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偉鑫
摘 要: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為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高校應該更加突出地做好農村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農村籍學生作為在城市高校就學的高質量后備軍,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本文以鄉村振興為研究背景,立足于現階段農村籍學生在高校中生活學習的現狀,探究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高校對農村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進對策,以期為高校農村生源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個新的模式。
關鍵詞:鄉村振興;高校農村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現階段高校農村籍學生的特性分析
高校農村籍學生是一個相對獨特的群體:一方面,他們接受了完整的高等素質教育,文化水平較高;另一方面,他們出身寒門,多為農民或者農民工的子女,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改變了命運。畢業的高校農村籍學生通常有兩種擇業選擇,一是留在大城市打工就業,二是回家鄉就業或創業?,F階段高校學生的就業壓力較大,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進入體制工作成了絕大多數畢業生的第一選擇。結合市場調研的結果來看,進入體制工作的高校農村籍學生在返鄉大學生當中占比較大。同時,因為面臨著創業風險大、資金不好籌集等困難,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占比較小。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的生產經營人才、農村的二、三產業發展人才以及鄉村的公共型服務人才是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的中流砥柱。高校要在思想政治課程中融入相關的專業型課程,實現育人以及育才的有機結合,相輔相成。同時,要創新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利用農村籍學生的特性實現針對性的教學,提高群體內的返鄉就業創業率,最終助力實現鄉村振興。
綜上所述,高校農村籍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以及特殊的身份背景。在現階段就業難的大環境之下,高校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幫助農村籍的大學生樹立多元擇業觀以及自主創業觀,培養專業能力過硬以及思想政治素質優良的鄉村振興人才,從而引導農村籍大學生返回家鄉,通過自主創業緩解就業壓力,也為鄉村振興大背景下的新農村建設提供發展動力。
二、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實現鄉村振興
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一種關于人的成長和發展的教育活動,它的各個環節始終圍繞著“人的發展”以及“人的提升”這一邏輯展開的。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多元擇業觀以及自主創業就業觀,培養出專業能力過硬以及思想政治素質優良的鄉村振興人才。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致力于解決“三農”問題、同時加快推動農村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與脫貧攻堅相比較,鄉村振興戰略在整個發展階段的時間將變得更長、涉及的范圍更廣泛、實施的難度也將更大。因此,高校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匯聚本身最強大的力量去助力鄉村振興。高校要全面合理配置本身的資源,實現人才的有效輸出,通過鄉村人才振興助力鄉村振興。
高校是培養鄉村振興高質量人才的主陣地,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的核心問題應該圍繞著如何充分發揮人才的高校培育功能這一關鍵性的問題來展開。依據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路徑分析,對農業生產經營人才,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性人才,以及鄉村治理人才和基本公共服務人才提出了高標準的要求,這也促使涉及農業類科目的高校不得不高度重視加大力度培養實用技能型的農林人才,進一步改革現有的涉農專業,加快建設新一批的新興涉農專業。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高校對農村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
實現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關鍵。作為高等人才的培訓大本營,高校要擔負起鄉村振興的責任。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改革有針對性地對農村籍學生加強引導,最終助力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鄉村振興背景下高校對農村籍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對策主要包括審視人才培養目標、構建課程思想政治元素的有效挖掘體系以及創新教育方式三方面,從育人、育才、育德以及專業等方面全面實現對農村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為高校中農村生源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個新的模式。
(一)審視人才培養目標,實現育人育才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下,大學生返鄉就業以及大學生返鄉創業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面對國內鄉村振興戰略的形式以及現實的需求,高校要重新審視人才培養目標,實現育人育才。
一方面,高校農學類課程實施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成為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F階段的農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傳統觀念的志愿填報的影響下,農村籍學生幾乎很少選擇農學類的專業課程。相關的農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農業院校內的學生本身服務“三農”的意愿不高,因此在學習專業課程時的動力不足,也缺乏對專業課的學習積極性。大學生主體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要教育農村籍學生永葆熱愛農村之心,傳承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要求當代大學生要慎獨,要能耐得住寂寞、對理想有所堅守。有針對性地引導大學生以強農和興農為己任,將知識的傳授和價值的引領和諧統一地有效結合起來,實現育人育才。
(二)挖掘學科思想政治元素,提高立德樹人
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就是要有效地挖掘整合課程的思想政治元素。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以來,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統一標準,工作質量參差不齊。因此,為了更好地做好鄉村振興背景下高校農村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師需要突破單一的課程視角,實現專業視角向政治視角的轉換,提取思想政治元素。
首先,高校的相關領導要在課程上規范好學科的思想政治教育界限,確定各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心,形成連貫、系統的元素體系,提高立德樹人的能力。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教師要進行嚴格的專業把控,對所有的思想政治元素進行修改與完善,并進行適當的補充。最后,高校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教師和課程的專業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實現師資的共建共享、互惠互利,建構起專業的學習課程思想政治教學資源庫。
立德樹人是培育鄉村振興高質量人才的基礎。要充分地挖掘各科中所蘊藏的思想政治元素,通過專業教師的統籌協調,切實地提高本專業課程體系的立德樹人成效,最終助力于實現鄉村振興。
(三)創新思想教育方式,對接新興媒體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倒逼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方式,開展課堂教學,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專業課堂。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對接新興媒體,營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圍。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教師在保證教學效果的前提下,要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引導等豐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將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來。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教師要充分利用新興媒體的優勢,以現有的教學資源庫為基礎,開展線上加線下的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化的平臺不斷改進課堂的教學方式。
四、結 語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高校要持續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對農村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通過培養出專業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質優良的鄉村人才,實現人才振興,最終助力于鄉村振興。通過審視人才培養目標、構建課程思想政治元素的有效挖掘體系以及創新教育方式三方面,為高校中農村生源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個新的模式。
參考文獻:
[1]劉彥隨.中國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J].地理學報,2018,73(4):14.
[2]李桂榮,谷曉霞.農村籍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個人成本與收益分析——基于山西省懷仁縣海北頭鄉的調查研究[J].教育研究,2012(7):8.
[3]孫發貴.鄉村振興下農村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J].核農學報,2020,34(09):2137.
[4]陳夢蛟.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基層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1,37(01):14-15.
[5]陸昇.回歸與重建: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村教育[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8,33(06):39-42+69.
(作者系西安思源學院助教,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