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雪曦
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對學前教育的發展產生了諸多影響,也對學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兒園教師在實施教學時,既要重視對幼兒進行知識啟蒙,又要重視幼兒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作為幼兒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旨在培養幼兒熱情、樂觀等情緒,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繪本是適合幼兒閱讀的圖書形式,繪本閱讀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語言能力,還可以啟迪幼兒的心智和情感,使其逐漸具備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教師應依托繪本閱讀教學的優勢,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優化幼兒的閱讀體驗,從而達到推動幼兒情感發展的目的。
本文概述了繪本和情感教育的內涵,分析了實施幼兒情感教育的意義,著重探討了利用繪本閱讀落實幼兒情感教育的策略,以期提高幼兒情感教育的質量,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繪本是圖文并茂的故事書,圖畫是繪本的主要表現形式,文字是對圖畫的解讀,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呈現一個生動的故事。繪本的構圖和色彩符合幼兒的審美,其故事情節生動、有趣,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兒可以通過閱讀繪本故事學到有趣的知識,從而更好地認識世界。教師應當充分把握繪本的結構特點,運用合適的教學方式呈現繪本內容,幫助幼兒在繪本閱讀中收獲成長。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幼兒愿意觀察和思考,并進行自主表達,這能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繪本是非常有價值的教育讀物,它能促進幼兒認知、觀察、創造、想象等能力的發展,啟迪幼兒的心智,對實施幼兒情感教育有關鍵的作用。
情感是與生俱來的,它強調人的主觀體驗,反映了人類個體的社會關系、生活經驗和思維能力。情感教育是指調動盡可能多的情感素材或事件對被教育者進行一種極具情感煽動性的教育,教師積極開展情感教育,能促使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有助于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有利于幼兒學習的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妥善處理好教學過程中情感與認知的關系,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作用,通過情感交流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培養和發展幼兒豐富的情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幼兒的情感會受到環境、交際和個人情緒等方面的影響,教師應當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在實踐教學中提升情感教育的有效性,讓幼兒在學習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是幼兒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教師重視并積極開展情感教育,能讓幼兒在各類學習活動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和生活經驗,有助于增強幼兒的判斷力,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這會對幼兒的成長與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人格對人的一生有很大影響,人格的發展始于生命早期,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因此,我們要重視對幼兒健全人格的培養。情感教育可以對幼兒的行為習慣進行干預,使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情感體驗,學會團結同伴、尊敬老師、孝親敬老,最終形成健全的人格,對幼兒的成長和發展影響深遠。
科學地選擇繪本,是增強幼兒情感教育效果的第一步。教師在選擇繪本時,要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和他們對教學的適應性等因素,盡力豐富幼兒的閱讀內容。具體來說,教師在選擇繪本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繪本的主題是否豐富。親情、友情、勇氣、智慧、熱愛生命等是繪本常見的主題,能滿足幼兒基本的情感需求。教師要注意選擇不同主題的繪本,讓幼兒通過閱讀繪本,受到不同情感的熏陶和啟迪,進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其次,繪本教學能否達到教育幼兒的目的。教師在選擇繪本時,要考慮到繪本是否具有教育意義。最后,繪本是否符合幼兒的情感發展需要。教師在選擇繪本時,應選擇畫面優美、文字簡單、易于閱讀的繪本,在此基礎上,根據幼兒的情感發展需要,為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選擇合適的繪本。
