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沛東





摘 要:文章闡述了探究式教學法的相關理論,對宿遷某中學的教學情況進行了解,從教師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和學生個體差異兩方面梳理探究式教學應用思路。并在此基礎上選取傳統工業區和新興工業區章節為例,從情境導入、新課講解、鞏固練習等環節系統闡明探究式教學法在課堂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地理課堂教學;探究式教學;教學案例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對探究式教學的應用有明確的要求。隨著地理課程的不斷改革,以教師中心課堂也逐漸轉變成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此模式更加注重學生主動思考獲得地理知識,而非是單方面的知識點傳授[1]。
探究式學習最早是由教育學家杜威所提出。施布瓦在哈佛大學的以《作為探究式教學科學》為題的報告中明確提出探究式學習[2]。用這樣的方式對教學活動中的主要內容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從而較好地達到課程標準中關于認知目標、情感目標要求的一種教學模式[3]。探究式教學模式包括以下五部分(1)創造疑難情境且情境是真實可信的;(2)情境中有個亟待解決的問題;(3)提出關于解決問題的種種假設;(4)推斷哪種假設能夠解決問題。(5)驗證假設,得出結論。探究式教學從類別上可以分為4類:案例型探究模式、問題型探究模式、情境型探究模式、實驗型探究模式。本文研究主要針對此中學探究式教學應用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采取具體的教學案例將探究式教學法貫穿其中,更具有針對性。
一、探究式教學應用現狀調查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此次探究式教學實踐研究以該中學高一(15)班57名學生和高一(20)班56名學生和4名教師作為研究對象。
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調查問卷發放113份,回收問卷109份,調查問卷回收率為96.4%。對兩個班級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此外,還采用課堂教學觀摩法。也通過當面訪談交流了解高一地理教師對探究式教學法的主要看法。
(二)調查結果
1.教師對探究式教學的應用
在地理新課程標準改革下,探究式教學的教學方式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推廣,但真正在中學地理課堂的實施情況較為一般,針對初高中對77名地理教師的采訪調查中發現,教師多傾向于講授法(68.8%),小組合作法(48.05%),探究學習法(54.5%)[4]。
首先從課堂觀摩得出,4名教師的上課模式較一致。以復習導入和課前預習導入為主,課堂前10到15分鐘會對上節課知識點復習。后面的20到30分鐘進行新課講解。課堂上的探究部分較為簡略。最后5到10分鐘會對課堂的知識點進行回顧。課堂中,教師單方面授課占比67%,占比較多,學生參與課堂進行探究學習的比重較低。
在訪問過程中在問及教師是否有學習過探究式教學相關教學理論,4名教師稱有所了解,但沒有系統研究。在平時的課程教學中直接教學結論,而在公開課情況下,就較多使用到探究式教學模式。而平時教學設計上,即使有探究環節,更多只是形式上的探究
2.學生對探究式教學的了解情況
高一年級中,74.3%的學生只聽課很少發言,8.2%的學生基本不主動參與課堂活動。17.4%的學生在課堂上會主動回答問題。在問題的互動探究思考層面上29.3%認為討論流于表面。19.2%的學生認為自己與老師雙向互動并且能夠積極主動思考表達。51.3%的學生認為自己介于二者之間。在探究的必要性與否的問題層面上,有23.8%的學生更傾向于教師直接公布答案。但仍有76.1%的學生認為有探究的必要性。
從課堂的實際觀摩情況看學生課堂參與度較低。教師僅僅在一些公開課上實施探究式教學法。學生的學習模式仍然是筆記抄錄,沒有探索活動,所以沒有對知識較好掌握[5]。學生也希望在之后的課堂中,教師能夠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更多的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當中。
3.探究式教學學習材料適宜性
從教育心理學看,知識可以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偏重于怎么做,與解決地理問題的知識技能思維邏輯較為掛鉤。僅僅靠老師單方面的講解學生不一定充分理解,而在采取實踐探究的方式有助于他們更好掌握程序性知識。所以探究式教學法的使用要以知識的類型為依據。
從具體知識層面上分析,只有有一定難度但通過學生進一步思考獲得知識的才擁有可探究性,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吸收。所以要考慮到教材的實際情況以及問題的合理設置,要預設希望學生達成的能力目標,知識掌握與邏輯思維才能達到高效教學。
(三)探究式教學現狀評價
教師的觀念仍是原本的課堂教師課本三中心論,采用傳統的講授法,課堂模式單一。教師本身對探究式教學法研究不足。實踐方面也只有在少數公開課使用探究式教學法。
學生在課堂中參與過少,教師單方面授課的課堂模式不利于學生的地理思維的培養。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課堂上并沒有主動思考,沒有形成探究問題的良好習慣。學生希望在課堂中,能改變原有的單一課堂模式,讓師生互動更為頻繁。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探究式教學應用思路
(一)多樣化教學策略保證探究式教學效果
1.扎實的理論素養提供基礎
教師要擁有良好的專業地理知識素養和專業知識技能,將教學方法和地理專業知識二者有機結合融入到教學實踐的活動當中,才能更好的推進探究式教學法的實踐。
此外教師要進行多方面知識融合應用。比如在新老工業區的教學章節中,采用中美貿易戰中深圳南山區與美國為對比做為對工業區教學的導入。導入部分涉及了多種知識,能更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并且創造的問題情境就要突出教學內容與生活情境上的不協調,這種認知沖突有利于學生的思考探究。
