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雪

摘要:目的 研討無線網絡傳輸心電圖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擇本院2021年1月-2021年10月收入的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給予無線網絡傳輸心電圖檢查,設為觀察組,另選擇2020年1月-2020年10月收入的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給予傳統心電圖檢查,設為對照組,比較兩組兩種心電圖的檢查價值。 結果 觀察組獲取心電圖結果的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確診率93.33%高于對照組73.33%(P<0.05),誤診率6.67%低于對照組20.00%(P<0.05),病死率0低于對照組6.67%(P<0.05)。結論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應用無線網絡傳輸心電圖能縮短獲取心電圖結果時間,提高確診率,進而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療贏取更多的時間。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無線網絡傳輸;心電圖;價值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6--01
急性心肌梗死指的是心肌嚴重缺血導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壞死疾病,是臨床心血管內科的急危重癥,起病比較急、發展快速,會對人類生命安全產生一定威脅,因此早期的診斷和治療極其重要[1]。臨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關鍵在于盡早開通梗死相關性血管,使得心肌的血流灌注得到恢復,進而挽救瀕死的心肌,因此治療的時間窗為搶救的關鍵。而在縮短治療的時間窗方面,全面、快速、準確的獲取到患者的心電圖信息是重要途徑,隨著無線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無線網絡傳輸心電圖在各個醫院中得到廣泛推廣[2]。基于此,本研究研討了無線網絡傳輸心電圖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21年1月-2021年10月收入的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設為觀察組,另選擇2020年1月-2020年10月收入的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設為對照組。觀察組,女7例,男8例,年齡45-78歲,均數為(60.25±3.11)歲。對照組,女8例,男7例,年齡46-78歲,均數為(60.17±3.02)歲。兩組年齡、性別等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納入標準[3]:(1)均為急診就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部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2)全部接受心電圖檢查;(3)無急性心包炎以及張力性氣胸。排除標準:(1)因出現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情況已經開始使用主動脈內球囊反搏儀、呼吸機者;(2)躁動不安者;(3)心肺復蘇者;(4)正在使用可能會影響心電信號的儀器設備者。本次研究得到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全部知曉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當患者進入急診搶救室搶救時,醫生下達心電圖醫囑之后立即電話通知心電圖室,心電圖室醫生接到電話之后攜帶心電圖機來急診搶救室予以患者心電圖采集,采集完成之后再回到心電圖室對報告進行分析,若是發現高危心電圖之后立即打電話通知搶救室醫生,依照依照具體的檢查結果做相應的處理。觀察組:患者進入急診搶救室時,醫生下達心電圖醫囑之后,搶救室護理人員立即用具備無限網絡傳輸功能的心電圖機為患者采集心電圖,將患者的姓名、年齡、性別等信息錄入到心電圖機中,點擊“急診”進行保存,之后無線網絡傳輸心電圖系統會立即將該患者的心電圖信息傳輸到心電圖室。心電圖室的工作人員接收到該患者的信息警報聲之后會在心電圖室的電腦上彈出該患者的信息,提醒心電圖室的工作人員立即對該患者的心電圖做出診斷和分析,若是發現高危心電圖立即打電話通知急診科的醫生,醫生依照具體的心電圖結果做出相應的處理措施。
1.3觀察指標
(1)兩組獲取心電圖結果的時間相比。(2)兩組確診、誤診、病死率相比。
1.4 統計學處理
全文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計算分析,其中均數±標準差(x±s)用于表達計量資料,χ2用于檢驗計數資料,其中P<0.05表示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獲取心電圖結果的時間相比
觀察組獲取心電圖結果的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確診、誤診、病死率相比
