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馨雨 何影 次仁央金 羅小嬌
摘 要:為貫徹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筆者對北川羌族自治縣玉皇山村展開景觀風貌調查研究,指導玉皇山開展鄉村風貌提升,推動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關鍵詞:景觀風貌;鄉村振興;人居環境;玉皇山村
一、研究目的及意義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要求保留鄉村特色風貌,加強村莊風貌引導。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開展美麗宜居村莊和美麗庭院示范創建活動。鄉村振興局等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農房和村莊建設現代化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要營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村容村貌,保護村莊固有的鄉土氣息,提升鄉村建設水平。
為貫徹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根據有關政策文件和技術規范,結合當地實際,指導玉皇山村開展鄉村風貌提升,推動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在當前背景下,加強曲山鎮玉皇村風貌引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條件,對北川發展全域旅游,融入雙城經濟圈,建設美麗北川,宜居鄉村都具有積極意義,也是曲山鎮建設鄉村振興示范鎮、打造玉皇鄉村旅游名片、促進地方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本文以北川縣玉皇山村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其山水格局、景觀特征、地形地貌以及村落形態,具有鄉村景觀風貌研究的典型性;補充現階段鄉村景觀風貌的相關研究空白,為總體層面的研究提供基礎。
二、玉皇山村鄉村現狀概述
(一)玉皇山村現狀區位。玉皇山村位于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玉皇山村。玉皇山村位于曲山鎮南部,東臨通口鎮青云村,西與曲山鎮鎮區相望,南與曲山鎮石椅村相接,北與北川地震遺址相鄰。省道105從村域西側經過。距離綿陽市區65公里,距離北川新縣城31公里,距離曲山鎮駐地3.3公里。
(二)村莊潛在資源特征。村莊是關內到關外的必經之地,位于玉皇山生態文化旅游區內,周邊旅游資源豐富,主要有老北川地震遺址、地震紀念館、國家級傳統村落石椅羌寨、龍吟寺等,潛在游客數量不少,容易構建鎮域旅游體系。村莊是關內到關外的必經之地,位于玉皇山生態文化旅游區內,周邊旅游資源豐富,主要有老北川地震遺址、地震紀念館、國家級傳統村落石椅羌寨、龍吟寺等,潛在游客數量不少,容易構建鎮域旅游體系。村域內現狀用地主要以農用地和生態用地為主、建設用地相對較少。現狀民居主要沿村道兩側分布,配套有村委會、老年活動中心、茶葉加工廠、小賣部、農家樂、公共廁所、停車場、垃圾收集站等服務設施。
(三)村域內部交通分析。主要村道與周邊村鎮可以無障礙達到,道路基礎質量較好。村內道路系統采用環支結合的方式,主要道路寬4-6米,次要道路2.5-3米,巷道1.5-2.5米,現已全部硬化。并設置有臨時停車場4處。
(四)村域內部景觀分析。民居建筑質量較好,建筑大部分修建于“5.12”地震后,多為磚混結構。絕大部分有人居住,改造技術難度不大。現老年活動中心為羌族傳統民居建筑,結構構造保護較為完好,具有非常好的研究、保護和利用價值。自然環境條件優越,場地東南高,西北低,中部有沖溝,山巒及其地表形象較好,容易造景。村莊與北川現代茶產業農業園相鄰,村落周邊主要為果園、茶園、天然林和旱地,其中村內茶園有一定規模,采茶、制茶可以發展為體驗項目。
三、玉皇山村鄉村景觀現狀特征
(一)鄉村缺乏特色IP,人氣不足。村莊缺少特色產業發展支撐,品牌、文化、旅游沒有特殊吸引力,留不住游客,難以產生消費,村民收入不高。村內除了少量民宿外,幾乎沒有其它旅游項目和公共文化服務空間,人氣嚴重不足。
