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黨和國家一直關注農村經濟的發展,始終想要解決好“三農”問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振興鄉村和實現全體人民群眾共同富裕的重要條件。在推動我國農村地區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著產業結構不合理、人才流失嚴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方面的問題。通過對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地區特色產業、重視人才培養和引進、提供充足的人才資源、實現農村地區經濟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發展等層面探索其實現路徑,對提高農村經濟水平和讓農民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經濟;問題;實現路徑
一、引 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發展農村經濟,解決“三農”問題。[1]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黨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盵2]黨始終關心和重視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問題,國家政策和制度往農村傾斜,實現農村經濟各方面發展,在發展過程中使農業產業結構得到不斷改善,實現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振興農村經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上,農村經濟發展迎來了新的契機和挑戰。分析面臨的問題,才能探索出農村經濟發展的實現路徑。
二、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村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將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進而對整個社會的發展產生消極影響。從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而言,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未能形成產業化
國家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政策和制度支持,農村產業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優化和調整,但產業結構仍不合理,未能形成產業化,直接影響著現代農業的發展。目前,在大多數農村地區,農業科技創新不足,無法跟上社會快速發展的步伐,農民較難接受新事物,獲取信息的渠道比較狹窄,未能及時獲得農產品市場需求信息。信息滯后造成種植的農產品種類與市場實際需要不匹配,造成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單一,只種植一種或兩種農作物,農產品的種類少;不能清楚地認識當地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挖掘當地的特色資源不充分;不能精準把握農業市場形勢,無法形成規模;特色產業發展不充分,當地經濟發展的動力不足;沒有實現互聯網與農業的有效融合,發展空間有限;沒有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對消費者的偏好和市場發展趨勢進行科學分析,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拓展不開,無法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獨特農產品品牌,品牌影響力不強。
(二)人才流失嚴重,農村經濟發展缺乏優秀人才
當前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工資待遇與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為了過上更高質量的生活,有技術、有能力、有文化的年輕人選擇離開農村,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在農村生活的大部分人是文化水平較低的中老年人及留守兒童,他們為農村經濟發展起的作用有限。農村人才培育、引進政策和制度不健全,很難吸引優秀人才回鄉發展,人才流失嚴重。同時,農民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農民整體的綜合素質直接影響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進程。農民整體綜合素質不高,思想比較守舊,對新技術和新思想了解不多,團隊合作意識不強,只關注和在意自己家里的事情,不在意集體的事情,很難凝聚形成合力,阻礙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這就需要發揮優秀人才的作用,帶領大家往同一個方向努力。如果農村沒有優秀人才的帶領,那么農村經濟就很難取得實質性的進展,鄉村振興的目標也就難以完成。
(三)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農村經濟發展缺乏良好的生態條件
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民的環保意識較淡薄,農民由于沒有接受專門的培訓,對農藥、化肥等生產要素使用不當,造成土壤污染和水污染,破壞了農村居住環境。耕地面積日益減少,加上對農業用地采取不正確的生產方式,導致土壤質量不斷下降,出現土壤養分不均勻、土地肥力不足等問題,給農業種植質量和產量帶來很大的影響。同時,農民亂丟垃圾、隨意焚燒垃圾、沒有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破壞了鄉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農民缺乏正確的綠色發展理念,片面追求經濟發展,沒有保護好生態環境,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增加了經濟收入,但是以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是不科學、不值得提倡的。這種不合理、粗放型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與綠色經濟發展相違背。
三、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經濟發展的實現路徑
對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應從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人才培養和引進,以及實現農村地區經濟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發展等方面提出具體的實現路徑。
(一)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地區特色產業
要科學分析當地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劣勢,發現當地比較突出的自然條件和環境優勢,深入挖掘當地資源,發展旅游業和文化產業。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因地制宜地種植農產品,產業結構不能單一,要追求多樣化。要善于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對于消費者偏好和市場需求狀況進行分析,及時獲得最新信息,把握發展時機,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調動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積極性。要打造區域優勢農產品,加大區域優勢農產品的人力和資金投入力度,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創立自己的品牌,形成品牌效應,吸引農民生產有發展前景的農產品。借助現代科學技術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能僅僅發展初級農產品,要對農產品進行深層加工,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同時運用互聯網和物流拓寬銷售渠道,形成產業鏈,發展當地有特色、有優勢的產業,以拉動當地經濟的持續發展。
(二)重視人才培養和引進,提供充足的人才資源
我國大多省份都存在人才流失的問題,這給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挑戰。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政府的幫扶政策起著重要作用。要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和提高工資水平等措施培養和引進人才。首先,對當地農民進行專業培訓,讓他們接受新科技、新思想,實現農業生產模式的轉變,提高農民整體的綜合素質,提升勞動技能,讓他們成為現代職業農民,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主要力量。其次,對有能力、有抱負的優秀人才,鼓勵他們返鄉發展,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農村發展的實際相結合,帶領農民振興當地經濟,實現鄉村富裕。最后,要實現基層村組織領導班子年輕化。目前許多村組織領導班子綜合能力較低,辦事效率不高,為村民服務意識較薄弱。需要引進優秀人才,為農村發展注入新活力,帶領農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三)實現農村地區經濟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發展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條件,也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必然要求。不僅要發展當地經濟,提高經濟效益,同時也要重視生態效益,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向農民宣傳和講解保護環境的知識,讓他們知道環境對于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罢獙r村環保工作提供一定的資金扶持,幫助各村實現污水、垃圾的科學處理,為農村提供最先進、最接地氣的環保技術。”[3]科學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藥,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的原則。做到既發展農村地區經濟,又保護好環境,實現兩者間的良性循環發展。在貫徹綠色、環保理念的前提下,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 語
雖然農村經濟得到不斷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仍然面臨著一些問題。促進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改善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要從農村產業結構、人才培養和引進、實現農村地區經濟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發展等方面著手,解決目前面臨的問題,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不斷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汗青.淺談經濟新常態下農村經濟發展轉型問題及其對策[J].農業經濟,2021(12):36-37.
[2]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01).
[3]呂斌.淺析新時代下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21(07):41-42.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202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