繪本是一種以圖畫為主要內容,并配有少量文字的幼兒讀物。繪本里文字的呈現都是簡潔明了的,并用幼兒喜愛的語言形式描述繪本故事。繪本的功能多種多樣,通過閱讀繪本,幼兒不僅可以習得一些語言表達技巧,增強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欣賞到精美的插畫,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并在閱讀繪本故事內容時明白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和生活常識。繪本種類繁多,教師可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發掘繪本中的情感元素,使幼兒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例如,《逃家小兔》這一繪本講述了一個想要離家出走的小兔子和媽媽玩語言捉迷藏的故事,無論小兔子變成什么,在身后緊追不舍的媽媽總能抓住它。在閱讀這一繪本時,教師可以向幼兒提問:“小朋友們,你們平時有沒有在爸爸媽媽面前調皮,你們的爸爸媽媽是怎么教導你們的呢?”這個時候,幼兒會回想自己平時做過的讓爸爸媽媽生氣的事情,并與同伴、教師分享。如有的幼兒說自己不聽話時,爸爸媽媽會很有耐心地與自己交談,有的幼兒說爸爸媽媽生氣時雖然很兇,但依然會給自己買玩具和好吃的食物,等等。繪本中包含了很多正面的情感因素,會對幼兒產生積極的影響。
教師選用合適的繪本,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幼兒注意到繪本中人物的喜怒哀樂等情感,使幼兒體會親情、友情,從而懂得感恩,并讓幼兒在感受中學會大膽地表達自己的 情緒。
提問是常見的教學方式,也是一種教育的藝術。在引導幼兒閱讀繪本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故事情節來創設一些問題情境,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進而表達自己的情緒體驗。
例如,《拯救地球的孩子們》這一繪本講述了十二個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幼兒共同保護環境的故事。通過閱讀這個繪本故事,幼兒可以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和自己身上的責任。為讓幼兒真正地讀懂這本繪本,了解它的深刻內涵,教師可以在閱讀結束后向幼兒提問:“這十二個小朋友分別來自哪里,做了哪些保護環境的事?”幼兒往往會一邊讀繪本一邊思考,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可以依據幼兒的回答,再提出一個問題:“這十二個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小朋友在環境保護工作的各個方面做出了各自的努力,那么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呢?”這種層層遞進、有針對性的問題,不僅可以加深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和記憶,培養他們的復述能力,還可以引導他們深入思考,讓他們明白這本繪本的主旨,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
不同的幼兒在看同一本繪本時會有不同的情緒體驗,教師要為幼兒創造一個表達和交流的空間,讓他們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達到幼兒情感教育的 目的。
例如,《愛心樹》這個繪本故事講述了一棵有求必應的蘋果樹和一個貪得無厭的男孩之間的故事。不同的幼兒在閱讀這個繪本故事時,對繪本的內容會有不一樣的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討論男孩和大樹之間的感情在各個時期的變化。在幼兒結束討論后,教師應當鼓勵幼兒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并引導幼兒結合故事中男孩和大樹的關系,思考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關系,讓幼兒更好地理解繪本內容,進而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反思自己和家長之間的關系,強化對幼兒的情感教育。
在幼兒熟悉繪本的故事情節后,教師可以開展趣味盎然的角色扮演活動,這樣可以加深幼兒對繪本的印象,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例如,《悠悠的小陽傘》這個繪本故事講述了“失憶”的小象悠悠巧妙地化解動物之間的矛盾的故事,能啟發幼兒正確處理與朋友之間的矛盾,讓幼兒認識到友誼的寶貴。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圍繞繪本內容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幼兒選擇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并根據自己對所選角色的理解進行表演。在表演時,幼兒能夠自主地進行溝通,有效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角色扮演活動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讓幼兒在愉快的氛圍中豐富情感體驗,還能幫助幼兒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助于充分發揮繪本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
在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展示相關的圖片或者視頻,讓幼兒沉浸其中,提高其感知和理解能力,并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例如,在繪本《是誰的肚臍眼》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為幼兒展示了各種蔬菜和水果的“肚臍眼”,然后為幼兒講解這些“肚臍眼”的作用,并引導幼兒尋找身邊物品的“肚臍眼”,加深了幼兒對繪本內容的理解,并讓幼兒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
在幼兒情感教育中,繪本是重要的教學載體,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有積極的作用。繪本閱讀教學不僅可以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閱讀能力的發展,還能啟發幼兒的心智和情感。教師要認識到繪本閱讀教學的優勢,發掘繪本中的情感元素,通過引導、提問和游戲等方式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讓幼兒與繪本故事產生共鳴,使幼兒的情感能力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