2.靈活的應變能力提供保障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班級的學生水平并不相同。教師設計的案例探究活動要切實考慮到學生的現有水平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在課堂探究活動過程中創造符合學生現有水平的問題情境,更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高效進行。
此外探究式教學也要根據章節內容的差異進行靈活應變,比如關于我國東北部的工業基地的區位優勢,和產業結構調整措施的相關知識點就開展以問題為導向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貼近生活實際的情境中探索解決問題。而在北京中關村與美國硅谷的對比問題當中,涉及的內容較多,學生獨立思考不夠全面所以適合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
(二)學生個體差異作為探究式教學基準
一個班級的學生,學習水平各有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適合他們的探究策略。知識掌握較為薄弱的學生可以以教師的引導為主,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可以讓他們針對問題自主探索。
學生對地理知識感興趣的程度也有較大的差異,有23.8%的學生無所謂探究與否,所以針對學生興趣不足的問題,在導入部分要能夠創新,與生活實際情境相聯系。
綜上所述在認識到學生差異的前提下,采取小組合作探究方式來彌補個體的不足,同時更好發揮每一個學生的優勢。小組活動開展要遵循以下要求(1)成員分配適宜(2)設立良好的小組成員評價模式。(3)加強小組活動中的紀律建設(4)小組活動反思。(5)分工明確,保證學生充分參與。
三、教學設計案例——以《新老工業區教學》為例
(一)課堂導入
本次新課導入以最近發生的大事件為例,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導入時通過深圳南山區與美國二者的巨大反差對比讓人產生疑問,拋出的疑問也能夠吸引一部分學生。導入的例子不僅涉及到了地理相關內容,也和時政經濟相關,二者知識的結合體現了教師的良好知識素養。
(二)新課講解(見表格2)
教學過程中緊緊圍繞學生,材料以及案例進行教學。教學中通過閱讀材料,熟悉傳統工業區,明確本章節的教學知識內容。
在案例探究部分中,對魯爾區的探究主要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難度不高,照顧了知識水平較差的學生。按照章節和學生情況選取探究模式體現了教學根據學生情況的靈活應變。與傳統講授法相比,多了學生參與課堂的思考環節。這樣學生對結論印象較為深刻且能在當堂記住,和教師直接公布結論的學習方法相比,省去課后背誦的時間,提高效率。
在新工業區的教學當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探究思考并且總結,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為是對兩種工業區進行學習對比,每個人不一定能考慮到所有角度,小組討論學習可以讓多種想法融會貫通,讓結論更完善。
在知識遷移環節當中,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地理知識與生活情境緊密聯系,這能夠加強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和對地理知識點的深層次理解。
(三)鞏固練習
以北京中關村為具體案例,結合美國硅谷進行對比探究,學生不止要對知識點掌握,還能分析同種類型工業區的不同之處。此次探究活動和東北工業區的產業結構調整措施探究活動采取了不同的探究模式。一個采用了小組合作探究,一個采取了問題為導向的問題探究活動。根據材料的不同教師靈活變動探究方式來契合材料,側重不同的方面來保證課堂探究活動的多樣性。
四、結語
探究式教學法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有很大的幫助。首先可以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形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模式,優于傳統教學中的教師課本中心論。
其次,探究式教學法更加貼近生活實際與問題情境,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的思考探究更能鍛煉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并且能用夠學以致用。
最后,教師對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學習是對課堂多樣化教學模式的探索,這種探索過程提高了教師素質,提升了教師的教育素養。
參考文獻:
[1]何艷.放手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構建高效地理課堂 [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6):23-24
[2]鄭成.探究式學習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8):21-22
[3]王晨雨.基于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探究式教學設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7):31-33
[4]楊蘭芳,常麗,王曉雷,劉文斌.“影響地理探究式教學實施因素”的調查與分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1):34-36
[5] 周廣英.“學案導學、自主探究”教學模式在地理課堂中的應用——以“黃河”一節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