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峰 王翠敏 蘇翠芳 李立 馮豐
摘要:總結23例在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泵(IABP)支持下,重癥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時,急診行經皮冠狀動脈成形支架植入術(PCI)的術后護理經驗。術后護理要點包括:AMI常規護理;心源性休克護理;PCI術護理;IABP護理;包括心理護理、IABP參數觀察及處理、拔管及拔管后護理、IABP并發癥護理。經過精心護理,23例患者16例康復出院,圍手術期死亡3例,4例放棄治療離院,隨訪9月至1年,16例患者恢復良好。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PCI,IABP,護理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6--01
1.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之間,平均發病至手術時間為3.2±1.6小時,2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8例,平均年齡65.6±12.8歲,其中既往合并高血壓12例、合并糖尿病8例、合并腎功能不全2例,因病情危重,急診術前均經兩位上級醫生討論并及時進行手術,術中出現室顫、室速、再灌注心律失常6例,非同步電除顫2例,余自行恢復,責任護士全程參與術前及術后討論,全面了解病情及治療計劃,術后由高年資護師連續整體護理,經過精心護理,本組16例術后恢復良好,康復出院,術后一周內3例因休克不能糾正死亡,4例病情危重,預后不良自行退院,隨訪9月至1年,16例患者恢復良好。
2.護理措施
2.1 AMI(急性心梗)常規護理
2.1.1休息活動指導 絕對臥床休息,穿刺側肢體制動,其他肢體可在床上做被動運動。
2.1.2吸氧及監護 持續吸氧、心電監護,觀察生命體征變化。
2.1.3心理指導 給予良好的心理疏導,關心患者,操作時動作輕柔,解除緊張、焦慮、恐懼情緒。
2.1.4飲食與飲水 術后鼓勵患者多飲水,促進造影劑排出,給予低鹽低脂易消化飲食,少量多餐,并囑戒煙酒。
2.1.5穿刺部位護理 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滲血、血腫,穿刺側動脈搏動情況,肢體皮膚溫度、顏色及感覺。
2.1.6保持大便通暢 AMI患者由于臥床胃腸功能減弱,以及排便習慣改變可引起便秘,必要時使用開塞露、緩瀉劑防止便秘。
2.2心源性休克護理
2.2.1絕對臥床休息,床頭抬高15°-20°,穿刺側肢體保持伸直,避免彎曲。
2.2.2持續吸氧、心電監護,維持靜脈通路,補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使用心臟正性肌力藥物。
2.2.3觀察神志、脈搏、呼吸、有創血壓、末梢循環情況,記錄入量及每小時尿量,觀察重要臟器灌注情況及功能改變。
2.3 PCI術護理
2.3.1吸氧、心電監護,嚴密監測生命體征變化,觀察有無咽痛及氣短等變化。
2.3.2觀察穿刺處有無出血、血腫及穿刺側肢體動脈搏動、皮膚溫度、顏色變化、感覺等情況。
2.3.3鼓勵多飲水,必要時留置胃管,促進造影劑的排泄,觀察每小時尿量并做好記錄。
2.4 IABP護理
2.4.1皮膚護理? IABP植入期間病人應絕對臥床休息,取平臥位,術側肢體制動,適當抬高床頭不超過30°,每2h為患者翻身一次,防止壓瘡發生。
2.4.2病情觀察? 觀察生命體征變化,觀察尿量變化,有無少尿、無尿,判定IABP球囊是否影響腎動脈供血。
2.4.3飲食指導? 給予低鹽低脂飲食,少量多餐,多進食粗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2.4.4導管護理
2.4.4.1 局部護理? 觀察穿刺處有無滲血、血腫及感染,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及皮膚顏色、溫度,并與對側相對照并記錄。
2.4.4.2抗凝監測? 使用肝素抗凝過程中,觀察是否有出血征象,每2-4h監測出凝血時間(ACT)1次,超過200s及時通知醫生。
2.4.4.3觀察心電圖、有創血壓、中心靜脈壓,壓力波形,IABP球囊擴張跟蹤及有創壓力監測,導管連接處有無血液,保持管中無血,反搏圖形是否正常、規律。
2.4.4.4每h沖洗球囊導管中心腔,每次沖洗時間大于15s,壓力袋內壓力始終保持在300mmHg以上,防止測壓管路堵塞或血栓形成;同時測量鞘管外露長度并做好記錄,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2.4.5心理護理? 應主動關心患者,態度和藹,操作時動作要輕柔,減少因神經體液調節系統興奮導致的心肌耗氧量增加,必要時給予鎮靜處理。
2.4.6拔管及拔管后護理
2.4.6.1病情穩定準備拔除IABP球囊時,行床邊心電圖、血壓監測,血壓過高時不宜拔管,應先降壓再拔管。
2.4.6.2拔管前給予鞘管周圍局部麻醉,減輕患者疼痛,以免情緒緊張誘發迷走反射。
2.4.6.3拔管時觀察球囊遠端有無血栓栓子形成,嚴密監測心率、血壓與心電圖變化,以及觀察患者的面色、表情,傾聽患者的主訴,囑患者勿用力抬頭及咳嗽。
2.4.6.4通過改良后采用我院自行設計的圓柱形石膏繃帶卷,直徑6cm,長度8cm,壓迫后用彈力繃帶“X”型加壓包扎、固定,術側肢體嚴格制動12h,觀察無出血傾向時給于逐漸減壓,24h后方可活動下肢。
2.4.7 IABP并發癥護理
2.4.7.1穿刺部位的出血和血腫:應嚴密監測IABP置管部位皮膚及動脈穿刺處周圍血腫和皮下淤斑。
2.4.7.2肢體缺血:原因可能在于,血栓形成,動脈的撕裂或夾層,鞘管或球囊導管對血流的堵塞。
2.4.7.3感染:多數因為傷口出血未及時處理或無菌操作不當造成,需嚴格無菌操作下更換鞘管插管處的敷料。
2.4.7.4球囊破裂:需注意觀察壓力波形,一旦發現異常,立即關機并通知醫生處理。
2.4.7.5主動脈夾層:發生在插入球囊導管時,表現為背痛或腹痛、血容量減少或血流動力學不穩定。
3.小結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為臨床危急重癥,死亡率達80%-90%,IABP支持下急診PCI可使死亡率下降至50%以下,我院23例患者存活比例,術后一周內死亡3例,4例放棄治療,IABP支持下急診PCI可快速開通冠狀動脈恢復前向血流,同時IABP可有效提高心、腦灌注,改善左心功能,但IABP護理至關重要,尤其有創指標及IABP球囊工作狀態評估,直接關系到手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