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慧 鄭蘊
摘要:站在幼兒教師的角度來看,不難發現,很多幼兒都有浪費糧食的行為習慣,尤其在就餐的過程中,會對于一些比較難吃,不符合口味的食物,都會特別挑剔,出現挑食的行為,在就餐的過程中,會出現浪費糧食,食欲下降的行為。
關鍵詞:幼兒;節約糧食;愛惜糧食
引言
梅花香自苦寒來,當前幼兒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也是數代人不懈努力換來的。教師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點,則是要培養幼兒珍惜糧食,愛惜糧食的好行為,好理念,從小以這種優秀的品質,規范自我,約束自我,能夠更好的成長。
一、當前在幼兒學習生活中,接觸到的浪費糧食的現象
通過與幼兒的接觸與觀察發現,很多的幼兒在學校就餐的過程中,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這種飲食習慣大多是由幼兒的家庭所造成的。而這種偏食的行為與現象,在幼兒等生活中也是比較普遍的,不僅營養的攝入不夠均衡,而且也會導致幼兒胃腸道健康,甚至會將食物隨時可以丟棄,這種不當的行為不僅讓幼兒的行為上形成不好的習慣,還會讓幼兒在成長的過程,形成鋪張浪費的心性,從小養成不好的行為習慣。
二、幼兒階段培養幼兒愛惜糧食的必要性
我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者指出,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0-7歲是幼兒習慣,語言,技能,思想,認知,情緒發展的基礎階段,如果基礎鋪墊的不夠穩定,則會對于人格的建設造成一定的影響。在幼兒的個體發展中,幼兒園的教育階段,是一個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幼兒的思想與意識都能夠積極,處于接受約束和美好事物的狀態,自然學習成長起來也比較輕松,但是如果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在行為以及習慣上都比較放松,我行我素,不僅會影響幼兒的思想認知,還會導致幼兒的性格畸形。
也正是因為幼兒階段,性格的可塑性較強,幼兒能夠敏銳地接受到外界的信息,并對外界的信息做出及時地反饋。因此,在幼兒成長的過程,在社會行為與學習行為上,都要為幼兒設定一個相對比較理想型的狀態與觀念,讓幼兒在進餐、對待糧食等事情上,能夠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會錯過行為培養的最佳時期。
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有很多的幼兒模仿性非常的強,他們的用餐習慣,對待食物的態度,都會受到身邊學生的影響,如果身邊的學生對待食物挑剔,吃飯時,愛說話,愛挑三揀四,那么,幼兒也會在這種意識的影響下,去從自己的食物中找問題,也會形成挑剔食物的連鎖反應,不僅如此,幼兒對于食物的滋味和冷熱也是比較敏感的,大多數幼兒在對待食物時,其實在吃飯的過程中,是不愿意自己餐盤的飯菜過滿。而這種對待食物比較挑剔的孩子在性格上也極其容易緊張。
三、愛惜糧食行為研究的意義與目的
首先,幼兒階段是身體發育的黃金階段,不論是面對家庭準備的飯菜,還是幼兒園的飯菜,都是首先是以幼兒的營養物質供給為基礎和重點,提供給幼兒所需要的身體元素。因此,培養幼兒愛惜糧食的行為,也是為幼兒身體健康打基礎的過程。此時如果幼兒教師就愛惜糧食這一范疇的問題,對幼兒的思想與意識進行干預,并杜絕日常幼兒浪費食物的行為,則會讓幼兒因日常愛惜糧食,珍惜食物,能夠通過合理的進餐,在身體發育的黃金階段,在身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上獲取供給,也能夠因不挑食,不偏食,有規律,定時定量的進餐習慣,獲得身心和諧,但是如果放任不管,任憑幼兒挑食,很多的幼兒也會食物選擇方面,更加地傾向于垃圾食品,按照喜好進食,這樣不良的進食態度,會對幼兒園的進餐管理以及家庭進餐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還會在成長的過程中,身體缺乏營養物質,會有一些病變的反應,比如緊張、情緒煩躁、睡眠差、多夢易醒等,得不償失,可見愛惜糧食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必然措施。
四、培養策略
(一)觀念上的培養
要想讓幼兒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從而能夠學會去珍惜食物。建議教師或者父母可以在不同的時期,帶領幼兒去了解農村的播種、除草,施肥,澆水,等生活場景,尤其是夏天收麥子的時候,農民伯伯遇到雨天,也要堅持收割麥子,艱辛的生活場景,讓孩子體驗到真正的粒粒皆辛苦的含義。
(二)要豐富愛糧節食的活動
教師要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為學生組建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活動,然后讓幼兒能夠深刻地體會到節約糧食的必要性。
(三)細節培養。
與節約糧食主題關聯最密切的則是幼兒在園的三餐。在飲食觀念上,教師要采取科學化的營養搭配策略。能夠構建主食、菜、渾、素為一體的飲食搭配方案,每餐按照需要買菜,煮菜,確保每頓做飯都能吃完,先從飲食上校方方面杜絕食材浪費。教師方面支持食材的合理使用,如果幼兒有浪費食物的習慣或者餐盤中有所遺留,應當盡可能了解清楚原因,然后對其鼓勵,讓學生爭取實現光盤行動。
(四)樹立榜樣
在飲食觀念培養方面,在學校教師是孩子的榜樣。三餐的時間段,幼兒通常會與教師同時就餐,為了更好地推動節約糧食的風氣盛行,教師要在行為上成為學生的典范,日常生活中,在學習方面需要用到的食材道具,也要堅持節約的思想,減少浪費的行為,讓學生能夠從老師的身上看到教師是如何節約糧食。
而父母也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任老師,節約糧食方面,父母更要為孩子樹立榜樣,在做飯的時候要選擇放置當餐可以吃完的食物,在外就餐,也要遵守社會公約,不可貪圖便宜,更要樹立節約典范,在點菜時要盡可能少點菜,剩菜剩飯應當打包帶回家與孩子一起使用,培養節約意識;尤其在享有自主選擇權比較寬泛的自助餐廳,引導孩子文明就餐是第一步,在食物的拿取上,要求孩子吃多少拿多少,不夠可以再取,但是不能超量拿出,霸占過分的食物,最終因吃不完,而導致食材浪費。
總結:撒切爾夫人曾經說過:“小心你的行動,它會變成你的習慣,小心你的習慣,它會變成你的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它會變成你的命運”。可見性格的作用是非常關鍵的,幼兒階段是學生行為習慣塑造的黃金階段,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在幼兒階段,培養幼兒愛惜糧食,節約資源的行為意識,是堅守文化自信,也是教育事業進步的標志。教師在針對幼兒培養節約糧食和愛惜糧食良好習慣上面,一方面要在觀念上進行培養,在節約糧食活動主題上,要豐富教育內容,更要從生活細節上進行重點要求,最為關鍵的是父母與教師也要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讓學生可以從身邊榜樣的力量上,看到節約糧食品質的可貴性。
參考文獻:
[1]錢朝成.淺析糧食加工企業的節能節糧策略[J].南方農機,2018
[2]楊青.理解糧食底蘊 傳承糧食文化[J].中國糧食經濟,2018:73-74.
[3]韋啟昌.淺談培養農村孩子寫日記的良好習慣[J].好家長,2019:19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