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 曲
語言表達能力是幼兒最重要的一項能力,語言活動是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本文主要從實踐層面對農村幼兒園混齡班開展語言活動進行了探索,利用繪本故事《花蝴蝶和毛毛蟲》開展了語言實踐活動,旨在通過引導幼兒理解該故事的內涵,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在語言實踐活動完成后,教師對活動進行了反思,并進行了二次實踐,以進一步培養幼兒的文學欣賞能力,增強其文化自信。
Z 幼兒園位于貴州省銅仁市,自實施山村幼兒園建設計劃以來,銅仁市學前教育質量得到了有效提高,但也存在資源匱乏、師資隊伍素質不高等問題。Z幼兒園設立在一所小學內,只有一個班級,約20名幼兒,幼兒的年齡都在3~6歲。Z幼兒園有獨立的教室、適宜幼兒身高的桌椅、幼兒專用的衛生間、獨立的戶外場地,還有很多玩教具。幼兒園的教師是山村幼兒教師志愿者,各方面素養較高,但是在組織一日活動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因此,筆者以語言實踐活動“花蝴蝶和毛毛蟲”為例,在觀察教師實施活動的過程中,為Z幼兒園的教師提供一些改進建議,以供參考。
語言教育的功能不僅局限于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它對幼兒的認知和社會性發展也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在預設活動的過程中,筆者將增強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作為本次語言實踐活動的重點。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為幼兒提供豐富、適宜的低幼讀物,經常和幼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豐富其語言表達能力,培養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進一步拓展學習經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因此,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適宜幼兒閱讀的讀物,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讓幼兒學會傾聽,勇于表達,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花蝴蝶與毛毛蟲》這個故事講述的是毛毛蟲蛻變成蝴蝶的過程,故事內容詼諧有趣,并且具有教育意義,能激發幼兒探索和學習的欲望,幫助幼兒快速積累好詞好句,因此,筆者選用了《花蝴蝶與毛毛蟲》這個故事作為本次活動的主要內容。
在活動中,筆者將情感目標作為本次活動的共性目標。混齡班幼兒年齡不一,其認知水平和能力發展有一定差異,因此教師需要分層設定教學目標。對于3~4歲幼兒,目標為了解故事梗概;觀察其他幼兒的表演,培養專注力。對于4~5歲幼兒,目標為了解故事內容,理解故事的中心思想,懂得尊重他人;參與故事表演,在集體面前展示自己。對于5~6歲幼兒,目標為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理解故事的中心思想,懂得尊重他人;能連貫、清楚地復述故事內容,完成故事表演。
1.播放音樂創設情境導入。在播放音樂的時候,教師出示蝴蝶和毛毛蟲布偶,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并對幼兒說:“春天到了,花兒開了,你們看這是誰,它們會在春天發生什么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以此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
2.播放視頻,引導幼兒欣賞毛毛蟲變成花蝴蝶的過程。在播放視頻的過程中,教師向幼兒提出了一些問題,如“你們知道視頻中的毛毛蟲生活在哪里嗎”“毛毛蟲最后會變成什么”“毛毛蟲是怎么變成蝴蝶的”等,并引導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逐一回答。有的幼兒說:“毛毛蟲渾身軟綿綿的,喜歡在草叢里和樹葉上生活。”有的幼兒說:“毛毛蟲會吐絲、結繭,然后破繭成蝶。”
3.理解故事內容。首先,教師提出“花蝴蝶為什么嘲笑毛毛蟲”“最后毛毛蟲變成了什么”等問題,并生動形象、完整地講述了一遍故事,讓幼兒帶著問題認真傾聽故事。在講述完故事后,教師出示打印的圖片,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如出示第一張圖片,向幼兒提問:“清晨花蝴蝶醒來發生了什么事?”出示第二張圖片,引導幼兒學習句子“你怎么長得又黑又丑,走起路來一扭一扭的,動作還那么慢,那么難看”。在此環節,教師鼓勵幼兒分角色朗讀并模仿故事中毛毛蟲的動作,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其次,教師有感情地復述故事,加深幼兒對故事的印象,并提問:“當花蝴蝶看到毛毛蟲變成一只花蝴蝶后,它會怎么想?”引導幼兒集體討論并回答。再次,教師引導幼兒聯系生活經驗,詢問他們:“在生活中,你們有嘲笑過別人嗎?比如說別人長得不好看、臉上有疤痕等。”最后,教師總結故事內容,升華故事主旨:“故事中的花蝴蝶嘲笑毛毛蟲丑,最后毛毛蟲也變成了美麗的蝴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尊重他人,不能隨便嘲笑他人,更不能隨意評價他人的缺點。”
4.幼兒復述故事并表演故事內容。教師依次出示故事圖片,引導幼兒大膽復述故事內容,復述花蝴蝶說的話,并說出毛毛蟲蛻變成蝴蝶的過程。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會引導3~4歲幼兒復述一些比較簡單、有趣的內容,引導4~6歲幼兒分角色朗讀,表演故事情節,讓每一位幼兒都能夠獲得良好的參與感,體驗參與活動的快樂,感受朗讀、表演故事的樂趣。

