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英 張青松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的教育資源重新配置,推動教育教學改革。隨著可移動電子設備的普及和“互聯網5G”時代的到來,移動學習已成為當今熱點話題。為了讓移動學習在高等教育中蓬勃發展,了解推動其采用的因素至關重要。
關鍵詞:移動學習;高等教育;影響因素
移動通信技術的進步,使大學生能更便捷地訪問豐富的數字資源。學生利用移動通信技術學習使得學習范圍進一步擴大,這對正規教育發揮重要補充作用。大眾媒體已廣泛宣傳、報道移動學習的潛在益處,包括節約成本、無處不在的通信、學習輔助和基于用戶定位提供的服務。
當今大學生人手一部手機已成為常態。然而,高等教育中的移動學習仍處于發展起步階段[1],雖然有許多免費應用程序供學生使用,但其內容基本都是非教學性的。為了使移動學習在高等教育中取得發展,教育工作者需了解影響大學生使用移動學習意愿的因素。
一、移動學習
(一) 移動設備的特點
移動學習是一種使用移動技術學習的模式,它包含電子學系很多方面。如,多媒體內容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但移動學習在時間和地點的靈活性上有著開創性貢獻。移動設備的特點有三個:第一是便攜性,即移動設備可被帶到不同位置;第二是即時連接,即移動設備可隨時隨地訪問各種信息;第三是上下文敏感性,即移動設備可用來查找和收集真實或模擬的數據。移動設備為學生提供訪問課程內容的機會,為師生互動創造條件。移動設備與社交媒體、免費網絡工具的結合使用使得原本已十分便捷的互動變得更加順暢,移動學習這三個特質促成一種獨特的學習體驗。此外,移動設備的先進硬件以及各種軟件的可操作性為教學信息的組織操作提供技術保障。
(二) 移動學習的特點
1、移動學習是由移動設備提供和支持的學習。移動設備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等[2]。移動學習這種模式的誕生根源于設備的移動性。學生從其隨身攜帶且用戶友好、設計人性化的設備訪問信息和知識,從而實現移動學習。移動學習比使用臺式計算機學習更為靈活方便。當學生學習使用電腦時,技術通常起到補充作用;而使用移動設備時,技術可以與學習過程緊密結合在一起,實現無縫學習,這種以技術為中介的學習具有靈活性和適應性。
2、移動學習由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相結合。正式學習是指學生參與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并完成知識學習。非正式學習是指在日常工作、社會交往或休閑活動中完成的學習。閱讀、使用互聯網、訪問社區資源(如,圖書館、博物館和動物園) 以及在職學習等活動通常被視為非正式學習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訪問他們的移動計算數據,研究、調查或收集可用于正式學習活動的信息。非正式學習不應被視為正式學習的對立面,而應與正式學習相結合,使移動設備作為非正式學習與正式學習之間的橋梁。
3、移動學習是基于情境感知的個性化學習。移動學習可使學習情境更加真實,學生可個性化設定他們與課程內容互動的方式,還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定制信息的傳遞與獲取方式,用以增強自己的技能和知識,實現學習目標。移動設備還能實現學習定位和上下文感知,使學生可在教室以外的地方選擇自己合適的時間或環境學習。移動學習還可使用相機收集真實世界中的數據或實驗模擬數據,用藍牙共享信息,從而形成一個靈活、適應性強的學習環境,使該學習環境跨越時間和物理位置的界限,讓學習體驗更有意義。
4、移動學習是使學習保持持續的學習。移動設備允許學生訪問學習內容并與其他師生進行交流,有利于學生可以發現、探索新知識,操作和評估現有知識,并成功地將新知識整合應用到其工作中。移動學習允許與互聯網保持持續且即時的連接來記錄工作進展,從而創造師生間的連通感。可使用即時消息或短信共享照片和信息,在學習中相互協作和分享,并接收反饋和指導,這些優點能極大促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形成。移動學習在空間、場景以及時間上都是可移動的,不受時間、空間限制,有助于學生學習任務高效自主完成。
5、移動學習在移動中實現真實的學習。移動學習使學生能跨越環境獲取知識,而不僅僅是利用手持設備實現學習。移動設備上的應用程序允許學生通過創建視頻、音頻、拍照、記錄地理標簽、接收或發送短信等方式與同學及導師交流。事實上,移動設備上的應用程序以及社交媒體工具,可為學生創造個性化、真實的學習體驗,實現真正的學習。
(三) 移動學習的局限性
移動學習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影響學生使用移動設備進行學習[3]。首先是移動設備的一些技術限制。如,屏幕小,分辨率低,顯示、內存不足,網絡速度慢、缺乏標準化和可比性。其次是用戶心理局限性,學生大多將移動設備用于與朋友發短信、聽音樂、查看社交網絡服務等享樂,而不是用于學習。最后是教學上的局限性。如,在課堂上使用移動設備可能會破壞學生的注意力甚至中斷課堂進程。
二、高等教育中的移動學習
雖然移動學習可支持所有形式的教育,但高等教育作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場所,特別適合開展移動學習。如今,各種移動學習已在高等教育中展開試用。大學生可通過移動設備從老師那里獲得階段性評估和反饋。面對面課程可由快速反應代碼提供技術支持,該代碼可提供的內容包括相關資源的互聯網鏈接。管理任務,諸如檢查出勤狀況和學習進度也可通過移動設備完成。但由于社會、文化和組織因素影響,在高等教育中實施移動學習仍具有挑戰性。因此,了解大學生移動學習意愿的影響因素應該是在大學校園實施移動學習的第一步[4]。