(二)村道雖好,但道路界面零亂。村莊道路與各連接點隨意對接,道路沿線擋土墻裸露,局部地段缺少安全防護,第一印象不佳。大多數民居沿路而建,基本沒有獨立院落,導致村道界面破亂,人居環境不佳,無法承載游客休閑體驗。
(三)建筑形象各行其是、沒有章法。在政府引導下大部分建筑添加了羌族文化符號,但“粘貼”拼湊痕跡明顯,文化品質不高。村民在平屋頂上加搭簡易棚,形式不統一,形象不佳。建筑立面飾面色彩單一,且由于時間關系,剝離破舊。
(四)自然空間形象雜亂、色彩單一。果園、茶園、林地、旱地等自然空間景觀較為雜亂,多以綠色為主色調,色彩單一,缺乏美感。山脈農田、田埂、樹木、作物等自然要素沒有得到有效規整。
四、景觀風貌提升策略
(一)精準挖掘與提煉農耕文化,顯現鄉村田園風光
1.整理周邊田埂步道。去除農田的雜物雜草,修整農田四周邊界,增加可以進入體驗的農田景觀步道,突出周邊茶山、農田、果園的觀賞性,顯現鄉村田園風光。
2.設置農耕景觀節點。利用消極空間作為節點空間,再現磚瓦景墻、轤轆井、老農具、農作物等農耕景象,增加具有趣味性的景觀裝置,造就特色農田景觀小品。
3.增植多彩性花卉樹木。注重周邊農林景觀的色彩搭配,以綠色為基調,以本地彩色植物為點綴。重要節點增植紅葉、黃葉樹種,增加樹木季相美感,豐富鄉村風景風貌。
(二)整理修補村落界面節點,打造鄉村美學主軸
1.整理村道沿線界面。重新分配村道路面,利用彩色混凝土突出慢行空間,合理進行人車分流。對村道沿線進行雜物清理,在局部地段補齊景觀、加裝護欄,形成村莊景觀主軸。
2.理順關系整合秩序。將村道與支路、院壩、宅道的節點進行造階對接,整理空間邏輯,形成良好的空間秩序和形象。
3.注入鄉村美學元素。對于村道兩側中裸露的石砌、水泥、土質的擋土墻界面,通過藝術介入的方式,注入鄉村美學元素,形成創意景墻,增強游觀性和鄉村美學可讀性。
(三)改造院落空間形象,營造鄉村院落文化
1.合理界定建筑院落空間。通過石墻、綠植等界定民居圍合院落,修補空間破落,營造可停留的空間。因地制宜,設置獨具特色的庭院入口,提升院落空間形象。
2.注重院落空間的功能性。適當拓寬入戶路面,以條石硬化,改善出行條件。清除庭院中堆砌的雜物,采用當地石材進行鋪裝硬化。按照村民行為活動,對院落進行功能劃分。
3.美化院落及周邊環境。保留院落中現有樹木,適當增加庭院綠化。保留外圍農作物種植,適當種植果樹和花草,美化院落周邊環境。
(四)大力提升建筑形象,改面優頂換洞對院
1.分類確定建筑風格立意。以村內留存的漢羌風格的傳統民居為主導風格取向,在維持現狀建筑結構和基本建筑風貌的基礎上,分類確定建筑外觀形象,大致將建筑風格分為兩類,一類為漢羌風格,另一類為傳統羌式風格。
2.全面提升建筑立面形象。建筑立面基本以三段式為主,下段以當地片石為肌理翻新補缺,中段墻面采用白色或土黃色稻草漆或白色乳膠漆替換原墻面,取仿木質感穿枋式柱、枋符號構造在墻上,柱符落地。屋頂采取“平改坡”,已經搭建彩鋼屋面的,加固立柱換成瓦坡屋面或仿草坡屋面。
3.做好建筑外觀細部處理。處理好檐口細部,檐部如果原形態不協調,去掉羌式女兒墻裝飾物。更換立面上的卷簾門、入戶門、窗洞口、欄桿等構成要素。加設或實或虛的圍護結構或圍欄,具體措施根據建筑實況確定。
五、總結
科學制定鄉村建設的總體規劃,村內規劃從宏觀上把握好,充分考慮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的長遠發展趨勢和村鎮布局的長遠變化,既要符合實際需要,又要科學合理,防止各自為政,自我發展,造成財富和資源的浪費。
參考文獻:
[1]張立,王麗娟,李仁熙.中國鄉村風貌的困境、成因和保護策略探討:基于若干田野調查的思考[J].國際城市規劃,2019,34(5):59-68.
[2]袁青,于婷婷,王翼飛.二戰后西方鄉村景觀風貌的研究脈絡與啟示[J].城市規劃學刊,2017(4):90-96.
[3]唐賽男,王成,孫睿霖,等.珠海市傳統鄉村生態景觀及其鄉愁文化演變[J].中國城市林業,2016,14(1):51-59.
[4]徐姍,黃彪,劉曉明,等.從感知到認知北京鄉村景觀風貌特征探析[J].風景園林,2013(4):73-80.
[5]陳琴,李名揚,李月臣,等.山地鄉村景觀研究進展[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6(1):119-128.
[6]周立.鄉村振興的核心機制與產業融合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