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淼
摘 要:近年來,環境問題日益受到重視,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和非可再生資源的高速消耗為全球范圍內的環境保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隱患,環境質量和經濟增長的均衡發展已經成為全球課題,低碳經濟的概念也應運而生。低碳經濟主張通過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來減少溫室效應,實現低消耗、低污染,從而有效促進能源變革,實現經濟的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文章就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做出分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提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低碳經濟;國際貿易;影響
如今世界經濟高速發展,各類傳統能源的大量消耗加重了環境污染,低碳經濟概念在世界范圍內日益受到重視。低碳經濟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通過科技創新和新能源開發等方式,減少化學燃料使用,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進行。本文圍繞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發展的影響進行分析,并結合我國總體經濟環境提出相關建議。
一、低碳經濟對貿易結構的影響
在低碳經濟時代下,傳統的高耗能貿易商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受到極大削弱。我國當前的國際貿易結構中,機械運輸設備、化學品及輕紡商品等高耗能、高污染商品占比較高。隨著低碳經濟概念的推行,此類商品的出口量將逐漸降低,具有環保價值的商品貿易量將穩步提升,對我國貿易結構調整起到積極作用。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低碳經濟的實施有利于實現環境改善和貿易結構優化的雙重利好。
從國際層面看,低碳經濟對各個國家的貿易結構都在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發達國家在此進程中的優勢更加明顯,長期依賴于消耗高碳能源發展的國家則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機遇與挑戰并存。
二、低碳經濟對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
在低碳經濟的全球化進程中,各國貿易結構中的低耗能產品所占比重日益增加,且當前正處于增速階段。各國迫于外部環境的壓力不斷優化調整貿易結構,進而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這在我國對西方國家的貿易中表現尤為明顯。由于西方國家設定的綠色標準更高,且推行范圍更廣,我國對其出口的商品結構已出現明顯調整,低碳經濟產品比重逐漸增大,有望成為我國未來國際貿易體系中的主導產品。此外,低碳經濟能夠有效轉變政策導向及資金流動方向,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加速向集約型轉變,有利于優化經濟布局,提高我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三、碳關稅及綠色貿易堡壘
低碳經濟的出現衍生出碳排查、碳關稅等新的理念,對于國際貿易的成本及結構具有直接顯著的影響。碳關稅主要是針對高能耗產品制定的稅收政策,其實際應用及執行力度在不同國家的差異較大,對各國貿易的影響力度也有所不同。對中國而言,由于當前的貿易結構中高耗能商品所占比重較大,碳關稅的征收將在初期產生大范圍顯著影響,降低部分傳統優勢行業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影響出口份額。這種情況將隨著生產方式優化和貿易結構調整有所改善。
此外,各國通過設置綠色貿易堡壘,對進口產品實行較高的環保標準和技術標準,進口對本國自然資源和生態保護有利的產品,并對本國企業進行保護。該壁壘的設置同樣影響各國進出口產品的成本和結構,尤其是我國的紡織品及機電產品等主力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較之發達國家具有一定劣勢,在環保標準方面面臨挑戰。
四、低碳經濟衍生行業
低碳經濟的推行加速了風能、核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發展。新興低碳產業的規模推進,一方面歸因于全球范圍內低碳技術水平的突飛猛進,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各個國家保護生態環境和維護能源安全的決心。
國際貿易中,由于各國生產力和生產技術水平的差異,低碳產業發展的水平差距顯著。為實現總體可控的目標,在國際貿易實際操作中,碳排放指標交易得到廣泛應用。高碳排放國家通過從低碳排放國家購買指標,實現對低碳經濟的有效參與和穩健過渡,有利于全球范圍內國際貿易結構的優化和低碳經濟目標的穩步實現。
五、低碳經濟對科學技術的影響
低碳經濟的全球化帶動了各類新興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國際社會對于低碳經濟技術研發普遍持積極態度,在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等方面均表現出明顯傾斜。可以看出,低碳經濟概念正在世界范圍內掀起新一輪技術革命浪潮,各國在激烈競爭的同時,也在不斷深化合作。我國只有全力投入到低碳科技的浪潮中,才能轉化出更有競爭力的生產成果,真正實現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
六、結束語
低碳經濟在為全球生態帶來深刻變化的同時,也在對世界各國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著重大影響。作為傳統的能源消耗大國,我國的生產和貿易結構調整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關鍵節點。面對低碳概念帶來的多方影響,我國需要不斷提高節能減排技術水平,鼓勵發展環保低碳和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努力在國際貿易的低碳浪潮中占據有利地位,確保國民經濟內外循環暢通,貿易能力和經濟實力穩步提升,增強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的可持續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孟翠萍.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發展的影響研究[J].投資與創業,2020,31(23):53-55.
[2]楊永.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發展的影響分析[J].知識經濟,2018(04):41-42.DOI:10.15880/j.cnki.zsjj.2018.0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