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蓉
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基礎,當前,只有在思政課堂中做好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在世界日趨全球化、現代化、信息智能化等背景下,適應時代發展的前沿挑戰。構建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創新路徑,不僅需要重新厘清、闡述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論淵源,更要為大學生在新時代面對的時代背景提供新的思想教育理念。高校教師在實踐教育中,要以優化理想信念教育與搭建新型網絡平臺的方式,拓展、創新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新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新時代;理想信念教育;路徑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06-0101-04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行動之力,是大學生順利成才、實現青春夢想的精神內核[1]。在思政課堂中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極為重要的,這關系到大學生三觀的樹立與認識世界客觀規律的方法論、求實思維建構等一系列問題。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構建,并不是簡簡單單地幫大學生認識世界、廓清思想理論的框架,更重要的是逐漸為大學生的實際實踐生活、學習提供合理可行的踐行路徑。理想信念的作用不僅僅是哲理思辨,更強調“知行合一”的踐識。正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踐行屬于這個時代青年的求學之路,才是大學生學、業共贏發展的根本目的。
一、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內涵及作用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是強化新時代大學生培養的重要一環,不僅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指導意義,也有助于為國家發展建設提供重要人才[2]。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脫離不了中國社會的現實性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這也是歷史的經驗所證明的,同時也是我國青年所必須具有的歷史責任感與時代使命感決定的。
首先,思想文化與生命信念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且深刻的。當前,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大學生群體不可避免地受到因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主流文化、亞文化等文化的影響。其高尚道德情操的培養與三觀的重塑,在廣泛的與各類文化的接觸之中,趨向多元。從本質上講,這是客觀世界的繁雜多元決定的。如果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沒有切實做好引導,那么大學生的人生道路選擇與人生價值確立,以及對整個全球化的世界的認知看法,可能會陷入誤區。,就像畫圓,以規框則圓;方,以矩矯,才得正[3]。因此,大學生理想信念的重塑、匡正對于大學生的人生導向至關重要。
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創新的路徑研究,一定是以視角創新為先導。在片面化、零碎化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文章不斷產生之際,系統性地闡述理論、解釋作用、廓清現實問題與現狀,提出解決困境的實踐路徑,是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確教育方式。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確立與重塑,其重要性關乎社會主義建設、文化教育傳承等方方面面。在這一核心哲學命題上對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得以科學的方式進行重塑,有助于文化的繁榮昌盛。微觀上講,只有大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基本社會技能滿足于社會的價值導向,才能在整個社會關系之中不斷確立自我的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其在人生之路上才能走得長、走得遠、走得好。健康人格的塑造與健康心理的發展對于大學生的進步至關重要[4]。
二、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現狀與問題
(一)部分大學生個人理想、社會理想與現實脫節
當今時代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社會環境復雜多變[5],新媒體的力量與消費主義的盛行,使得部分大學生的個人理想、社會理想逐步偏移,甚至會誤導大學生向追逐權力、忽略理想、喪失道德觀念的方向發展。網絡中碎片式、潛移默化的信息沖擊,夾雜著外域文化的思想侵蝕與影響,逐步讓部分大學生喪失了對客觀世界真實運作規律的思考,容易讓大學生沉迷于享樂文化的陷阱。正邁向工作崗位的大學生,也容易陷入“工作—消費—再工作—再消費”的無限循環中,迷茫于工作意義與生命價值的“無目的傾向”的陷阱中。
(二)外域文化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產生侵擾
以歐美好萊塢、日韓影視劇等為文化輸出源頭的外域文化,夾雜著各類不良的傾向,通過新媒體的方式對部分大學生的思想精神產生深刻的影響。部分網絡游戲利用人類心理的弱點,以“replay”的即時游戲信息反饋機制對大學生的身心生活,造成了或多或少的精神控制,沉迷游戲與受游戲誘惑無心學習的大學生不在少數;其次,碎片化的成功學、雞湯文式的閱讀類文化快餐品,逐步解構著大學生對于真實世界的客觀認識,在網絡空間內誤導大學生的思想精神與認知[6]。
三、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創新路徑
(一)夯實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體系基礎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論體系建設要夯實基礎,必須在教育形式上靈活多變,不能生搬硬套書本的理論,要歷史地看,要唯物地看,要實踐地看,由此才能在理論基礎的構建上做到“不唯書、不唯上、只為實”,時時刻刻做到客觀辯證地為大學生群體解釋客觀世界的運作規律基礎,不受限于知識體系的陳舊講述方式,不受限于新媒體信息誤讀、誤導學生思想的障礙。
