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琪文
隨著封建王朝的建立,階級分化開始出現,音樂聽眾逐漸從“創作、唱奏、傳播”三位一體的社會音樂生產方式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傳播環節。音樂不再是王侯貴族的獨享之物,創作者與唱奏者也日漸認識到聽眾對音樂發展的作用。如今,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促使新的傳播媒介產生,音樂聽眾已經不滿足于“現場聽樂”的單一欣賞方式,開始出現多層次性的欣賞方式,即多樣化的社會音樂行為、多種音樂審美趣味和多樣的音樂欣賞態度。面對聽眾審美需求的變化,中國手風琴音樂在復雜的社會背景與多元文化的趨勢下如何發展是當下的重要議題。據此,筆者根據多年對我國手風琴音樂受眾群的觀察,以聽眾視角分析受眾論與發展趨勢,就當代手風琴音樂的發展現狀進行多層面的思考。
音樂社會學作為社會學與音樂學的交叉學科,著重研究音樂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其中,音樂聽眾及其分類方式為音樂社會學的重要研究領域,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唐代詩人韓愈在《聽穎師彈琴》中談道:“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可見,狹義的“音樂聽眾”是指通過耳朵聽賞一次或一場現場音樂會的音樂聽眾,而廣義的“音樂聽眾”則指通過各類媒介獲取音樂信息內容的音樂聽眾,其又可分為現實聽眾與潛在聽眾。國內外的研究學者根據時間、地區、傳播媒介、聽眾人群特征、音樂信息內容形態等不同標準和維度將音樂聽眾進行分類,形成多樣的分類法。
德國社會學家西奧多·阿多諾根據音樂偏好、音樂聽眾心理、聽眾階級將音樂聽眾分為五類。奧地利音樂學家庫爾特·布勞卡普夫以廣播聽眾為研究對象開展抽樣調查,在貝塞勒的音樂形態類型論基礎上提出了五種聽眾類型。蘇聯音樂學家索哈爾根據聽眾心理特征、音樂種類特征和體裁特征分成二十七類音樂聽眾,其中有五種音樂聽眾類型可用于中國的實際聽眾人群。總的來說,上述分類法因其分類維度、分類年代、社會背景存在差異,并不適用于中國多維度、多層次的音樂聽眾群。
20世紀80年代,中國音樂學者曾遂今根據對中國社會音樂生產活動的多年觀察,通過對中國音樂聽眾地域特點和特殊群體、年齡分布特點、主觀條件三方面的梳理,確立了二十七種聽眾類型。其分類法因嚴謹、全面受到廣大學者的認可,亦為本文方法論。
筆者根據在實際生活中對我國音樂受眾群的了解,對分類法中的四大基本群體,即城市聽眾、農村聽眾、少數民族聽眾、軍隊聽眾展開實地調研。調查內容包含音樂傾向、基本音樂訴求以及手風琴音樂的普及度,其結果總結如下。
大多數聽眾認為器樂曲“過于復雜抽象,不懂欣賞”,四大基本群體中僅有城市聽眾人群中的中齡團體(15~49歲)與高齡團體(50歲以上)有器樂曲傾向。由于人們的歌曲需求心理和近年來各種媒體在音樂傳播中對社會的導向結果,在社會音樂觀念中,大眾認為音樂即是唱歌的藝術。因而在此趨勢下,音樂聽眾中對歌曲的需求是遠遠大于對器樂的需求的,這對手風琴音樂的發展來說是不利的。
近年來,為迎合國內音樂聽眾的需求,許多學者將流行歌曲改編制譜并錄制視頻,在各大網絡平臺上傳播,在增加轉發量、點擊量的同時,也為手風琴的宣傳普及添磚加瓦。然而,改編曲目固然能提升手風琴的曝光率與普及度,但要想深扎于中國,形成適合中國手風琴音樂發展的道路,還得從中國聽眾和器樂自身發展出發。身為西方樂器的手風琴沒有本土優勢,在此形勢下要如何發展是當下的重要問題。
受到當今社會中“懷舊熱”浪潮的影響,高齡群體開始熱衷于手風琴演奏,促生了相應的聽眾人群。而身為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在社會上占較大比例的中齡團體對手風琴音樂卻知曉甚少,對其認識僅停留在網絡平臺或“可能屬于俄羅斯民族音樂”的表面認識上,缺乏深入了解的平臺與動機。因此,如何吸引廣大群眾的興趣以及構建傳播平臺是當下面臨的一大問題。
