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卉 田容至 符錦濤
摘 要:自公元前2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開辟,在兩千多年的時間里,海上絲路不斷發展變化,尤其是在唐宋時期經歷了變革延伸,出現了一個海洋貿易的新高潮。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更加注重經略海洋,日益加強海外貿易。進一步研究挖掘唐宋變革時期的海上絲路發展,探尋相關運行機制,對我們建設當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唐宋變革;對外貿易;海上絲路
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訪東南亞國家期間,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2015年3月,國務院授權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旨在形成參與和引領國際合作競爭的新優勢,推動建設“一帶一路”倡議,形成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全球政治、貿易格局不斷變化形勢下,中國連接世界的新型貿易之路。
一、貿易史實
海上絲綢之路(簡稱海上絲路),是指古代東西方海上貿易交通路線。這一概念由陸上絲路衍生而來,有時也被稱為瓷器之路、茶葉之路與香料之路。公元6世紀至10世紀(世界貿易第二時期),中國擺脫了前幾個世紀的政治分裂和經濟衰退,成為一段時期內的世界經濟中心,同時也帶來了唐代海上貿易的繁榮。在唐宋時期朝貢體系下,根據運轉模式的不同,規模龐大的貿易行為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
(一)陸路貿易。陸上絲綢之路(簡稱陸上絲路),是指西漢時因張騫出使西域而逐漸興起的中西貿易線路,便利了中原以絲綢為主的多種商品與西域馬匹、毛皮等商品的交換,帶動了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到了唐朝,陸上絲路得到進一步擴展,商品種類繁多,從家畜到野獸,從皮毛植物、香料、顏料到金銀珠寶礦石金屬,從器具牙角到武器書籍樂器,幾乎應有盡有。長安東市的商家當時達到二百二十行,包括鐵行、筆行、肉行、絹行、秤行、大衣行等,旅店、飯店等服務行業也很興盛。據《唐六典》記載,唐朝曾與300多個國家和地區相互交往,定居于長安、洛陽的“胡人”不下10萬,陸上絲路使長安成了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二)海上貿易。唐中期以后,陸上絲綢之路因戰亂頻繁而趨于衰頹,海上絲綢之路卻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逐漸興起,到宋元時更是進入鼎盛期。宋代已經形成一個相對獨立且貿易規模頗大的海洋貿易區域市場,其商品包括糧食、進出口商品和各地區特產等,具有明確的區域互補性,為沿海地區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發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礎。隨著宋代經濟走向繁榮,貿易貨物的種類和結構也發生了從奢侈品為主向日用品過渡的轉變。傳統貿易沒落、國家政策支持海外貿易、經濟重心南移,為東部尤其是東南部的航海貿易帶來了發展機遇,宋代成為古代海外貿易和多元文化交流的興盛時期。
二、歷史經驗
自漢代海上絲路開通以來,在官方主導、民間參與下,中外產品、技術、文化等通過海上絲路,不斷融入到中外雙方的社會經濟文化之中,給中外各國、各地區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進一步研究挖掘唐宋變革時期的海上絲路發展,對我們當代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一)必須重視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雖然唐宋時期中國的海上貿易取得不小成就,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這一時期中國的海外貿易空間擴大受到了諸多限制。首先,在運輸方面,受制于造船和航海技術,中國的海外貿易擴展空間十分受限。其次,在貿易商品方面,絲綢、陶瓷制品的相關工藝發展也有著重大影響。如宋代中國陶瓷生產技術和生產能力的提高,使得陶瓷成了更重要的出口商品,把先前在東南亞市場上占有主要地位的印度洋方面來的伊斯蘭陶器迅速逐出了市場。
(二)必須認識到政策制度和管理體系的重要性。開元年間,唐政府開始設立“市舶使”,主管“進奉”,即負責征收和管理蕃商進獻唐帝的貢物。宋代沿用“市舶司”并發展完善,頒布市舶法,具備了外貿法的雛形,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制約機制和管理體系。海洋意識和貿易觀念的轉化推動了海外貿易發展,而海外貿易帶來的經濟利益推動了政策和機制革新。市舶官制經歷了三次較大的變革,具有抽解、禁榷、和買等主要職能,宋政府借此將海外販運和國內流通緊密聯結在一起,以官方角度將海外貿易的控制加以正規化、制度化。
(三)必須意識到國家安全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唐宋時期陸上絲路的衰頹與海上絲路的發展都與當時的國家安全密切相關。唐中期以后,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以及異族侵略極大地威脅了唐朝的政治安全,對外陸路貿易受到很大影響;到了南宋時期,宋王朝退居江南,與北方民族矛盾尖銳,爭戰不已,經濟中心南移,沿海港口貿易快速發展。由此可見,國家安全是經濟發展的根本保障,國家安全環境的變化會引起經濟制度、貿易模式等多方面的變動。
三、現代啟示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更加注重經略海洋,日益加強海外貿易。“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將我國“對外開放”與“經略海洋”這兩大戰略思想相聯系,以國際重要港口為節點,旨在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通融、民心相通,推動生產要素依托海洋在國際間自由流動,開創合作模式多樣、涉及產業多元、覆蓋范圍廣泛的國際海洋經濟合作新范式。從歷史角度追溯唐宋時期海外貿易發展聯系、尋求現代啟示,對建設“一帶一路”倡議,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加強“五通”建設,保駕“海上絲路”
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的“五通”,讓“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進一步具體化,為“一帶一路”實現合作共贏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政策溝通”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提供首要保障,促進了我國與沿線各國政府之間的政治互信;“設施聯通”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基礎領域,打通了中外交往的海路,書寫國際海洋貿易新篇章;“貿易暢通”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核心內容;“資金通融”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提供有力支持;“民心相通”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凝聚社會力量。“五通”筑起了我國與沿線各國相互交往的橋梁與紐帶,更加深了各國民眾之間的認知與了解,增進了世界海洋文明的開放性與包容性。
(二)堅持“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化“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
“海洋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在海洋安全領域的進一步深化,同時后者也是前者實現的重要實踐平臺。中國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是在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則的基礎上,希望世界各國能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為紐帶擱置海洋權益爭端,增進國際合作的共識,共同應對海洋領域的安全威脅,共同開發、利用、保護海洋資源,構建一條依托海洋走向世界,推動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合作共贏的海上經貿之路,并以此帶動國際間藍色經濟的協調發展、藍色文化的相互交融,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海洋福祉,最終彰顯了“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最高指向。
參考文獻:
[1]王茹芹.海上絲綢之路[J].時代經貿,2019(10):64-83.
[2]趙國珍.兩宋時期商業政策的轉變及海外貿易成就[J].商業時代,2014(18):144-145.
[3]鄭學檬.唐宋元海上絲綢之路和嶺南、江南社會經濟研究[J].中國經濟史研究,2017(2):5-23.
[4]黃純艷.中國古代官方海洋知識的生成與書寫——以唐宋為中心[J].學術月刊,2018,50(1):175-184.
[5]李東澤.“唐宋變革”與宋代朝貢體系的轉向[J].石家莊學院學報,2021,23(2):37-42.
[6]王雪慧,殷昭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三維探析[J].北方經貿,2021(3):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