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穎穎
2021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堅持雙向銜接。強化銜接意識,幼兒園與小學協(xié)同合作,科學做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促進兒童順利過渡。”這強調了幼小銜接工作與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內在關聯。基于此,筆者以《意見》相關條例為指導思想,結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教育理念,創(chuàng)建了“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大班幼兒一日生活模式,以期幫助幼兒順利地度過幼兒園和小學的銜接階段,為他們步入小學生活做好準備。
筆者結合多年的幼教經驗,發(fā)現幼兒園大班在幼小銜接工作中存在幼兒能力培養(yǎng)不夠深入、能力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一方面,能力培養(yǎng)不夠深入,筆者通過觀察大班幼兒的真實成長狀況發(fā)現,部分幼兒雖然掌握了科學、美術等方面的知識,但是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溝通能力、適應新環(huán)境的能力較弱,難以獨自應對生活中出現的簡單問題,這既不利于幼兒適應小學生活,也不利于促進他們的社會性發(fā)展。另一方面,幼兒之間的能力差異較大,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大班幼兒已經初步具備小學生的潛質,而個別幼兒仍難以獨立應對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簡單問題,其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
結合筆者的觀察和分析,幼小銜接工作中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可分為以下幾點。
第一,個別幼兒園忽視了幼小銜接的重要性。幼小銜接是一個系統(tǒng)化、常態(tài)化的工作,它依托科學健全的制度和創(chuàng)新優(yōu)化的教育形式,對幼兒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個別幼兒園并未認識到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性,沒有創(chuàng)建科學健全的制度,沒有采用創(chuàng)新優(yōu)化的教育形式。在缺乏統(tǒng)領性制度的情況下,幼兒難以順利地從幼兒園生活過渡到小學生活。
第二,部分教師過度關注知識的傳授。部分教師將知識傳授作為主要的工作內容,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講解知識上,重視培養(yǎng)幼兒的學習能力,忽視了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靈活變通能力等的培養(yǎng),導致幼兒僅在知識方面做好了銜接,而在生活狀態(tài)、思想意識等方面尚未做好準備。
第三,幼兒的個體需求未能得到重視。部分幼兒園會以統(tǒng)一的標準為基礎開展幼小銜接活動,并未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導致個別幼兒在生活中的個體需求難以得到很好的滿足。當需要獨立解決問題、應對生活中的突發(fā)事件時,這些幼兒常常表現出不知所措的狀態(tài),這不利于幼兒從幼兒園生活過渡到小學生活。
總之,現階段,部分幼兒園的幼小銜接工作存在一些問題,需要管理者和教師分析出現問題的具體原因,并及時進行調整和改進,將一日生活與幼小銜接工作相結合,以提高幼小銜接工作的質量,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等。教師應以大班幼兒的實際需求為導向,創(chuàng)建系統(tǒng)化的一日生活教育體系,從而順利完成幼小銜接工作的任務。
為了培養(yǎng)幼兒的綜合能力,讓幼兒順利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教師可以將一日生活作為幼小銜接的主要載體,關注和重視幼兒的身心發(fā)展,鍛煉其自理能力,讓幼兒擁有健康的體魄,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教師可創(chuàng)建“以健康體魄為基、以科學生活為主、以生活交往為徑”的一日生活教育體系,以此推動幼小銜接工作的順利開展。
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是幼兒成長道路上的重要保障,也是順利實現幼小銜接目標的關鍵要素。作為一日生活中的基礎環(huán)節(jié),戶外活動對促進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提高其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應重視不同類型的戶外活動,讓幼兒走出教室,在戶外活動中感受體育運動的樂趣,在運動、建構的過程中獲得健康的體魄。綜合來說,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出發(fā),開展幼小銜接背景下的戶外活動。
