南(2018版)[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8, 38(1):1-20.
[5]Doi M,Morita K,Takeda J,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remimazolam versus propofol for general anesthesia:a multicenter, single-blind, randomized, parallel-group, phase Ⅱb/Ⅲ trial[J].J Anesth,2020,34(4):543-553.
[6]張美雪,梁靜雯,鄭婭啟,等.玩具和卡通視頻輔助入室對學齡前兒童全麻蘇醒期躁動的干預效果[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1, 37(15):1163-1168.
[7]韓賽,任永霞,劉旭垚,等.童趣化情境認知干預在眼科學齡期全麻手術患兒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21,56(4):539-544.
[8]張天秀,王莉.手術室護理干預對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斜疝患者麻醉蘇醒期躁動的影響[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21, 15(4):417-420.
[9]張紫云,伍靈,趙寶娟.術中保溫護理對神經外科老年患者全麻蘇醒期譫妄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19):2970-2973.
[10]胡元葉,萬園園,張月嶸.基于體溫為照護導向的精細化管理在手術麻醉蘇醒期患兒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22):18-20.
[11]孟琳.親情陪伴在兒童手術病例全麻蘇醒期躁動防控中的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10):1871-1874.
[12]Doi M,Hirata N,Suzuki T,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 remimazolam in ind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general anesthesia in high-risk surgical patients (ASA Class Ⅲ):results of a multicenter,randomized,double-blind, parallel-group comparative trial[J].J Anesth,2020,34(4):491-501.
[13]朱玢,吳春梅,楊芳,等.以預防低體溫為導向的前瞻性護理對全麻手術患者意識恢復及應激反應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1, 27(31):4303-4307.
[14]楊振,馬化鑫.言語喚醒聯合細節護理干預對老年腰椎手術患者心理狀態、疼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 40(20):3701-3704.
[15]吳梅.全麻蘇醒期保溫護理對胸腔鏡肺癌切除術患者不同時間段體溫、應激反應指標及術后復蘇情況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1, 18(14):2090-2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