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著培
“雙減”工作初見成效
當了幾十年教師,本學期眼見著學校變化不小。一是早上不用火急火燎地趕著上班了,從上學期開始,學生8:20才需要到校,相比較原來的7:30,推遲了50分鐘;二是學生的運動時間有了保證,課間學生不但可以做廣播操,還可以跳繩、拍球、踢毽子。下午的延遲時間,學生們會參加各種興趣小組,畫畫、棋藝、剪紙、書法、閱讀……廣場上,輪滑組的學生在教練的指導下,全副武裝,哈著腰,背著手,輕盈地滑過去又滑過來;操場上,穿著統一運動服的小足球隊員,個個英姿勃發,揮灑汗水。學期初開始執行的“雙減”政策,看來初見成效。
家長出現兩個極端
不過,也有不和諧的樂章。“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我本以為家長和學生都會比以前輕松很多,沒想到我隨機了解了兩個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學生不開心,家長都向我訴苦。
上四年級的文文一點兒也不快樂。媽媽過去對她的學習抓得緊,“雙減”后文文在校時間延長了,大部分作業在學校完成了,可文文媽還是每門學科都買了復習資料。她媽說:“真的放心不下!放學回來總說沒有作業,不知道她在學校學得怎樣,所以每天的作業老師少布置了,我也得給補上。”結果,文文每天睡覺比之前還晚,整天萎靡不振的。
同樣上四年級的浩浩也不快樂。他表示每天回家寂寞死了,不知道該干什么。他爸媽倒是嚴格執行了“雙減”政策,回家不再額外給他布置作業,可是他爸說:“都快被他煩死了!以前作業多,他沒空騷擾大人。現在我和他媽想在房間看會兒電視,他一會兒來一趟,一會兒來一趟,打打鬧鬧的讓人不得安生。”
很顯然,文文媽和浩浩爸代表家長中兩個極端現象。一個管得太多,一個放得太開,但都沒有落實好孩子在家的學習措施。文文媽固執地堅持分數第一的理念,而浩浩爸媽則以為,減負過后就沒有他們什么事了。看來,要使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發展,家庭教育是一個不能放松的環節。
家長的角色更重要
首先,家長應改變孩子學習就是單純學習文化課的思維。孩子學習的內容除了文化課外,還應該包括體育運動、勞動教育、習慣養成、品德培養等。我們的目的是要讓孩子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教育改革至今,應貫徹先進的教育理念,如果總是讓孩子做無效練習,打疲勞戰,必定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繼而影響學習效率,反而得不償失。未來,各種考試只會越來越有利于那些知識面比較廣、學得比較活的孩子。
其次,注意與孩子進行有效陪伴和互動。父母應離開電視、手機,多陪孩子。孩子的課后時光要學的東西很多,家長可以陪他們跑步、打球、閱讀,或者做游戲、做美食、做家務……在這樣的陪伴下,孩子愉悅了身心,增強了體質,鍛煉了能力,也讓孩子時刻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溫暖,增進了親子間的感情。
其實,最難做到的是家長率先垂范。很多家長以工作忙為借口,認為孩子的教育只是學校的責任。總有孩子告訴我,爸爸是懶爸爸,天天躺在床上看手機,媽媽沒有空理他,有時間只會買衣服或化妝品。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懶散和不負責任對孩子會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令人欣喜的是,國家早就考慮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協同性問題。在“雙減”政策過后,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對家庭教育進行了詳細的指導和說明。也只有把家庭教育納入法治的軌道,才是真正對每個孩子負責。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