在夯實學生知識基礎的情況下,逐步以新的、實際的客觀社會現實,作為學生分析世界的客觀規律樣本。以間接引導的巧妙方法為學生陳列事實,幫助其做出正確的價值觀念選擇,塑造其獨立、自主、自我辨識社會真實規律的能力,為其理想信念建構起科學實際的價值觀念體系。
高校要建立健全實踐體系,以學業與社會融合的方式增加大學生從事社會實踐的機會。讓大學生用實踐活動親身體驗、觀察真實的社會生活。高校作為平臺,應多為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創造機會與渠道,避免大學生在象牙塔之內空談理想信念。筑牢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方式應多種多樣,如以大學生走基層的方式,讓大學生走進我國廣大的鄉村基層,以支援鄉村教育的方式,讓大學生體驗鄉村支教工作,切實感受鄉土人文與我國基層教育方面的迫切需求。以支援鄉村貿易的方式,在學校的引導下學生可搭建農產品服務貿易平臺,為鄉村貿易做貢獻,加強大學生的奉獻意識,潛移默化地轉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要以紅色教育傳承社會主義的寶貴文化精髓,通過紅色革命教育、紅色根據地游覽、紅色精神講解的方式,不斷培育大學生的理想信念。
(二)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養與創新能力
媒介是傳遞信息的載體,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養,在新媒體發展日漸繁榮的今天尤為重要。新媒體在傳遞信息方面相較于傳統的紙媒等方式,在聲、光、影、畫方面有突出的優勢。
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應只停留在課堂、作業等紙媒信息的教育傳播上。應利用新媒體的力量,可以在Bilibili、百度、抖音、QQ、微信等信息傳媒平臺之上,制作新穎、時尚的媒介教育信息,在空間與時間上延續教育。只有如此,才能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熱點相結合,在媒介平臺上見諸于廣大學生,切實做到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真正內涵,夯實教育理念的基礎,同時做到創新教育形式。
以目前的媒體傳播形式看,手機是人們接受、反饋信息的主要工具。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空間的傳播,PC端與手機移動端的內容建設都至關重要,要做到兩者的有機融合[7]。以PC端思政教育文本、平臺內容的搭建,搭建宣傳理想信念教育的官方平臺;利用移動手機端的視頻、音頻、游戲、App的趣味內容,創建趣味化、多元化的理想信念教育平臺。應結合兩者的優勢,達到在網絡空間中強化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三)完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互動交流機制
教育從來都是雙向互動的,師生之間的教學互長、學研共進才是教育之于學問的真正價值內涵。要利用互聯網博客、FM、公眾號、視頻信息平臺等手段,將其應用于互動交流機制的構建中。教師要在向大學生宣傳價值觀的同時注意及時反饋信息,給予學生正向積極的鼓勵。在大學階段,馬哲思想理論體系,其具有科學、革命性質的真理先驗性,應采用好的宣傳方式,提升走進大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的效果,使其在思想精神領域得到廣大青年大學生的廣泛認可。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健康、趣味化地利用新媒體工具能夠對新媒體的消極信息、負面信息的傳播起到針鋒相對的遏制作用。在教師不斷摸索、努力實踐教育理論體系構建的過程之中,互動交流機制的建立要能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更合理的教育路徑,提供更多元的思政教育選擇[8]。
在完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互動交流機制中,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能夠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要強化校風、學風、班風,以校園文化弘揚學習精神、弘揚紅色精神、弘揚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以正確引導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在具體實施措施上,可通過設立榜樣學習活動、偉人事跡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論述研討會等校園活動的方式激發大學生的參與熱情。通過定期、定點的活動宣傳,逐步改善校園的輿論環境。并且線下活動宣傳的方式要與線上網絡宣傳的方式有機結合,在保障學生話語自由的前提下,在高校校園規范管理大學生的校園話語環境。
積極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培養其自我教育意識。自我教育意識對青年大學生的成長、工作至關重要,結合紅色革命精神傳統的“永久奮斗”思想,新時代的大學生只有將自身的理想信念與社會主義理想結合起來,才能在失敗與挫折的困境中堅定自身信念。
(四)擴大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陣地
為了使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能更加順利地進行,在實際教育時需要不斷擴大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陣地,以此為后續工作指明正確的方向。
首先要努力營造積極向上的教育氛圍,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不同的教書育人環境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以此加強整體的教育效果。要加強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在實際工作中要把握住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本質性內涵,之后再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做出理論的創新,不斷地鞏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在新發展背景下,要不斷豐富其中的政治思想內涵,結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深入地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文化教育內容,通過信仰本身的崇高性和實踐性攻克學生在發展中的各項艱難阻礙,以此提高整體的發展水平。
