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偉艷
作為商業銀行消費金融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信用卡業務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對商業銀行拓展收入空間、擴大優質客群基礎、加快零售業務轉型和提升市場品牌美譽度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內存量經濟模式特征日益凸顯,在嚴監管和規范發展要求下,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基本告別“跑馬圈地”時代,邁向精細化發展和差異化競爭的新階段。
信用卡告別“跑馬圈地”時代
鼓勵居民消費是近年來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重心之一,隨著居民財富水平不斷提升、消費能力不斷釋放,商業銀行可參與的消費金融場景不斷增多且呈現多元化特征。自1985年我國第一張信用卡誕生以來,信用卡作為商業銀行拓展消費金融業務的傳統和主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幫助用戶打破資金約束、實現資金的跨期分配,發揮了促進消費和助力經濟增長的作用,并在此過程中使自身實現了快速發展。截至2020年年末,國內狹義消費信貸余額約15.9萬億元,其中信用卡余額占比為49.7%。
在三十多年的業務發展過程中,各家銀行紛紛拿出特色“招數”,信用卡業務市場整體呈現繁榮興盛、百家爭鳴的勢頭。同時,市場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過于粗放、隱含風險的經營行為,在監管規范和引導下,行業逐步向合規和穩健方向轉型。目前,銀行“跑馬圈地”式的發展階段基本結束,行業整體進入增量放緩、存量博弈的新階段。2021年前三個季度,信用卡環比增幅均低于1%。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全國共開立銀行卡91.83億張,其中借記卡為83.85億張,占比91.3%;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為7.98億張,環比增長0.97%;授信總額20.66萬億元,卡均授信額度2.59萬元,授信使用率為40.68%。此外,我國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僅為0.57張,約為美國2018年人均持卡量3.37張的六分之一。2020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信用卡業務在發展降速的同時,資產質量承壓,不良貸款加速暴露,多家上市銀行信用卡貸款不良率上升至歷史最高紀錄。2021年三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額為869.3億元,環比增長6.26%,占全部應償信貸余額的1.04%。
整體進入發卡放緩、不良上升的存量階段后,信用卡行業兩極分化的格局日益明顯,并存在固化趨勢。國有大行與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占有行業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其他類型銀行的信用卡業務近年來雖然發展較快,但無法改變目前這一格局。
通過不斷完善監管措施,信用卡行業的監管體系更加成熟。2021年1月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下限管理,信用卡透支利率由發卡機構與持卡人自主協商確定,“市場化”為行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2021年12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務規范健康發展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對信用卡業務進行了規范。其中,重點規范信用卡息費收取、治理信用卡過度授信、督促轉變信用卡粗放發展模式、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規范信用卡外部合作等行為。為信用卡行業長期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有力推動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步入精細化管理和差異化競爭的新階段。
把握新階段信用卡業務的痛點
“存量競爭”時代并不意味著信用卡行業停止增長,在精細化運營管理的新階段,信用卡行業依然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從行業來看,消費金融依然是銀行機構需重點布局的藍海市場。截至2021年三季末,銀行業信用卡貸款余額為8.4萬億元,占人民幣信貸余額的4.4%,提升空間仍然很大。從銀行經營來看,客戶獲取、客群經營和風險控制水平的提高將是商業銀行提高信用卡業務競爭力的關鍵所在,金融科技在信用卡獲客渠道拓展、大數據風控及資產質量監測等方面的重要性也將更為突出。部分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利用金融科技及大數據手段改進信用卡業務運營,探索出了一些特色明顯、效果良好的精細化發展模式。例如,對信用卡存量客戶實施精細化管理、差異化定價;對新增客戶進行精準定位和識別,實時了解客戶屬性;在營銷展業時進行風險前置,尋找風控與創收的平衡點;在貸后管控中,引入智能催收,構建催收標簽,提升催收效率和回款率。