三、高等教育中學生移動學習意愿的影響因素
移動學習是一種全新學習方式。學生首先要會判斷自己在移動學習環境中表現出的能力,從而決定是否采用或放棄移動學習,這意味著教育工作者應從多角度看待移動學習。大學生在移動學習中感知出該學習方法的易用性和有用性、其自身的行為控制能力和主觀規范影響他們采用移動學習的意愿[5]。
(一) 感知易用性和有用性
態度,指的是一個人對某一特定行為是否有好感的程度,包含個體的主觀評價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傾向性。認為移動學習有用且易于使用的大學生更有可能在他們的課程中使用移動設備。考慮到移動設備的技術限制,新的移動學習系統應易于使用。因此,在設計用戶界面和內容結構時應考慮到過小的屏幕尺寸和較慢的網絡速度等不利因素。學生在學習中發現設備的有用性可極大影響他們對移動學習的態度。因此,在課程中正確使用移動設備將是影響大學生移動學習的關鍵,在大學課程中應探索更多基于移動設備的教學模式以滿足“新人類”的學習特質。
(二) 大學生的行為控制能力
行為控制是指一個人對特定行為的控制感知,當個體意識到他們擁有比預期障礙更多的資源和信心時,行為控制就會增強。雖然移動學習具有靈活性,但它要求學生自我激勵和自律。因此,自主性是移動學習行為控制的重要前提。大學生的行為控制成為決定他們是否采用移動學習的關鍵因素。自我效能感和學習自主性都對行為控制產生積極影響,但自我效能感對感知行為控制的影響程度高于學習自主性[6]。這意味著賦予學生使用移動學習的信心將會使他們采用移動學習的可能性更大。
學生熟悉的移動活動,如錄音、拍照或拍攝視頻等,都可作為輔助手段用來實現學習目標。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因移動設備的功能或學習活動的不同而不同。移動學習設計者應設計出使學生感到舒適的移動學習組件,并使之可應用于更復雜的活動。高校管理者可通過強化這些因素來促進學生參與和使用移動學習,增加學生基于移動設備的學習實踐,加強感知行為控制,調動學生開展移動學習的積極性[7]。
(三) 主觀規范
主觀規范與一個人對周圍環境的感知有關。重要的人的意見在塑造個人使用新技術的意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主觀規范對學生采用移動學習意愿的影響較大,教師準備程度影響主觀規范,而學生準備程度不影響主觀規范。換言之,教師可能會顯著影響大學生采用移動學習的意愿,這意味著高等教育機構在啟動移動學習時應意識到教師角色的重要性,這就需要為教師提供機構支持和移動學習。
結論
影響大學生移動學習意愿的因素包括對移動學習感知的易用性和有用性、其自身的行為控制能力和主觀規范。首先,對于實踐者和研究人員來說,要了解用戶接受或抵制移動學習的原因以及如何提高用戶對移動學習的接受度。其次,高等教育機構應加強頂層設計,制定移動學習實施計劃,明確設計指南、開發規范,并考慮當前學生的準備水平。再次,為提升學生的學習意愿,使學生能方便、快捷地通過移動設備訪問有意義的信息,新系統應在學生使用移動設備的舒適度范圍內確保他們有充足的學習信心。最后,教師需更加熟悉移動學習,其他利益相關者也應參與實施計劃。
移動學習的實施對高等教育機構來說是一個復雜的技術和文化挑戰。新興技術可解決移動設備的技術限制,但很難將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移動模式。由于移動學習涉及到學生、教師、內容和機構的協調。因此,所有參與者都應在創建使用移動設備學習的新途徑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原穎娜.微信對大學生道德認知和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山東青年,2017(3):80-81.
[2]羅莎.移動終端ICC支持性評價[J].今日印刷,2018(03):69-70.
[3]劉宇,楊開連,盧鳳玲,歐夢仙.移動學習在護理教學中的應用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24(27):3233-3236.
[4]熊明珠.大學生移動學習接受度的影響因素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5.
[5]韓闖.個性化學習視角下大學生手機移動學習影響因素分析[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8.
[6]張中科,寧曉彤.大學生自主學習行為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3(03):63-64.
[7]黑丹.基于TAM擴展模型的高校學生移動語言學習影響因素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1.
基金項目:2018年度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吉林省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構建與服務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8B85。
作者簡介:李秀英(1977-),女,吉林長春人,碩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 朱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