其次,在實際工作中要強化學生的信仰教育,不斷提高其政治意識,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把握各項工作實施的重要前提,以此來掌握新時期背景下的發展方向。只有從理論上弄清對象的發展基礎,才能使學生的認知得以全面強化,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
最后,在后續工作中要定期開展常態化的政治信仰教育,不斷增強學生對我國發展現狀、規劃的認識,將其根植于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結合時代的發展方向來提高整體的教育效果,在實踐中不斷地強化學生對信仰的理性認知,逐漸形成更加完善的政治信仰,不斷提高學生政治意識和政治覺悟。在堅定信仰信念方面,需要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現狀,深入地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時期下的發展內涵,并且掌握社會主義的建設規律,增強學生政治信仰,推動理論創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搭建形式多樣的理想信念教育平臺
搭建形式多樣的理想信念教育平臺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因此,在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時,要加強對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高校教師要革新當前的課程教育模式,以此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首先,可以提升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比例,特別是讓學生到實踐基地中進行科學的實踐,磨煉學生意志品質,使學生形成樂于奉獻的精神。
其次,要通過各種文化素養教育,融入愛國主義情懷教育,在各地文化館中開展主題學習,營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圍,同時也可以在學校內部成立文化社團,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以此豐富學生當前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
再者,在實際理想信念教育時,還需要突出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順應時代的發展方向,將社會熱點融入思政教育中,不斷豐富理想信念教育的平臺及模式,通過分析我國的熱點政治新聞,不斷增強學生當前的理想信念,使學生積極主動關注我國的政治新聞。
最后,在團組織建設方面也要加強對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視程度,例如可在教育中滲透團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使學生能夠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
四、結語
青年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精神信念的力量是青年大學生發展自我,不可或缺的動力之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要重視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結合我國當前的文化、經濟、技術等背景基礎,時時刻刻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不唯上、不唯書,以達成對世界基本客觀規律的清晰認識,使大學生客觀認識并改造世界,不斷重塑自我。我國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塑造,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塑造對于大學生的自我督促、自我成長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高校教職工也應當對理想信念的塑造有深刻認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感召下,應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學為所用、教為所實。在師生雙方的砥礪前行中,能夠不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貢獻社會價值,承擔歷史使命,踐行新時代下學教融合的任務與使命。
參考文獻:
[1] 張紫薇. 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 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8(05):95-97.
[2] 劉新甜,陳敏. 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價值與路徑[J].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38(06):18-21.
[3] 王鑫,尹賀. 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機制創新研究[J]. 現代職業教育,2021(42):34-35.
[4] 蘇思銘. 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徑的四個維度[J]. 西部學刊,2021(16):105-107.
[5] 丁潔.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機制建設研究[J]. 時代報告,2021(12):36-37.
[6] 孫棟,劉權政. 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響因素與路徑探究[J]. 中外企業文化,2021(08):183-184.
[7] 張婷婷,楊小東,鄔旭東,等. 新時代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徑探析[J]. 宿州學院學報,2021,36(04):6-11.
[8] 張大衛. 新時代大學生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路徑研究[J]. 臨沂大學學報,2020,42(06):129-136.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