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冬
(中交一公局廈門工程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 361000)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家對數據信息的不斷推動,各類信息化技術得以不斷發展,目前作為工程行業的重要信息化技術——BIM技術已經在工程、機械制造等領域全面推廣應用,同時在工程建設全壽命周期管理中BIM技術應用也開始穩步推進。隨著社會的發展,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將會進一步發展,工程建設行業也逐步以低碳、環保、可持續為行業發展方向。21世紀,誰在信息化技術方面發展全面誰就占據了企業競爭的制高點,因此強化BIM技術應用,對于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住建部印發的關于《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中指出,將加快BIM新技術在工程中的應用,并將此項納入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內容,對于以國有資金投資為主的工程,集成應用BIM項目比率要達到90%,BIM信息化技術的引用將極大改善項目的整個管理過程,通過信息化提升管控水平。
BIM技術與傳統2D圖紙具有立體可視化的優勢,能夠以便于熟悉、利用掌握的形式展現出來,能將設計意圖充分表現出來,從而指導施工。
BIM技術的引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返工情況的出現,通過BIM三維建模能夠清楚地看出每一個部位具體施工樣式,將其以立體的形式呈現出來,有效防止施工中出現錯誤。
同時BIM信息技術還具有地質建模等功能,對于工程項目中存在隧道工程的可根據勘測信息完成地質模型,并與隧道洞身主體防護模型相結合,能夠第一時間掌握隧道開挖面周邊圍巖地質條件,為施工方案的確定提供數據支撐。BIM信息技術的應用可實現高可視化,通過將BIM技術所構建的模型與實際相結合,通過可視化演示,為現場場地布置提供參考,實現施工方案的優化。
通過BIM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將建筑物建立參數化模型,通過三維立體模型與平面設計圖紙進行碰撞對比,復核設計圖紙的準確性,對工程量統計、成本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工程建筑行業安全管理難度大,管控情況復雜,通過BIM信息化手段進行互聯網大數據管控。將人員、設備、物資等進行協同管理、實時跟蹤,實現全平臺安全管控。
依托工程建設項目的基礎數據及項目BIM技術應用平臺,設立BIM技術應用小組,人員配置情況如下:
總負責人:1名,前期建模人員:3名,視覺展示應用:1名,無人機駕駛人員:1名,信息化平臺搭設及運維人員:1名。
軟件準備:Autodesk Revit BIM解決套裝、Navisworks軟件等,具體可與咨詢單位溝通。

表1 軟件準備
硬件準備:設置專門的BIM技術應用工作室,建立移動工作站,配置高性能電腦負責數據處理,采購無人機及相關高清攝像頭。
BIM技術是將平面圖形以相關數據信息為基礎實現參數化建模,采用數字化信息技術來實現建筑結構物理和功能的反映,是一個多維度的信息數據庫。可實現BIM技術三維參數化建模、工程量統計、三維可視化交底、施工過程信息保存等工作。深入BIM技術應用可有效促進BIM技術與項目管理的深度融合,提升項目管理水平。
傳統的項目施工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發展需求。在新時期的發展形勢下,為了促進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提升信息化水平,將BIM應用技術引入工程建設領域。BIM技術信用是工程建設項目的一個全新理念,支持項目建設各階段管理需要,可實現工程的全過程優化。
(1)加強在地形設計中的應用。工程建設項目施工現場地形、地質及周邊建筑物信息相對復雜,原有的二維模式下無法同時將地形、地貌、空間等相對信息所表現出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BIM信息技術則可將附帶高程數據的CAD地形圖導入至Revit軟件,實現了由二維圖形轉變為三維地形模型,通過對三維地形按地層進行切割來模擬現場實際地層情況。同時BIM技術可對前期場地布置、模型便道設計等進行多項對比,支持參數化修改方案及二維圖紙打印,達到一變多變的效果(修改一處模型,各剖面對應圖紙同步修改)。
利用航拍照片,可直接生成實景模型,測量精度可達到厘米級別。研究階段可用于建設場地的選址分析,對平整場地方面的填挖方量核算起到輔助作用。
(2)通過參數化建模實現項目數據復核。BIM技術應用可通過對結構物的參數化建模,實現對結構物的快速查詢,將對應設計數據直接輸入模型中,可實現對模型的精準定位,保證項目模型的精度。BIM模型精度高,能夠直接在模型上提取各角點的水平坐標及高程點,既可用于對測量數據的復核,也可利用測量數據對模型進行定點式修改,達到共同控制精準度的效果;部分地形復雜地區采用無人機實景建模測量應用,可輔助復核設計成果。
BIM模型創建的過程是對設計圖紙的一次三維校審,能夠準確直觀地發現圖紙問題,不易漏項。
(3)實現項目三維可視化應用。通過BIM三維模型軟件對建筑場地布置圖進行三維演示。可快速獲取混凝土方量、模板尺寸,后續模板的定位提供準確坐標,減少人員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避免了材料浪費,并且以立體形式展現可更好地對設計圖紙的準確性進行對比復核。
同時采用BIM技術可視化將各個施工部位的工程概況、施工工藝、安全注意事項、安全規程、質量控制要點等內容統一合成至二維碼中,實現了“一碼通”,有效提高了交底效果。同時以可視化虛擬推演可通過添加時間進度仿真真實的建造過程,能夠用于檢驗施工工序關鍵節點是否合理,使得施工方案最優化。
在BIM應運中,能夠直接在BIM模型上提取各角點的水平坐標及高程點,既可用于對測量數據的復核,也可利用測量數據對模型進行定點式修改,達到共同控制橋梁控制點精準度的效果。將BIM三維模型直接導入至測量儀器中,通過測量儀器直接點取三維模型中的點進行測量。

