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麟琳
“一對一傾聽”是解讀幼兒、認識幼兒、信任幼兒、理解幼兒,支持幼兒的學習和發展的重要途徑,能喚醒教師的洞察力和發現能力,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兒童觀,讓教師與幼兒能更好地交流。教師應將“一對一傾聽”融入幼兒審美教育的過程中,以了解幼兒的審美感悟,引導幼兒用心靈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指出:“重視幼兒通過繪畫、講述等方式對自己經歷過的游戲、閱讀圖畫書、觀察等活動進行表達表征。”教師可以通過繪本閱讀的方式,豐富“一對一傾聽”的形式。講解指讓幼兒將語言、動作、表情等結合在一起,闡述繪本情節,并說說自己的審美體驗。
比如,在閱讀《我爸爸》后,筆者請一名幼兒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該幼兒只能簡單表述:“我覺得這個故事很有意思。”筆者鼓勵他具體說說哪里有意思,是否存在一些有趣的故事情節。該幼兒說:“這里面說爸爸的胃口很大,畫了一個很大的嘴巴。”他還用手拉扯自己的嘴巴,模仿了這個動作。筆者啟發幼兒回憶:“為什么你覺得這里很有意思呢?你的爸爸是什么樣子的?”幼兒有所感悟:“我的爸爸胃口也這么大。這上面畫的人物很像是我爸爸,大嘴巴也很像。”在這段交流中,該幼兒表達了對美的理解,同時也初步認識到美來自對真實生活的展現。在“一對一傾聽”中,教師要鼓勵幼兒大膽表達,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并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其表達更多感受。
歌唱也是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教師可以圍繞某個主題,引導幼兒采用哼唱、律動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教師要善于傾聽幼兒的歌聲,在歌聲中,能看到幼兒的情緒變化。
在一次角色扮演的游戲中,其他幼兒都分組展開活動,只有一名幼兒格格不入,在旁邊看著,嘴里還哼著節奏緩慢的曲調。從他的表情中,筆者看出他的心情不太愉快,他希望通過歌聲吸引其他幼兒,但其他幼兒并沒有關注他。在這種情況下,筆者鼓勵該幼兒:“小朋友,你是不是找到了合作伙伴呢?如果沒有的話,我們就一起來唱《找朋友》,然后尋找身邊的朋友吧!”在歌聲的引導下,該幼兒找到了合作伙伴。筆者發現,在接下來的活動中,該幼兒哼唱的曲調變得歡快起來,失落的情緒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繪畫也是實現“一對一傾聽”的重要方式。通過解讀幼兒的繪畫作品,教師可以了解幼兒眼中的世界,了解幼兒的真實 心理。
在“快樂的元宵節”親子活動結束之后,筆者鼓勵幼兒用繪畫的方式展現活動的細節。筆者通過觀察幼兒的繪畫作品,能看到幼兒對生活的思考。比如,一名幼兒的畫作中有一名成年女子和一個孩子,兩人手中捏著元宵,臉上洋溢著笑容。這表示幼兒和母親一起做元宵,他感到很快樂。在畫面的右下方還有一名拿著包的男性,代表幼兒的父親。可見,其父親沒有參與這次親子活動。但是,在父親的頭頂還有一顆愛心,這表示父親雖然沒有陪伴在幼兒身邊,但是他依然很愛幼兒。筆者單獨和該幼兒聊天,讓他說說對父親的看法。該幼兒表示自己的父親是一名交通警察,工作很忙,他是為了幫助別人才不能陪伴自己,他覺得這很光榮。通過傾聽幼兒的心聲,筆者了解了該幼兒眼中的家庭,體會到了幼兒對父親的愛。繪畫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如果教師能仔細傾聽,就能理解幼兒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這樣能有針對性地引導幼兒提升審美素養,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在“一對一傾聽”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了解幼兒的內心想法,更要基于幼兒的興趣點,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活動,提升審美素養。
在一次戶外活動后,筆者鼓勵幼兒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獲得了怎樣的感受。一名幼兒眉飛色舞地對筆者表達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我看到花園里有很多花,有紅的、白的、粉的。我看到很多花瓣落在地上,覺得好可惜,就撿了很多漂亮的花瓣。”通過該幼兒的表述,可以看出該幼兒對色彩鮮艷的事物比較敏感,而且想通過收集美好事物的方式,留住美好的感受。于是,筆者就圍繞其興趣點,安排該幼兒參與美術創作活動啟迪幼兒自主創作,并和同伴交流自己的 構思。
教師通過傾聽幼兒的講述,分析幼兒表述的流利度、面部表情、動作行為等,可以看出幼兒對什么事情比較感興趣,這樣就能找到引導點,順勢引導。
“一對一傾聽”有助于教師了解幼兒內心的想法,解讀幼兒的困惑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與幼兒互動,了解幼兒的困惑,幫助幼兒解決困擾,并利用這個契機激發幼兒的創作欲望,鼓勵他們自主創作,表達心聲。
