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韻琪 張強
摘 要:新創企業“存活難”一直是創業領域備受關注的問題,其中如何促進新創企業創業員工更好地進行創業學習以此增強自身實力,從而提升企業存活率也逐漸受到學者關注。研究通過對200位新創企業創業員工的問卷調查,基于社會認知理論,對創業自我效能感和雙元創業學習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研究內容和結果包括:創業自我效能感對探索式學習和利用式學習均有正向影響。研究聚焦于創業學習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創業學習的研的心理機制作用研究,其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關鍵詞:探索式學習;利用式學習;創業自我效能感
一、文獻回歸與理論假設
社會認知理論認為,外部環境、個體的認知以及個體的學習行為三者是交互決定的,并且指出個人的認知主要是指自我效能感,即在特定情境下,個體對其將采取的行動或者解決未來任務能力的信念。已有文獻將自我效能感應用到創業領域,驗證了創業自我效能對創業的影響,如社會資本能夠為創業者提供關鍵資源[1],提高創業自我效能感,增強應對風險的信心[2],以此提高創業成功率。同時,雖然已有學者認為創業自我效能與創業學習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但現有文獻多是將關注點放在創業學習如何影響創業自我效能感[3],而較少有文獻探討創業自我效能感對創業學習的影響。因此,結合社會認知理論中的三元交互決定理念,探究創業自我效能感能否影響創業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具體來說,社會認知理論指出個體的認知(如自我效能感)能夠對行為起一定的引導和支配作用,已有文獻也提到創業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更能夠以更高的熱情投身到創業學習當中[4]。基于社會認知理論,當創業者具有創業自我效能感時,創業者相信他們的行動會有可實現的結果,此時行動的動力更大,這種信念能夠鼓勵創業者在實現創業成功的過程中開展創業學習行為,從而促使他們尋求知識[5],并對學習的結果產生重要影響。同時,高自我效能感的創業者更加自信,他們更相信自己擁有影響周圍的能力,在創業過程中不會一味照搬照抄別人的成功經驗,而是會更積極地去學習掌握新的技能和知識[6],這樣既能夠對自己已掌握的知識技能進行更新和完善,也能夠根據別人的經驗技能產生創新,形成新的技術知識,從而推進了探索式學習和利用式學習兩種創業學習模式的發展。
基于上述探討,自我效能感作為重要的心理機制能夠促進其創業學習行為的開展。因此,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H1a:自我效能感能夠正向影響探索式學習
H1b:自我效能感能夠正向影響利用式學習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分析
文章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國內的新創企業創業員工并通過方便抽樣的方式進行調研和假設檢驗。最終,一共調研了53家企業,回收20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0%。研究樣本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各變量的測量情況如下。
創業自我效能感。中介變量創業自我效能感采用Rueda-Cantuche 編制的量表,共5個題項,Cronbach’s alpha為0.898。
創業學習。結果變量創業學習采用Zahra[7]編制的量表,共10個題項。其中,探索式學習5個題項,Cronbach’s alpha為0.827;利用式學習5個題項,Cronbach’s alpha為0.845。
控制變量。本研究控制了人口統計學變量,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水平和加入團隊時間,因為這些變量可能在創業學習中發揮重要作用。
本研究采用 SPSS 24.0對變量的平均值、標準差和 皮爾遜系數進行統計。各個變量的平均及標準偏差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相關系數代表了各個變量間的相關性(見表2)。
假設檢驗
本研究分層線性回歸方法分步驟檢驗創業自我效能是否能夠正向影響探索式學習和利用式學習,具體如下表3所示:由M12可知,創業自我效能與探索式學習有顯著正向關系(β=0.51,p<0.01); 由M22可知,創業自我效能與利用式學習為顯著正向關系(β=0.37,p<0.01),表明創業自我效能感能正向影響雙元創業學習,H1a和H1b得到驗證。
三、結論與討論
(一)研究意義
本研究基于社會認知理論,揭示了創業自我效能感作為心理機制對雙元創業學習具有重要的正向作用。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創業學習對創業自我效能的影響上,而對創業自我效能的影響則很少有文獻探討。本研究豐富了社會認知理論在實證層面上的應用研究,同時也豐富了關于影響創業學習的心理機制相關文獻研究。
在實踐方面,本研究有利于創業者更重視個體的創業自我效能感,在創業過程中,除了積累和培養硬實力,創造良好的客觀條件,創業者也要注重保持積極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更好地應對并解決創業過程中的各種艱難險阻。
(二)局限與展望
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本研究的數據皆是橫截面數據,因此不能有效推斷各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故未來研究可藉由縱向調研數據加以驗證。二是,研究只考慮了創業自我效能感的心理機制作用,未來應當多從其他角度或者考慮其他心理機制來對創業學習的前因展開研究。
參考文獻:
[1]Aziz A ,? Rahim N F A . Mediating Effect of Entrepreneurial Self Efficacy between Social Networks, Environmental Dynamism, and Entrepreneurial Self-Leadership and New Venture Success.? 2017.
[2]胡蓓, 楊輝, 朱永躍. 創業者社會資本與創業自我效能感關系實證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3, 30(10):4.
[3]陳寒松, 陳宣雨, 林晨. 創業學習與創業意向的關系:社會網絡與創業自我效能感的作用[J]. 經濟與管理評論, 2017, 33(5):6.
[4]周鍵, 徐鳳增. 創業者是天生的嗎——創業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應[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9, 36(19):7.
[5]Sanchez J C . University training for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Its impact on intention of venture creation[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 Management Journal, 2011, 7(2):239-254.
[6]Markowska M ,? Wiklund J .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Under Uncertainty: Exploring 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and Perceived Complexity[J].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2019.
[7]Zahra S A ,? Ireland R D ,? Hitt M A .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by New Venture Firms: International Diversity, Mode of Market Entry, Technological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43(5):92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