手風琴音樂傳入中國已有百年歷史,卻不如鋼琴、小提琴等其他西方樂器在中國的發展,這必然是社會背景、傳媒導向、音樂生產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導致的。筆者認為手風琴音樂發展要想扎根于中國,必須先扎根于中國音樂聽眾,重視音樂聽眾在音樂中的導向作用,重視中國多類聽眾的音樂需求,走多元化、民族化的發展道路。
近年來,手風琴音樂“圈外冷,圈內熱”的現狀投射出當代手風琴音樂發展的片面與缺失,為此,眾多學者提出手風琴音樂民族化、多元化發展道路,顯然,這是正確的,無需贅述。然而在此過程中,對民族化的過分追求導致在無視音樂聽眾需求的過程中逐漸失去群眾基礎,在發展專業音樂的過程中缺乏對普及教育的關注,在內容上始終缺少具有廣泛影響力、能影響大眾音樂傾向的音樂作品。因此,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是民族化與多元化的發展重點到底是什么?該如何促進民族化、多元化發展?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所謂民族化,即要扎根于中華民族文化和人民的需求,結合樂器特點與特殊的演奏技法,創作出具有民族元素的音樂作品,而非將民族音調簡單移植。具體來說,在民族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下,音樂作品應為滿足中國聽眾的需求進行創作。面對非專業人群,創作目的更多傾向普及教育,那么通俗性、傳播性是創作者首要考慮的方面。面向專業人群,創作應注重技巧性與音樂性的融合,在傳播的同時提升手風琴音樂的專業性。
近十年來,手風琴音樂作品層出不窮,音樂院校與專業比賽紛紛倡導原創音樂作品,出現了一批高層次、高水平的音樂作品,其表演形式也不僅限于獨奏,更有室內樂作品、協奏曲、重奏曲等。例如著名華裔作曲家儲望華創作的協奏曲《生命之歌》、青年演奏家田佳男創作的室內樂作品《驚蟄》等;為符合大眾審美,音樂創作在注重民族化的同時,也考慮到流行音樂的受眾群,創作出一些大眾喜聞樂見的音樂作品。例如青年演奏家譚家亮創作的獨奏曲《楓之舞》和改編曲《玫瑰玫瑰我愛你》,青年演奏家仲凱改編的獨奏曲《貝加爾湖畔》《mojito》等。這些作品受到學者們喜愛的同時,也斬獲了許多創作大獎。甚至許多國外的作曲家也為中國風原創作品助力,例如安吉利斯的《Beijing 2011》、馬克歐文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皆為后世的音樂創作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多層次的音樂聽眾推動音樂多元化發展,因而重視音樂聽眾的需求是手風琴音樂發展適應社會、適應大眾的首要目標。其一應以專業聽眾為中堅力量,培養優秀、全面的專業手風琴聽眾人群。具體來說,需注重基層教學,抓好高校教育,做好手風琴教育的基礎建設;其二應主動發展積極聽眾,并在此基礎上發展潛在聽眾,提高手風琴普及教育力度與廣度。其三應逐步減少消極聽眾,他們因從未了解過手風琴音樂或由于社會環境、家庭因素被動接受而形成消極反應,需從傳播方式與音樂作品兩方面著手,以喜聞樂見的音樂作品來打動聽眾,增添活力。
一方面,現代化電子移動設備的出現,為傳播媒介增添了多樣方式。大眾依賴手機等電子產品獲取音樂資訊早已司空見慣,在各大網絡平臺與社交軟件上,聽眾通過各類傳播渠道收聽手風琴音樂,手風琴的影響力與傳播效力已逐步增強。另一方面,借助社會資源和藝術教育,聽眾對手風琴的認識水平日漸提高,手風琴音樂的普及度也在日益提高。由此可見,若要擴大影響力,必須拓寬傳播渠道,重視傳播內容的質量,為手風琴音樂的普及和發展拓寬道路。
手風琴音樂發展若要根植于中國,必須堅定不移地走民族化、多元化發展道路,然一味追求發展而拋卻中國音樂聽眾需求就是竭澤而漁。手風琴音樂發展需要引路人,更需要后來者。因此,筆者認為當代手風琴音樂在走民族化、多元化發展道路時,應注重傾聽聽眾人群的需求,重視音樂聽眾的地位,使手風琴音樂真正貼近社會、貼合大眾的需求,這樣才能得到長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