觀察組確診率93.33%高于對照組73.33%(P<0.05),誤診率6.67%低于對照組20.00%(P<0.05),病死率0低于對照組6.67%(P<0.05)。見表2: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的最常見病因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一般的臨床癥狀都是突然發作的,主要為持續時間超過半小時的心前區壓榨性疼痛或者憋悶感,患者通常會出現瀕死的感覺[4]。有相關研究表明,冠狀動脈閉塞的時間若是超過18分鐘,心內膜下的心肌細胞便會出現壞死情況,若是達到三小時,壞死區域的面積便會擴大到全層的三分之二,若是達到六小時,心肌梗死的病情便會進一步加重,甚至還可能會發展成透壁性心肌梗死,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5]。因此治療的關鍵是使閉塞的血管在短時內再通,心肌再灌注,挽救瀕死心肌,最大程度改善心功能。
本研究得出觀察組獲取心電圖結果的時間較對照組短(P<0.05);觀察組確診率93.33%,較對照組73.33%高(P<0.05),誤診率6.67%,比對照組20.00%低(P<0.05),病死率0,比對照組6.67%低(P<0.05)。心電圖檢查具有無創、操作簡單、可重復性等優點,在檢查結果中通過觀察病理性T波、Q波、ST段等變化,能夠有效判斷出冠狀動脈出現病變的程度和部位,同時還能夠相應的對梗死出現的范圍、程度以及治療效果等進行評估,因此通常作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首要檢查方法[6]。臨床傳統的心電圖檢查都是由心電圖室的醫生將心電圖機送至急診搶救室中采集患者心電圖信息,耗時長,若是遇到夜間或者醫生出去會診便會耗時更長,有些還可能超過半小時,這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來說嚴重威脅生命安全[7]。隨著無線網絡技術的發展,無線網絡傳輸心電圖逐漸引入臨床,無線網絡技術與傳統的通信技術相比,具有傳輸速度快、覆蓋范圍廣、健康安全、對人體的輻射小等優點,并且能夠在遠程監護的環境下傳輸患者的心電圖信息,進而能夠有效縮短患者獲取心電圖結果的時間。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診室搶救中能夠立即為其采集心電圖信息,采集完成之后立即發送給心電圖室,無需心電圖室的醫生將心電圖機攜帶至急診室中為患者采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縮短檢查時間,為患者的救治獲取了更多的寶貴時間[8-9]。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用無線網絡傳輸心電圖能縮短獲取心電圖結果時間,提高確診率,進而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療贏取更多的時間,有助于預后,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但是本研究僅僅只對縮短獲取心電圖結果的時間進行研究,對于救治措施等未進行相關研究,因此雖然無線網絡傳輸心電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但是對于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參考文獻:
[1]李婕,呂希俊,汪宏.心電圖結合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預后的預測價值[J].影像科學與光化學,2021,39(1):91-95.
[2]梁堅堅,陳煒,王穎,等.心電信息系統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超急性期心電圖診斷中的應用效果[J].廣西醫學,2021,43(13):1587-1589,1626.
[3]曹國慧,馮惠平.體表心電圖判定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相關性研究[J].心血管病學進展,2021,42(10):904-907.
[4]鐘曄,李春燕,張松文.基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電圖表現的惡性室性心律失常風險預測模型的構建分析[J].心腦血管病防治,2021,21(5):497-499,505.
[5]雷婷婷,張倩,李成輝.心電圖ST段特征參數評估不同類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價值[J].中國醫學裝備,2021,18(11):100-104.
[6]時長琴,龔艷艷,潘令新.De Winter心電圖改變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病情進展的影響[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21,13(6):738-741.
[7]丁敏俠,湯祥瑞,趙燕.超聲心動圖聯合動態心電圖檢查對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預后評估的價值[J].影像科學與光化學,2020,38(2):248-252.
[8]王非多,李騰龍,唐克強.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清高敏肌鈣蛋白I與心電圖Ⅲ級缺血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39(1):12-13.
[9]汪鳳琴,張凱,齊治平,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電圖平面QRS-T夾角變化及其與惡性心律失常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21,25(6):808-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