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嬌
摘 要:高校學生的鄉村認同感是調動鄉村振興戰略主體投身鄉村振興戰略的強大內在動力,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精神保障。本文在闡述鄉村認同感的基礎上,分析了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高校學生鄉村認同感與思政教育培育之間的關系,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以強化思政教育對高校學生鄉村認同感的培育作用。
關鍵詞:鄉村振興;高校學生;鄉村認同感;思政教育
一、鄉村認同感相關闡述
鄉村認同感是指個人或者群體對自身生活的鄉村區域中文化、歷史、政治、經濟等的確認、接受、理解以及由此產生的歸屬感與自豪感。個人或者群體可以通過模仿、內化鄉村文化、價值趨向等,使其成為自己價值觀的一部分。這種鄉村認同感即是對鄉村生產生活方式的認可,也是對共同的鄉村品質、鄉村理念和鄉村行為的堅守與傳承。
鄉村認同感的堅守與傳承主要體現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方面。認知方面的具體表現為:在心理上認為自己屬于鄉村,在心理上承認自己是鄉村成員這一身份。在情感方面的具體表現為:愿意積極主動為鄉村貢獻自身力量的情感;在行為方面的具體表現為:為鄉村服務,履行自己鄉村成員的義務等[1]。對地方性文化情境和個人情感等的認同是促進高校學生參與鄉村振興實踐的一大動力。
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高校學生鄉村認同感與思政教育培育的關系
(一)培育高校學生鄉村認同感有利于推動思政教育的發展
高校學生的鄉村認同感作為強大的精神支撐,有利于吸引人才返鄉工作,解決鄉村人才的匱乏問題,豐富農村的人才種類、增加農村的人才數量,為鄉村振興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礎,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推動思政教育的發展。
(二)思政教育為鄉村認同感提供適宜的培育環境
在鄉村生活中鄉村成員共同沉淀和形成的價值觀,是鄉村成員判斷是非曲直和建立道德標準的基本要求。然而高校學生因為遠離鄉村,長期在校園生活和學習,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深受學校思政教育的影響。在學校良好氛圍的熏陶下,高校學生比較推崇社會主流核心價值觀,以及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文明和諧”“敬業誠信”等優秀文化。高校思政教育重視鄉村振興,重視鄉村價值、鄉村文化傳承與發展,重視鄉村生態環境建設、鄉村人文環境建設與鄉村社會環境建設,這些都為培育學生鄉村認同感起到了積極有力的推動作用,也為培育學生鄉村認同感提供了適宜的外部環境。
三、高校學生鄉村認同感思政教育培育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對學生鄉村認同感思政教育培育的重視程度不高
高校教師在新的社會背景下應主動加強與農村文化產品的創造者、生產者、傳播者的互動。但是目前部分高校教師沒有深入鄉村群眾,沒有加強與農村的聯系更沒有將鄉村振興相關內容融入到思政教育中[2]。高校教師對鄉村文化、歷史、政治、經濟、生態等內容了解甚少,更沒有將其作為教育內容傳授給學生。總之,高校對學生鄉村認同感思政教育培育的重視程度不高。
(二)部分高校教師沒有發揮好自身的作用
鄉村認同感的培育對師資要求較高,且高校思政教育也不再是一門簡單的課程,而是作為一種思想政治工作理念。這種情況下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長期以來,部分高校教師在授課方式、授課內容、價值觀導向等方面對自身要求不高。在授課內容上,高校教師側重于傳授專業知識,忽略了對學生鄉村認同感思政教育的培育;在授課方式上,以講授法為主要授課方式,這種以語言為媒介的授課方式很難傳授給學生鄉村情懷、鄉村認同感等感性知識,另外通過講授法傳播的信息對學生的記憶影響較小,不利于學生的有效學習;在價值觀導向方面,高校教師忽略了對學生思想覺悟的提升、鄉村情懷的培育。
此外,部分高校教師不了解鄉村文化、鄉村歷史、鄉村生態環境和鄉村政治等,也沒有鄉村生產生活的經驗,導致對鄉村認同感沒有共鳴[3]。甚至部分高校教師缺乏城鄉平等觀念,在傳統農村落后觀念的影響下,在課堂上有意無意地表達出一些對城鎮與鄉村差距不滿的看法,影響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更無法做培育學生鄉村認同感的榜樣。
(三)高校沒有發揮好校園文化的作用
高校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校園中,校園文化因其具有特定的精神活動和文化氛圍,可以被看作迷你社會文化。校園文化對高校學生的精神、性格會產生較大的影響。當前各個高校在建設校園文化時都堅持以“學生為本”、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完全忽略了校園文化與鄉村認同感思政教育培育之間的關系。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知識、與學生息息相關的鄉村振興戰略和鄉村文化在校園中沒有展現,導致高校沒有發揮好校園文化的作用,沒有為學生鄉村認同感思政教育培育營造良好的環境。
四、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高校學生鄉村認同感思政教育培育的策略
(一)重視思政教育對鄉村認同感的培育作用
高校思政教育對學生思想轉變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和根本任務,貫穿教學始終,實現全方位育人與全程育人[4]。在思政教育課程中和專業課中使高校學生認識農村優秀文化、認識農村歷史、認識農村經歷、認識農村政治生活,可以扭轉高校學生的傳統觀念、樹立其城鄉平等觀念,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農村、認識自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育高校學生的鄉村認同感。
(二)加強高校教師鄉村認同感的榜樣示范作用
高校教師要自覺加強對自身的要求,在新的社會背景下,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引導下,自覺提高思政教育覺悟,樹立為鄉村振興奉獻自己力量的理想信念。高校教師要豐富授課方式和授課內容,在授課過程中將正確的價值觀通過多種形式傳遞給學生。高校教師還要豐富自身的思政教育技能,提高鄉村文化、歷史、政治、經濟等內容的傳播效率。只有這樣,高校教師才能對鄉村認同感思政教育培育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另外,高校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榜樣示范作用,從自身做起,了解鄉村、熱愛鄉村,樹立城鄉平等觀念,不斷在授課過程中通過言行舉止影響學生,培育學生的鄉村認同感。
(三)加強校園文化的思政教育作用,為鄉村認同感思政教育培育營造良好的環境
要想實現高校的校園文化和思政教育協同培育鄉村認同感,就需要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建設。首先,高校要大力開展以鄉村文化為主題的活動,確保鄉村文化活動的多樣性,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其次,高校要開創豐富多樣、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以確保用新穎、有意義的形式吸引高校學生的關注。比如舉辦“我的家鄉”攝影展、開展“三下鄉”活動等。最后,高校要完善校園文化考評機制,通過考察校園文化中是否展現出鄉村相關內容、是否能夠培育學生的鄉村認同感來確保校園文化育人價值的最大化。
五、結 語
高校學生因受家庭結構、家庭收入、親朋認知、父母期望等因素的影響,加之農村空心化、社會地位弱勢化、產業邊緣化等問題的困擾,導致他們鄉村認同感較為薄弱。正因為如此,鄉村振興就更加需要廣大高校師生的參與。高校教師要根據高校實際情況和社會發展方向對學生鄉村認同感的培育方式進行不斷的調整,以期最大化發揮鄉村認同感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譯木.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研究[D].吉林大學,2020.
[2]趙艷華.農村文化建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工業大學,2019.
[3]張莉.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研究[D].齊魯工業大學,2021.
[4]毛安然.賦權與認同: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價值激活農民主體性的路徑[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4(02):60-69.
(作者系西安思源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