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紅艷
自然資源是幼兒課程資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師以自然資源為載體,促使幼兒和大自然產生互動,能夠幫助幼兒積累生活常識和生活經驗,有助于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深化發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建議經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其好奇心與探究欲望。因此,教師要認識到自然資源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并采取多樣化的方法促進自然資源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應用,以此提高幼兒教育的成效。
學前教育階段是豐富幼兒思想認知的重要階段,教師若能意識到自然資源的價值,并將自然資源運用在教學中,無論是對幼兒基礎能力的提高,還是思維認知的拓展,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第一,豐富教學內容。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僅停留在課本知識的傳授上,很少根據教材內容進行課外知識的延伸,這就使得教學活動的開展形式較為單一,教學內容不夠豐富,久而久之,會導致幼兒失去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教師將自然資源靈活運用在教學活動中,能有效拓展課堂教學資源,改變以往單一的活動形式,使活動內容更豐富、多樣,這有助于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拓寬幼兒的學習視野。
第二,提高幼兒的學習主動性。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忽視幼兒在課堂的主體地位,這就使得幼兒在學習過程中較為被動。而通過合理運用自然資源,能夠在增強課堂教學趣味性的同時,使教學形式朝著更為多樣化的方向發展,有助于提高幼兒的學習主動性,讓幼兒以更積極、更主動的姿態參與課堂學習。
第三,使幼兒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培養幼兒愛護環境的意識。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運用自然資源,促使幼兒與大自然產生有效互動,能讓幼兒意識到自然資源與生活、生態環境有密切的關系,加深幼兒對自然環境的認識,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意識,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基本活動要求。

自然資源蘊含多元價值,自然資源的種類也非常豐富和多樣,如土地、水、動植物等都屬于自然資源。教師巧妙地將自然資源融入教學中,能使幼兒接觸到更多的新事物,這對幼兒后續的發展能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
第一,對自然資源缺乏足夠的了解。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能夠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活動中,一些教師缺乏對自然資源科學的認識,也不了解各類自然資源的特征,因此無法很好地將自然資源引入教學中,也無法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的作用和價值。
第二,教師引入自然資源的方法不正確。一些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雖然認識到了自然資源在增強教學實效性和促進幼兒能力發展方面的作用和價值,但是缺乏正確的引入方法,沒有及時創新教學內容,使得利用自然資源開展教學的效果不 明顯。
第三,沒有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在教學中引入自然資源主要是為了幫助幼兒回歸自然、了解自然,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這就意味著教師要始終圍繞幼兒這一主體開展教學活動,但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結合幼兒的興趣愛好和發展規律,將教學活動的整體決定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幼兒自身的個性化發展,也不利于發揮自然資源的優勢。

教師將生活觀察類活動和課程教學有機融合,能夠加強幼兒與同伴的交流和互動,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因此,基于生活教育理念,教師可以利用自然資源開展生活觀察類活動,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的作用,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在運用自然資源開展活動時,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利用自然材料制作教具、學具,以此豐富教學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從而充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促使幼兒積極參與活動,充分保證教學效果。
比如,為了讓幼兒了解天氣現象和生物生活習性之間的關系,知道云和雨之間的聯系,教師可以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組織幼兒開展生活觀察類活動。在即將下雨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班級內的幼兒到自然環境中,引導他們觀察螞蟻此時的活動情況,并讓他們猜測為何螞蟻要向更高的區域移動。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幼兒可能還會觀察到麻雀比平時飛得更低了,對此,教師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機,讓幼兒思考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與此同時,教師可以讓幼兒抬頭觀察天空中的云朵和平時有什么不同,并告訴他們哪種云是積云、哪種云是層積云、哪種是必然會下雨的積雨云。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的作用和價值,還能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加深他們對基本科學知識的了解,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為他們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 基礎。
受自身年齡、能力、教育環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幼兒的生活經驗有限,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具有一定局限性。基于此,教師需要認識到幼兒的實際學習情況,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的作用和價值,加強幼兒的生態教育,利用幼兒在現實生活中最為熟悉的自然素材開展各類活動,豐富幼兒對自然的認識,培養幼兒熱愛自然的情感。與此同時,在生態教育活動中有機融入自然資源,也能將教學活動中較為抽象、難懂的問題變得更直觀具體,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知識點,提高幼兒的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即教育”理念深入挖掘自然教學資源,以此來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更好地實現生態教育目標。
比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把森林圖片和沙漠圖片用對比的方式展示給幼兒,利用動態圖像刺激幼兒的視覺,促使幼兒深入理解自然與人類生活之間的關系,讓其明白生態環境對人類社會生活發展的重要性,從而促使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態保護 意識。
在教學活動中,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運用是非常多元化的,并且有著不同的教育價值。以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為例,樹葉和花朵這類自然資源能夠成為美術繪畫活動中的素材,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去自然環境中收集各種各樣的樹葉,然后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收集的樹葉進行手工創作。幼兒可以在組內與同伴交流想法,經過討論形成統一的思路,最后加以實踐。這樣的方式一方面能使幼兒的天性得到釋放,另一方面能增加活動內容的趣味性,可以讓幼兒在實踐的過程中把知識原理與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有助于增強幼兒的知識應用能力。
教師可以在花兒開放的季節帶幼兒去大自然中欣賞美麗的花朵,如向日葵、茉莉花等,先引導幼兒觀察向日葵的大致輪廓,讓幼兒對向日葵形成基本視覺印象,然后讓幼兒嘗試用簡單的線條來勾勒向日葵的外形,最后給作品進行填色,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學前教育階段正是幼兒思維發展的關鍵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有著天馬行空的想法,這些奇思妙想如果能夠在美術活動中得到充分展示,會幫助他們發現自我、實現自我價值,從而提高自信心。基于此,教師在美術教育中引入自然資源時,不僅需要引導幼兒結合自然資源進行自主創作,還要給予他們適當的表揚,以增強幼兒的自信心,調動他們參與美術活動的積極性。
教師要積極創新美術教學活動和自然資源的融合方式,如根據大自然賦予的靈感引導幼兒自主設計剪紙圖案,落葉、樹枝、云朵等的形象都可以作為參考元素,帶領幼兒完成剪紙任務,并將幼兒的剪紙作品張貼在教室墻上進行展示,供大家欣賞,以此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在交流、互動中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教師也可以引導幼兒借助樹枝、葉片、花瓣等制作“衣服”,上演一場大自然裝扮的“時裝秀”。在開放性的活動中,每個幼兒都有機會盡情展示自己的才華,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背景下,教師需要落實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積極創新活動方式,轉變活動理念,結合幼兒的性格特點、年齡特點、學習特點等開展各類教學活動。自然資源作為幼兒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需要認識到自然資源的作用和價值,積極拓展和創新自然資源在教學活動中的運用形式,讓幼兒在活動中感受自然風物的至真至美和生活的濃濃趣味,進而在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同時,有效推動學前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