其一,巧投材料,激發(fā)運動熱情。材料的豐富程度會對戶外活動的結果產生重要影響,在投放材料之前,教師要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心理狀態(tài)和活動類型,尋找多樣化的材料,增加戶外活動的材料儲備,激發(fā)幼兒的運動熱情和參與興趣。以投擲類的戶外活動為例,這一類活動旨在鍛煉幼兒的肌肉協(xié)調能力和四肢力量。根據活動的類型和主要目標,教師可從兩方面出發(fā)投放材料,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如快遞箱、雪糕棒、包裝紙等,引導幼兒制作簡易的投擲箱,并在投擲箱上繪制卡通圖案;另一方面,利用自然環(huán)境中的枯樹枝、落葉、鳥類掉落的羽毛等,制作投擲所用的標槍,借助膠水、線繩等輔助材料,將其粘合起來。在豐富材料的支持下,幼兒具有動手操作的主動權,他們可以根據活動的需求自主制作道具,這既能提高幼兒對戶外活動的期待感,又能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其二,創(chuàng)設情景,優(yōu)化活動形式。在投放充足材料的基礎上,教師可依據幼兒園的場地條件和戶外活動的需求,進一步創(chuàng)設戶外活動情景,優(yōu)化活動的形式,讓幼兒積極主動地加入體育鍛煉的陣營。比如,在障礙跑戶外活動中,為增強活動的趣味性,教師可自主編創(chuàng)童話故事,以故事情景為載體,講解活動的要求和目標,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讓他們在心理因素的驅動下,積極參與戶外體育鍛煉。例如,教師從大班幼兒的心理特征和興趣特點出發(fā),利用大灰狼與小紅帽的故事創(chuàng)設了戶外活動情境。故事中的“小紅帽”是一只非常善良純真的小白兔,這天,它一大早便前往森林深處的外婆家拜訪外婆,可是,時機不巧,外婆不在家。正當它灰心喪氣,準備趕回家中時,一只大灰狼假扮外婆堵住了“小紅帽”。基于故事背景,教師問幼兒是否愿意伸出援手、穿越層層阻礙去援救“小紅帽”。在故事文本的輔助下,幼兒的好奇心明顯增強。為激發(fā)幼兒參與戶外障礙跑活動的積極性,教師隨即為幼兒解釋了活動的具體規(guī)則:第一,要躲避道路上的草叢、石塊和枯樹枝等障礙物,以最快的速度跑到“森林深處”(即終點);第二,到達終點后,與小伙伴共同搬走木板,營救箱子里的“小紅帽”。教師結合故事文本中的內容,呈現戶外障礙跑的具體規(guī)則,不僅能夠讓幼兒清晰地了解活動的規(guī)則,還能提高他們參與活動的 熱情。
其三,精選主題,強化入學期待。基于幼小銜接的需求,戶外活動不僅要鍛煉幼兒強健的體魄,也要致力于提高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讓他們產生強烈的入學期待。因此,在開展銜接背景下的戶外活動時教師要精選戶外活動的主題。例如,教師可以以“我的上學路”為主題,將幼兒園操場布置成相關的情景,先讓幼兒自主選擇交通方式,如步行、騎車、乘公交車等,而后按照所選的交通方式,模仿相應的動作。借助這種方式,幼兒不僅可以鍛煉肢體協(xié)調能力,提高身體素質,還能在主題的驅使下,強化對小學生活的期待。
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具備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兒順利步入小學校園的前提條件。幼兒只有具備基本的自理能力,才能逐漸形成獨立的人格。因此,教師要將鍛煉大班幼兒的自理能力作為幼小銜接工作的重點內容,并努力培養(yǎng)幼兒科學健康的生活習慣。幼兒園應優(yōu)化課程設置,借助一日生活皆課程的教育理念,設置生活化的課程,讓幼兒在反復的練習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除設置生活化的課程外,教師也要優(yōu)化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巧妙地利用掛姓名牌、粘貼小紅花等不同的方式,促使幼兒主動地完成任務。以“我是小小值日生”主題課程為例,教師可以提前劃分值日小組,按照小組內各個成員所負責的不同區(qū)域,制作專門的姓名牌,并將其懸掛在班級的衛(wèi)生區(qū)。
在懸掛名牌后,幼兒的積極性會明顯提高,他們能夠根據提前分配的任務,找到自己負責的區(qū)域,并在教師的指導和同伴的幫助下,完成擦桌子、掃地等任務。針對表現優(yōu)異的幼兒,教師可以通過張貼小紅花或發(fā)放流動紅旗等方式,給予幼兒精神 獎勵。
通過上述獎勵方式,幼兒的勞動行為得到肯定,他們的信心會明顯增強。以此為基礎,教師還可以設置“分區(qū)整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多種課程,教會幼兒基本的生活技能,并為他們提供實踐機會,讓他們在訓練過程中增強生活自理能力。另外,針對大班幼兒競爭意識強的特點,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開展專門的競賽活動,如疊衣服、整理被褥等,要求幼兒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任務。
在步入小學后,幼兒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都會發(fā)生變化,他們要建立新的人際關系。如果幼兒能夠友好地與人溝通、交流,他們就能快速地融入小學生活。因此,在幼小銜接過程中,教師應以社會交往為途徑,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組織游戲活動,以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讓他們在游戲中學會與人交流、溝通,學會正確處理人際交往中的突發(fā) 情況。
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角色扮演游戲,以小學校園和班級內的具體場景為素材,讓幼兒從心理上提前適應小學生的角色。例如,為增強幼兒與人溝通的能力,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的生活場景,組織“我是小小課代表”主題角色扮演活動,對幼兒說:“你是一名美術課代表,老師安排你收取昨天的手工作業(yè),但是有一名同學遲遲沒有交作業(yè),你該怎么跟他溝通,才能不傷害同學之間的情誼,還能保證完成老師的任務呢?”并引導幼兒扮演相關角色,通過口語對話、肢體動作等不同的方式,重現小學校園中常見的場景。
在了解背景信息的基礎上,幼兒可以充分發(fā)揮想象力,與同伴共同進行角色扮演游戲,提前體驗小學校園生活。在互動和溝通的過程中,他們能夠鍛煉口語表達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解小學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和實際情況,增強自身適應新環(huán)境的 能力。
綜上,為了幫助幼兒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教師要認真研讀相關綱領性文件,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在尊重大班幼兒身心發(fā)展特征的基礎上,讓幼兒在游戲化的一日生活中,從身心發(fā)展、生活自理、社會發(fā)展等方面完成入學準備,促使他們轉變自身的思維,順利地實現從幼兒園生活到小學生活的過渡,快速地適應小學階段的生活和學習 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