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蕭涵
很多家長會在這個時候當著老師的面痛斥孩子,甚至打罵,以顯示對事情的重視程度。其實這樣做是不妥的,一來會讓整個談話氛圍很尷尬,老師很難接著說話;二來老師也不希望學生因為挨了父母的打罵而埋怨甚至怨恨老師。
前不久,沈陽9歲男孩溺亡事件讓大家陷入了悲痛。事情是這樣的,孩子因為和同學鬧矛盾,老師就把孩子的母親叫到了學校,并讓家長把孩子接回去。回家后,母親生氣地責罵孩子:“你要是不好好讀書,就只能撿瓶子、撿紙盒子,別的啥也干不了……”在母親的這番“教育”下,孩子負氣離家出走,失聯(lián)了整整兩天,直到第三天中午,搜救人員才在附近的一條河里找到了孩子的遺體。
通過這一案例,我發(fā)現(xiàn)有很多家長是不懂怎么愛孩子的,他們的初衷雖然是為了孩子好,但結(jié)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在此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對孩子教育的八字原則:小錯要“罵”,大錯要“疼”。
兒子上高一的時候,我也被老師叫到學校去領(lǐng)過孩子。那次是因為兒子上課的時候睡著了。兒子上課睡著了不是因為厭學,而是他的作息習慣不好。到了學校后,老師把我們帶到一個角落里說話。很多家長會在這個時候當著老師的面痛斥孩子,甚至打罵,以顯示對事情的重視程度。其實這樣做是不妥的,一來會讓整個談話氛圍很尷尬,老師很難接著說話;二來老師也不希望學生因為挨了父母的打罵而埋怨甚至怨恨老師。
我在老師說話的時候,會時不時地摟摟孩子、拍拍他的肩膀,整個談話過程都非常和諧,孩子的情緒也非常平穩(wěn),但我知道他是心懷歉疚的。我們離開學校后,我一直保持著心情不錯的樣子,和兒子聊天,問他想要吃什么,還去超市里買了一些他喜歡吃的菜。
吃飯時,我也一直用平和的口吻和兒子聊天。可是,兒子吃著吃著卻哭了起來。我問他怎么了,他說:“爸爸,我有時候犯一些小錯誤您會罵我,可為什么今天犯了這么大的錯誤您反而不罵我了?”
我說:“犯了這樣的錯誤,你心里難過嗎?后悔嗎?想要改變嗎?”
兒子說他很自責、很難過、很后悔,也很有決心要改正,于是我說:“不管是罵你還是批評你,目的都是為了教育你,既然這些你都已經(jīng)知道了,我還罵你干什么呢?不是很多余嗎?”
兒子非常感動,抹著眼淚對我們說:“爸爸媽媽,有你們做我的爸爸媽媽,真好!”
可能有很多家長認為我這么做是溺愛孩子,其實我也會責罵孩子。有時候,面對他犯的一些小錯誤,我會指出來并要求他改正,但這種責罵是要考慮孩子承受能力的,并不會讓他產(chǎn)生太多的負面情緒。
孩子被老師斥責后,內(nèi)心是自責、害怕的,這時家長不應(yīng)該再“雪上加霜”。家長當著老師的面,對孩子訓斥打罵,不僅不會起到正面的教育作用,反而是對孩子的二次傷害。如果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發(fā)生矛盾,家長與其責罵他,不如回家后換一種方式和他聊聊怎樣才能與同學和諧相處,那么原本處于害怕和擔憂中的孩子,或許會因為這樣的談話而感到溫暖,內(nèi)心也會因為感受到了愛而更加慚愧,這才是有溫度的教育。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