圖1 結構可視化

圖2 BIM技術對設計圖紙碰撞比對審查
通過BIM可視化技術的應用,使結構的具體形式更加直觀地反映出來,提高了圖紙審核的準確性;可以用于效果圖的展示及報表的生成。
通過對BIM技術的可視化應用,實現了身臨其境的視覺感觀,給人以真實的場景,實現觀看者以第一視角的方式漫游,從而對項目整體結果可以更直觀地理解,為項目的建設決策提供依據。
采用BIM技術進行技術交底,讓被交底人對將要施工的結構及施工過程有直觀了解,提高了交底的效果,很好地解決了交底空洞的問題。
(4)有效實現虛擬施工與實際過程的對比分析。BIM技術三維可視化實現了虛擬施工。直觀快速地反映出一定時間內正常施工的進展情況,提供進度模型沙盤,工程施工進度可通過三維模型形象地體現出來,能提供在自定義施工時間段內輸出工程完成量表格,參與到日常的計劃統計工作當中去。
(5)實現工程量的自動分類統計。BIM模型具有一定的建筑信息屬性,如混凝土方量、構件表面積等,這些基礎數據對設計工程量起到了復核的作用。此外,對于復雜構件,BIM技術能夠以明細表、屬性顯示等方式快速出具工程量用于輔助經營部門的工作。
在復雜工程段,通過精細化建模,配合軟件明細表功能,可統計出各類工程量,作為項目各部門準確計量的依據。有效保障了計量數據的準確性,也實現了材料用量的過程管控。施工人員可快速的根據需要提取相關工程量,較大程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減少相關工作量。
(6)提高施工現場管理水平。BIM技術的有效應用,可以及時發現現場問題,實現快速糾偏;同時可以提醒其他相關人員進行查看,對所發現問題的處理情況實時進行跟蹤,確保問題處理得到有效落實。并最終生成整改報告。
BIM信息技術應用,可實現材料的追根溯源。點擊BIM參數化模型,實現整體結構模型中追溯每一個部位所涉及的原材料信息;反之,通過原材料信息列表也可查出材料的所用結構物,實現原材料精細化管理的目的,保障了材料的可追溯性。
BIM技術的應用將實現項目管理過程中各部門、各工點系統性聯動,實現現場管控安全、質量在線閉合,有效保障安全、質量始終處于全天候監督下,保障建設項目安全、質量管控平穩。
(7)通過BIM技術的應用實現了模塊化管控。BIM平臺可實現提供的工程項目各類電子檔案在線存儲及查閱功能,可滿足文檔、照片、視頻各類格式的資料上傳,資料較好地與平臺內三維模型進行掛接,并提供清晰有序的資料分類歸檔目錄,包括資料搜索功能。
BIM平臺能較好地參與到工程計量的管理工作中去,按照計量規則劃分模型構件,根據施工現場的日常錄入,快速地進行工程量統計,協同輔助計量工作。
BIM平臺可根據施工管理需要,記錄每一個工程實體構件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從構件半成品制作至構件全部施工結束,包括了明確的工序劃分、準確的工序時間、對應工序的責任人及聯系方式、對應工序的原材信息均記錄等。
提供進度模型沙盤,工程施工進度可通過三維模型形象地體現出來,能把計劃施工時間、實際施工時間與BIM模型相結合,及時發現施工進度偏差,優化工程進度計劃,并能提供在自定義施工時間段內輸出工程完成量表格,參與到日常的計劃統計工作當中去。
將BIM技術積極應用于項目建設,使得各項工作直觀高效地表達出來,提高各部門協同合作效率。通過BIM技術應用,有效減少施工質量問題,及時掌握施工情況,避免返工。與此同時將結構的可視化與設計平面圖紙進行比對,及時發現設計圖紙問題。BIM技術的應用實現了技術交底信息化,豐富了交底內涵,易于理解。BIM技術實現了工程項目信息的共享,為項目的開展提供了更為便利的信息化支持;通過三維及平面的碰撞對比,及時查找出建設中的問題,減少成本的投入。
通過BIM技術建立項目遠程管理平臺,實現項目安全、質量及進度的時時控制,同步實現對施工過程中各類信息的完整保存,有效避免了因人員調動等原因,造成信息的缺失,推動工程項目的精細化管理工作,對實現項目管理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共享提供了保障。
通過研究BIM技術在施工過程中的應用可實現建筑模型三維可視化、建模參數化、施工圖優化設計、管道碰撞檢查、4D施工模擬、分階段工程量統計、工程進度管理、材料管理、成本控制、質量安全管理、施工過程信息完整保存等各個方面應用,提高了企業的BIM技術應用水平及競爭力,并為以后其他項目應用BIM技術提供經驗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