基于競爭帶來的壓力和精細化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銀行信用卡業務存在幾個需要不斷克服的痛點和難點。
渠道和場景建設能力需要快速提升。一些銀行由于自身客群規模不足、創新能力有限、資源支持不足,導致其渠道和場景建設能力有限,與外部機構合作效果不佳,影響了信用卡業務基礎運營能力的提升。
風控水平需要持續提升。近年來,信用卡業務風險進入高發期,這對風控體系升級提出了更高要求,信用卡業務需要建立更為完善的授信審批、持卡人動態風險評估、異常交易偵測、催收管理等全流程風險管理體系。一些銀行目前在針對信用卡業務上的智能風控技術應用能力還比較弱,不能很好地把握新的業務風險形勢。
數字化能力及專業人才不足。信用卡業務屬于銀行數字化轉型推進中的“先頭部隊”,數字化水平提升的迫切性尤為突出。目前競爭格局下,一些銀行儲備的可應用于信用卡業務的技術較弱,數字化轉型程度不高,未能形成覆蓋全流程的數字化經營體系。
信用卡不良資產處置能力需要提升。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不良率大幅攀升是近年來行業普遍現象。受制于政策限制、外部環境影響和自身處置途徑有限,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面臨較大壓力,信用卡不良資產處置呈現催收回款率低、核銷限制多、合規要求高等特點,整體效果不夠理想。
移動支付發展帶來的外部競爭壓力加大。近年來,隨著金融科技爆發式發展,移動支付快速發展,類似“花唄”“白條”等的互聯網借貸產品興起,部分用戶將信用卡支付方式替換為其他移動支付方式,一定程度上對銀行的信用卡業務發展帶來沖擊和挑戰。據測算,目前國內互聯網類信用卡產品的用戶規模約8億戶,其中相當一部分用戶已經養成了信用支付的習慣。這部分群體中的非信用卡持卡用戶是銀行信用卡業務的重要潛在用戶。
加強信用卡業務精細化運營管理
隨著信用卡業務進入精細化管理新階段,銀行業整體面臨的機遇大于挑戰。商業銀行要轉變理念,加強精細化運營管理,加大業務發展投入力度,進一步滿足客戶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需求,不斷撬動潛在增量客戶,實現信用卡業務穩健高質量發展。
提升科技水平,加強數字賦能。一方面,加快數字化管理升級。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推進銀行信用卡核心系統建設;加快數字營銷、一體化獲客、風險管理、運營服務等主要系統平臺建設,提升線上化、智能化水平;引入人工智能、開放銀行、5G、生物識別等前沿技術,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提升數字化經營能力。加強數據治理規劃和實施,從業務源頭推動數據標準建設和數據質量提升;加強AI及數據基礎平臺建設,加速先進機器學習及人工智能技術研究與落地應用,提升數據管理及服務水平。
細分客群組合經營,深化精細管理。一方面,加強客群細分和深度經營。營銷活動、業務策略、系統建設三條主線并行發力,做好存量客戶經營,在拉動規模增長的同時穩步推進收入增長;持續完善客戶標簽圖譜、充實客戶畫像素材,搭建基于客戶分群的全流程營銷閉環體系。另一方面,豐富特色化產品和服務。聚焦分類重點客群,挖掘具有生活場景屬性的服務內容;建立完善客戶權益體系,打造基于客戶全生命周期、可定制化的權益服務模式。
加強業務融合,深化一體協同。持續提升借貸雙向轉化效率。加強交叉營銷力度,向存量借記卡客戶營銷信用卡產品。推進數據資源共享,做好零售產品交叉營銷。深入推進業務模式、服務模式和配套管理模式的全方位轉型和持續性創新,不斷提高信用卡業務整體創新發展能力。
注重差異發展,豐富多元服務。積極應對互聯網金融產品競爭,制定差異化發展策略,提高管理決策和產品創新研發效率,增強創新發展能力。探索加強與互聯網金融平臺合作,發揮不同機構間競合效應。建立多元化產品服務體系,針對細分客群發行個性化聯名卡,滿足不同群體用戶差異化需求。順應移動支付與金融數字化趨勢,發行數字信用卡,提升用戶體驗,構建“數字卡+支付”生態。
加強全面風險管理,強化合規經營。建立健全差異化授信政策。完善前瞻式風險管控,優化數據應用和評分模型體系,設計配套風控策略,提升風險計量水平。強化問題資產管控,不斷優化貸后催收模型,建立融合短信、自動外呼、人工催收、失聯模型等在內的綜合化催收體系。提升高風險識別精準度命中率,優化還款分期等系統,有效管控新增不良。完善內控合規管理,建立風險識別前置管理機制,高度重視共債、反洗錢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等重要事項,確保信用卡業務合規有序開展。健全管理機制,提升投訴主動管理水平,穩步提升監管評級和社會形象。
(作者系中國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副總經理)
責任編輯:楊生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