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華
摘 要:認識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最基礎、最重要的問題之一。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發展歷程的研究,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對前人的批判和超越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日趨多元化,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思想解決當下面臨的難題仍然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這就必須凸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實踐觀和唯物史觀的指導功能。
關鍵詞:馬克思;康德;黑格爾;認識論
認識論在古希臘哲學中展現為對真理確定性的追求,在近代歐洲哲學中呈現為經驗論與唯理論的二元對立。德國古典哲學時代,康德以先天綜合理解認識論,黑格爾將對真理的終結性認識轉向對理性環節的把握。馬克思在總結、批判和繼承以往認識論的基礎上,以現實的感性實踐揚棄了以往認識論的抽象性,克服了以往認識論的局限性,以唯物辯證法和科學的實踐觀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一、古希臘哲學和近代歐洲哲學對認識論的探索
(一)古希臘哲學的認識論
古希臘哲學開始于對“確定性的追求”,哲學家們面對變幻莫測的世界,想要探尋什么是世界的本質。他們從直接的客體對象入手,試圖抓住世界的確定性,進而在紛繁復雜的現象中把握確定不變的真理。
樸素唯物主義者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和恩培多克勒認為根據人的感覺可以分辨事物,但感覺又不是恒定不變的,在感覺中無法獲得不變的真理。由于這個困擾,德謨克利特在晚年自廢雙目以驅除感覺的干擾去追求真理。
唯心主義者認為真理的確定性在于內心的理性原則。巴門尼德將真理和意見區分開來,認為單純的意見過于感性,不是真理,真理在于對理性邏輯的把握。柏拉圖認為真理已經先驗的存在于靈魂中,人們對真理的把握只需要通過“助產婆”回憶起來而已。
古希臘哲學家雖然建立起了某種確定性,但難以給出有說服力的論證,他們對真理的追求更多的依附于本體論,即在人們的生活之外去尋找抽象本體作為判斷真理的依據,導致感性的多變與理性的恒常之間的鴻溝難以跨越。
(二)近代歐洲哲學的認識論
近代歐洲哲學家們重點考察人的認識過程,但依舊無法解決感性與理性之間的鴻溝,無法把握到真理。部分哲學家走上了探求感性的經驗論的道路,認為一切認識都來源于感覺,凡能被理性把握的,必先被感覺把握。另一部分哲學家走上了探求理性的唯理論的道路,認為不依賴于多變的感覺的理性知識才是真正可靠的真理。兩種理論各持己見,但發展到極致時,卻分別走上了不可知論和神秘主義的道路,真理因此受困于不可知論和獨斷論的二元悖論。
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對康德和黑格爾的批判
(一)康德的認識論革命
康德認為經驗論和唯理論都具有片面性,提出認識可能性的條件問題,把知識的形成過程稱為“綜合”。自康德之后,一切直接的自在的對象都被主觀概念所中介這一思想成為時代的主流觀念,馬克思也接受了這個觀念,不過馬克思認為起中介作用的不是先天的經驗,而是具體的人的歷史活動。
康德認為要檢驗知識是否正確可靠,首先在于主體的認識能力,必須保證認識的主體具有可靠性,才能保證主體認識到的知識具有可靠性;其次在于既定的知識概念是否正確,作為目標去獲取的知識是正確的,才能保證最后知識的正確,康德的認識標準是最高科學典范的絕對確定的知識。
(二)黑格爾的認識論中斷
在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導論》中包含著對康德認識論的突破。黑格爾認為,所有知識,包括科學知識,都是“現象的知識”,知識的實際產生過程中包含著復雜的辯證關系??档抡J為最高科學典范的知識是絕對可靠的知識,相反黑格爾認為近代科學知識只是一種概念,要從現象學出發進行新的理解,使之成為辯證的科學。
黑格爾打破了康德的認識主體概念??档抡J為主觀與客觀存在差別,認識依賴于主觀條件,主觀條件作為認識的工具用來認識客觀對象,認識的過程才成為可能。但黑格爾認為把主觀和客觀徹底分開,絕對站在主觀去認識客觀是認識論的最大誤區,主客體的同一性成為黑格爾認識論的新坐標系。
但黑格爾的認識論依然是一個理性邏輯的運動過程,觀念運動代替了現實的運動,其主體實際上是抽象的主體,與現實世界脫節。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對康德的批判,但沒有完全接受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認識論,而是訴諸現實的社會歷史活動,開創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歷史認識論
康德創立了認識論的問題,即認識的可能性條件是什么,黑格爾和馬克思都是沿著這一方向展開對認識論的探索,但經過黑格爾對康德的批判,到馬克思這里徹底發生轉變。馬克思認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實踐問題。”這實際上是對康德認識論路徑的徹底逆轉,在馬克思之后,任何關于認識論的研究都不可能回到先驗的抽象領域去,而必須以現實社會問題為出發點。
馬克思認為在人類的實踐中,勞動是頭等重要的,首先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是通過勞動實現的;其次勞動作為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使人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成為可能;最重要的是,通過勞動,使人對自己類本質的認識成為可能。
康德的認識論前提是既定的認識主體和正確的知識概念,與康德不同,馬克思的主體概念是指社會,馬克思同時指明,這個社會就是資本主義社會。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是一切社會生產能力的主體,取得了支配一切社會領域的權利;無產階級則成為社會變革的主體,由此產生了兩大階級的對立,正是在這樣一種理論范疇內,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認識成為可能。
三、馬克思認識論的時代意義
(一)提供了全新的科學方向
馬克思在總結、批判和繼承以往認識論的基礎上,改變了認識論的形式和內容,將認識論引向了一個全新的科學方向。馬克思認為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所以無法解決認識問題,是因為他們用“純粹經院哲學“的方式去理解認識。在馬克思的認識論中,“人”是感性的“現實個人”,“世界”是“感性的世界”,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是感性生產的過程,感性是理解現實世界的經驗起點。
(二)實現了認識論的革命性變革
馬克思以感性的人為出發點,但并不是一個感性經驗主義者,馬克思認為現實世界的解放必須通過人的感性實踐活動才能完成,因此把實踐的觀點引入認識論,實現了認識論的革命性變革。馬克思認識論的核心要義是將真理從理論問題轉變為實踐問題。在馬克思看來,真理不能僅在人們意識層面的討論中獲得,真理在人的現實實踐中產生,也只有在現實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
(三)指導當代認知科學的發展
在當代認知科學中,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心智、身體與世界之間的關系。在具身認知的視角下,人的認知行為不再被單純視為符號或邏輯的抽象,而是由軀體和腦共同構成的存在。但是,這些研究也將面對新的困境,即認識是否能簡單被還原為大腦的生理—物理事件,是否脫離了社會現實變成對外部刺激的直觀反映。當代認識論和認知科學的研究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科學范式的改變和重新定義我們所面臨世界的屬性,也需要更科學地認識理論的指導,這就凸顯了馬克思認識論革命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盾.馬克思哲學革命中的認識論問題——以康德和黑格爾為背景[J].哲學研究,2021(03):5-15+44+128.
[2]孔偉宇.哲學認識論研究的前沿動向——第七屆廣松涉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2(01):54-57.DOI:10.13624/j.cnki.jgupss.2020.01.007.
[3]袁立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再起航”專題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