1.活動的效果。第一,3~4歲幼兒能比較專注地聽故事,同時也能回答部分問題,在表演故事環節,能欣賞5~6歲幼兒做游戲。專注力是最基本的學習能力,對幼兒未來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本次語言實踐活動中,教師融入了繪本故事,很好地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沉浸在故事情節中,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們的專注力和想象力,為他們理解故事奠定基礎,并能讓幼兒通過兒童文學作品了解大自然,感受語言的美。
第二,4~5歲幼兒能專注地聽故事,并懂得不能隨意嘲笑他人這一道理,同時能明白毛毛蟲變成美麗的蝴蝶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一般而言,兒童文學作品都蘊含一定的哲理,教師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沒有直白地告訴幼兒這個故事的中心思想,而是潛移默化地引導他們自己發現,這能讓幼兒體會文學作品的美和語言文字的魅力,有助于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
第三,5~6歲幼兒能非常專注地聽故事,同時能積極回答問題,理解故事的基本內容,對表演故事環節也非常感興趣。經過在幼兒園3年的學習,幼兒在語言表達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各個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進步,在聽故事方面,也不再局限于故事表面,他們會深入鉆研。教師在引導幼兒學習文學作品時,也應該引導幼兒一邊閱讀,一邊深入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
2.活動的不足和改進方法。第一,對于3~4歲幼兒來說,故事比較長且情節比較復雜,再加上他們的年齡比較小,經驗不夠豐富,所以他們在活動中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參與活動中。在活動中,教師應堅持以幼兒為本的觀念,做到真正地去關注每一名幼兒的情緒和表現,尤其是年齡比較小的幼兒。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3~4歲幼兒閱讀的繪本,組織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分批次參加活動,多鼓勵他們,增強他們的自 信心。
第二,4~5歲幼兒能初步明白故事的含義,但有時會把故事中的角色和對話弄混,無法獨立完成故事表演。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該多引導幼兒關注故事中充滿趣味性的對話和中心思想,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涵,以增長幼兒的見識,提高幼兒的閱讀 興趣。
第三,5~6歲幼兒同樣也存在把故事中的角色和對話弄混這種問題,一些幼兒無法完整地復述故事內容,欠缺一定的邏輯思維,也不敢在集體面前展現自己。幼兒教育是學校的奠基階段,也是幼兒語言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要引導幼兒感知、欣賞兒童文學作品。教師可以提前做好備課工作,在活動前仔細斟酌每個環節的過渡語,在活動中引導幼兒賞析故事中的關鍵詞句,用生動的語言引導幼兒關注故事細節。由于一些幼兒沒有參與過類似活動,他們無法熟練地完成故事表演,這需要教師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創新活動內容,在活動中加入一些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如提供一些有趣的道具,以增強活動對幼兒的吸引力,提高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教師針對第一次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反思,并在第二次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作出了相應調整。
1.多增加一些配角。在開展第二次教學活動時,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另外設置了更多的角色,讓所有幼兒都能參與其中,體驗到故事表演的快樂。
2.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在開展第一次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基本是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在開展第二次教學活動時,教師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在分角色朗讀環節,把角色的選擇權交給了幼兒,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角色,從而使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都能積極地參與活動。
在做出調整后,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更高了,也愿意在集體面前展示了。在增加了一些配角后,幼兒都踴躍報名,自主選擇想要扮演的角色,雖然只是做幾個動作,幾乎沒有臺詞,但幼兒都非常積極地參與其中,享受集體表演活動的樂趣,這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在組織農村幼兒園混齡班開展活動時,一定要結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發展差異,有針對性地設計活動內容,并將集體教學、表演游戲、繪本閱讀等有機結合起來,以充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