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航冰 程杰
摘 要:在現代社會中,社區公共服務存在和發展的空間基礎可概括為融合主體、資源、空間、內容、流程等服務要素的虛擬空間。這是“智能+”催生的新話題,也是社區公共服務在地理集聚演進過程中的智慧化表達。
關鍵詞:智能;社區公共服務;社區治理;服務聚合
一、社區公共服務集聚的意義
社區作為特定區域中的開放系統,其形成和發展根植于以地緣性、穩定性、同質性為特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本流在固定地理空間中的集聚,并因集聚主體間相似的社會背景、生活方式、道德規范和價值標準而表現出地理、文化、組織和認知等根植性。與之相對應的公共物品也因其公共特性和“以人為中心”的服務本質,在地理空間上形成以社區為中心的“星型”集聚結構,例如交通、醫療、教育、養老、家政、撫恤、環衛等公共服務在一定空間距離內圍繞社區呈輻射式分布,這是在傳統社區公共服務供給模式下,社區公共服務空間聚集的典型形態。但新一代智能化集成信息技術的出現,使得各個社區之間、多元供給主體之間和供需主體之間的地理空間邊界日益模糊,物質和地理關聯與紐帶變得愈發松散。人類不但認識并利用空間表征物質維度上的廣延性和連續性還通過科學技術的滲透,重新挖掘、創造、建構、定義了空間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尤其是伴隨著現代科技的關注重點從高階生產逐步下沉至基層生活,社區多元參與主體應用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先進信息技術,并結合后現代城市的建設理念,將諸多傳統社區生活模式解構為全新的符號或代碼拼圖。由此,社區地理空間條件對社區公共服務的影響力被逐漸弱化。具體來說,社區場域、供給主體和服務對象之間可能會從傳統地理空間分立模式,變成以智能化平臺、大數據、物聯網和供需信息實時即時交換為核心的網絡化集聚模式。社區公共服務供需能量置換場域從固定的地理區域轉場至更加開放、包容、便捷的虛擬空間,滿足社區民眾的異質性和個性化服務需求成為可能。這意味著,一方面,社區公共服務價值鏈下的上下游主體之間從原先固定的供給程序流程綁定合作關系,逐漸變成了任務連接,改變了以往單純依靠±也理空間的鄰近性和可達性,力求規避交易成本、選擇成本、搜索成本。另一方面,公共服務供需兩端將逐步脫離傳統依賴束縛,而走向云端“擬合”和集聚。可見,這種集聚,依托云端平臺在時間、空間中的廣泛性、共享性、包容性,將地理空間維度上碎片化的公共服務主體、資源、消費者等要素集聚于虛擬空間,為傳統社區公共服務的價值定位、管理流程及供給模式的重構提供了發展新契機。因此,新一代智能化場景下“智能+”將會對傳統的社區公共服務空間集聚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使公共服務范疇內的資源要素集聚突破了地理空間臨近可達的過度依賴,進而在智能化平臺和信息交互網絡空間中形成一種“看似松散、實則緊密”的耦合關系,建構一種線上和線下融合、虛擬和現實融合的社區公共服務網絡化集聚新形態。
二、智匯場景下社區公共服務集聚優勢
服務供給和運營成本社區公共服務集聚的關鍵效應是壓縮供給和運營成本。社區公共服務之所以形成地理空間集聚,是“向中心化”的服務過程中向心力和離心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且因公共服務的共享性、透明性和多樣性,其供給運營成本在資源整合、民眾宣傳、主體協同等環節長期呈現高成本低效能局面。而“智能+”技術、平臺和管理嵌人下的集聚,通過圈式聚合和鏈式傳播,實現了實時遠程供應鏈管理,如網絡化“近距離”的遠程醫療、遠程教育、遠程手續辦理等,與之對應的供給和運營成本也應然而變。一方面,在傳統公共服務體系的長尾市場中,部分公眾需求由于受關注度低下、服務成本高、可用資源少等原因而無法得到滿足。在集聚效應下,網絡服務覆蓋面的擴大意味著更大范圍內的“長尾需求”能形成規模化集合,這種規模化效應能消除部分額外服務成本,進而實現供給成本下降。另一方面,在傳統社區公共服務供給中,存在服務子系統分開授權、多系統職能重疊、供給端布局擁擠等問題,引致信息冗余、通道擁堵、信息檢出率檢準率低,并造成大量資源浪費,而集聚構造下的主體功能優化模型具有“蜂群思維”特征,表現為服務子系統間通過扁平化的信息共享和組織運作,實現跨越跨界式服務項目協作以提升服務效率,進而壓縮供給和運營成本。
三、社區公共服務集聚的創新機理
“智能+”場景下社區公共服務集聚機理傳統公共服務以地緣空間集聚為主,社區公共服務的各集群內部系統、各相關集群之間、集群內部與外部環境之間因受自然條件、經濟水平、公眾觀念等因素影響,構成諸多內生或外顯網絡關系,形成公共服務有機運行系統,進而引發主體相互吸引、共同演進的地緣集聚效應。而在“智能+”情境中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引領和變革中,當“智能+”場景下科學技術推動力、服務需求引導力、服務供給側改革創新力等多種動力,對傳統社區公共服務系統的影響壓力超過閾值時,集群將組織形成新的有序結構,即社區公共服務集聚模式。
一是社區公共服務集聚過程為社區公共服務主體集聚。早在信息化發展初期,多主體協同發展,共同服務社區生活就成為社區公共服務的重要議題,但在互聯網和智聯網影響下,包括政府、社區黨組織、社區業委會、居委會、商業組織、社會組織在內的各種社區服務行為主體集聚將進一步去中心化和均衡化,在同一個大數據平臺上實現“政府出臺建設指南社區黨組織領導居委會協調業委會協辦社會組織輔助商業組織伙伴式人駐”的協同,為需求端提供了穩定且專業的服務,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整體性一體化服務。
二是社區公共服務資源集聚。多種主體參與集聚必定帶來功能齊全且能夠共享的集聚“籌碼”,因此,與公共服務相關的信息、技術、資金、人才、創意等資源在特定地域或空間中大量積累并迅速傳播,為公共服務全流程獲得配套支援或者服務提供便利。但與地理空間的局限性相比,空間為這些集聚資源提供了涵納度更高的“存儲倉庫”,因而更具開發和利用價值。另外,集聚中的服務資源是更高效的匹配機制,實現資源集約式整合和共孚。
三是社區公共服務內容業態創新。公共服務主體和資源的集聚激活了服務主體的開發潛力和協同創新力,降低了服務主體開發服務內容的探索成本和服務風險,為服務內容的改造和開發帶來直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