在“快樂的元宵節”活動后,幼兒試著用繪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筆者發現一名幼兒畫了三角形的元宵,他的行為引發了其他幼兒的嘲笑。大多數幼兒認為元宵都是圓形的,不可能是三角形的。這表明大多數幼兒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但是也容易形成固定思維。為此,筆者鼓勵了這名幼兒,贊揚他在觀察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象,創作出了更有新意的作品。接著,筆者又對全班幼兒說:“為什么元宵就一定要是圓形的呢?比如我們看到繪本中的小飛象,它可以飛,和一般的大象不一樣,那么,我們在畫元宵時,是否也能畫出新意呢?”在筆者的引導下,幼兒的困惑點沒有了,他們意識到在創造時,可以適當融入想象,這更有利于表達自己的審美情趣。很快就有一名幼兒提出:“老師,今年是兔年,我想畫一只兔子頭元宵,上面有長長的耳朵。”經過筆者的引導,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都得到了提高。
教師通過“一對一傾聽”,了解了幼兒的困惑,就需要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這樣有助于啟迪幼兒的思維,促進幼兒深度學習。
在一次繪畫活動中,一名幼兒一直皺眉不語。筆者采用“一對一傾聽”的方法,讓他說說自己遇到了什么困擾。幼兒說:“我想畫一個花園,需要很多顏色,但是我沒有那么多顏料。”通過他的講述,可以看出該幼兒不懂得如何使用水彩顏料調色,也不懂得靈活運用彩紙等其他材料輔助創作。因此,筆者在對話中圍繞這些疑難點對幼兒加以引導,啟發他試著將各種顏料融合在一起,看看能否調配出讓人驚喜的色彩,并說說這些顏色能用于畫什么事物。筆者還鼓勵該幼兒傾聽其他幼兒的創作介紹,看看別人是如何解決該問題的。該幼兒通過與同伴交流,發現可以采用剪貼法,用彩紙代替顏料創作。他得到了啟發,模仿并掌握了這種方法。由此可見,仔細傾聽能讓教師了解幼兒的困擾,促進幼兒深度學習,幫助幼兒提高審美能力。
在“一對一傾聽”中,教師不僅要提高自己傾聽的能力,還要積極與家長溝通,指導家長傾聽幼兒的心聲,了解幼兒獨有的審美感悟。幼兒園可以開放時間和空間,邀請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教學活動,向家長演示如何與幼兒“一對一傾聽”。此外,教師還可以開辟網絡交流空間,向家長介紹科學的親子溝通理念。
筆者在班級開展了“我的一家人”親子活動,引導家長走進幼兒園,學會傾聽幼兒的心聲。該活動分讀繪本中的爸媽、說說我的爸媽、畫畫我的爸媽三個環節。在閱讀環節,幼兒講述自己閱讀故事繪本《我爸爸》《我媽媽》的感受。家長通過傾聽,可以了解孩子心中理想的爸爸媽媽是怎樣的。在繪畫環節,幼兒用畫筆畫出自己心中理想的爸爸媽媽。筆者還設計了多媒體課件,上傳到家長微信群,向家長詳細介紹了如何利用講解、繪畫等方式,傾聽幼兒的心聲。這有助于家長更好地走近幼兒、讀懂幼兒、支持幼兒,助力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
在家長初步了解什么是“一對一傾聽”后,教師要鼓勵他們在家中和幼兒平等互動,建立互相信任的關系,以更好地促進幼兒成長。
筆者鼓勵家長采用“每周一畫、睡前對話”的方式,傾聽幼兒的心聲,關注他們的成長。在“每周一畫”中,幼兒可以畫一下自己一周的生活情況,說說自己的感受。家長可以通過圖形、線條、顏色等,了解幼兒的情緒和心理。例如,在繪畫中常常使用灰色、黑色等色調,可能暗示幼兒的情緒較憂郁,家長要適當引導,消除其負面情緒。在“睡前對話”中,家長可以和幼兒一起傾聽音樂、故事,并讓幼兒說說審美感受。又如,一名幼兒在傾聽了丑小鴨的故事后,提出自己很羨慕丑小鴨,覺得它能變成天鵝很幸運。這可能暗示該幼兒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家長可以適當疏導,幫助幼兒認識到自己的人生價值。通過“每周一畫、睡前對話”活動,幼兒和家長建立了平等、互信的關系,這有助于家長了解幼兒的情緒和心理,了解幼兒對美的理解,有助于家長加強對幼兒的美育,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教師可以結合審美教育主題,組織親子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家長可以通過語言、歌曲、繪畫等形式與幼兒互動,了解幼兒的真實想法,并加以引導。
例如,在“親子栽種”活動中,筆者先安排家長和幼兒一起閱讀故事繪本《愛心樹》,然后和家長一起帶領幼兒來到戶外,感受美妙的大自然風光,并參與植樹活動,最后讓幼兒通過繪畫記錄自己的活動感想。一名幼兒表示:“春天的花朵真好看,可惜不能帶回家。花朵很快會掉下來,要是能一直那么美就好了。”通過解讀幼兒的心理,可以發現該幼兒內心細膩、敏感。家長可以和幼兒一起栽種盆栽,呵護植物成長,延續美好。通過親子活動,幼兒在家長的帶領下融入大自然,激發了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時也升華了親子之間的情感。
總之,在幼兒的審美教育中,教師要提高“一對一傾聽”的能力,給幼兒構筑符合身心特點的交流情境,豐富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從而提高幼兒發現美、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幼兒的核心素養,促進幼兒全面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