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青春期到來,他的迷茫與困惑狀態,正是因為他在同一性的關閉與混淆間擺蕩。從專業角度講,很多人終其一生都無法完成自我的同一性。
迷失學習目標的小杰
今天是平安夜,收到好友的一條微信:揀盡腦力所及的所有祝辭,最終發現“祝你平安”最能表達我此刻的心意!我心頭一陣發熱,果然,簡單的問候是最真的動情。當我在感動與感慨里停留時,微信又跳出一個信息提示,打開一看:
“老師,在嗎?”原來是我多年前咨詢過的一個學生小杰。
“在的,好久不見!”我回應道。
“是的,您對蘇州大學心理學考研了解嗎?想了很久,還是想找一個自由一點而且有發展空間的職業。”小杰沒有“平安夜”的寒暄,直奔主題。
“哇塞,一晃大三啦!”我在吃驚之余,不由地感嘆時間過得真是太快了。
“是的,要在畢業前謀劃好出路了。”小杰發了一個笑臉回應。
接著,我們免不了落入俗套地寒暄了一陣。當我放下手機,思緒自動拉回到三年前的一個晚上。那是在高考前的兩個月,小杰的爸媽帶著小杰來到我的咨詢室,爸爸身形很胖,顯得高大威武,媽媽略顯瘦小,舉手投足間有江南女子的溫文而雅,但他們臉上都呈現著無處安放的焦慮。爸爸迫不及待地開口說:“這小子,還有兩個月要高考了,居然說不想上學了。打也打了,罵也罵了,我拿他是毫無辦法。”顯然,爸爸的樣子有點氣急敗壞。媽媽補充說:“原來我陪讀還能勉強學習,現在我陪讀都沒用了,不讀書將來怎么辦啊!”
我打量了一下一聲不吭站在一角的小杰,中等個子,因為身形瘦長而顯得高挑,一頭短發,目光有神,但一直在躲閃。
“聽你爸媽說,你不想去上學了?”我主動說。小杰沒有回應,只是自顧自地打量著咨詢室墻上掛著的兩幅畫。“你知道這兩幅畫?”我順勢借著畫的話題引導。
小杰轉過頭,看著我,微微點了點頭后說:“這是梵高的兩幅作品《星月夜》和《向日葵》。”聲音壓得很低,但很清脆。
“哇,你太厲害了,能知道這兩幅畫的人都不是一般人。”我由衷表達了我的感受,“那你可以和我說說這兩幅畫的意境嗎?”
小杰掃視了一下他爸媽,沉默了,房間內空氣一下子有種凍結的感覺。我馬上示意讓他爸媽先離開,我單獨和小杰溝通。
“你不想爸媽在場來談這個話題?”等小杰爸媽離開后,我接著說。
“他們又不懂,除了盯著我學習外,什么都不懂。”小杰開始變得放松下來。
“哦,你剛才連續說了他們不懂,你所說的他們不懂是指什么?”我敏銳地捕捉到小杰表達的情感,通過這樣的問話準備開展后面的主題。
在隨后的咨詢中,我了解到小杰是當地一所有名高中的學生,學習成績優異,出于對當下“填鴨式”教育模式的反抗,他準備選擇輟學在家自己看書。他說自己對唯讀書論沒有興趣,也沒有興趣考大學,但對哲學感興趣,想在家自己看看書。
在與他交流幾次后,我們討論到哲學很多智慧源于生活,源于實踐。我說,只有當你能夠用心感悟時,你才能更好地理解那些先人的哲理,否則,恐怕是一種懦弱、一種逃避而已。小杰沒有反感我的這番話,開始陷入沉思……
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同一性
“同一性對角色混亂”階段是人格發展階段理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埃里克森認為,個體的發展是持續一生的,他將人的一生分為八個階段,而青少年正處于“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階段。在這一階段,青少年人格發展主要有三個任務:一是同一性指獲得自己和社會認可的自我形象;二是同一性指個體的過去、現在、將來的自我連續感和統一感,是對“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將去哪里”的解答;三是同一性意味著個體內外部的整合和適應性。
小杰從小學到高中學習一直在班級名列前茅,當他從鄉鎮中學考進市重點高中,面對全市優秀的同學時,他開始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隨著青春期的來臨,他越來越無法確定自己的狀態。他說突然好像不認識自己了,不知道如何定位自己,未來的方向是迷茫的,所以他用自己的方式嘗試在哲學里找尋答案。那一刻的小杰正經歷著青春期同一性發展危機,他努力想要弄明白自己是誰?為什么要學習?我要成為誰?
在后續的咨詢中,我們進行了開放和探索性的互動,我跟隨著小杰在他的內心世界里遨游,共同去觸碰那些阻擋在成長路途中包裹的鎧甲。隨著我們討論的深入,小杰越來越發現以他現在的知識結構是無法在未來走得更遠的,他突然告訴我:“學勇老師,我好像看到了一條路,那是通往未來場景的路,未來的場景是什么有點模糊,但那條路是清晰的。”
“那是一條什么路?”我問。
小杰非常認真地說:“學習之路。”
“可以再看清一點嗎?”我抓住小杰那一刻的靈感。
“雖然我還不清楚將來要做什么,但我確切地知道,首先需要進入大學去獲取更多的知識。”小杰發亮的眼神開始聚焦,不再閃躲。
“哇哦,太贊了,那你準備怎么做?”
“還有兩個月時間,我還能考上嗎?”小杰有些疑惑地問。
“只要你想考,一定可以!”抓住他瞬間涌出的激情我鼓勵道。
三個月后的一天,我收到了小杰爸媽的微信:小杰被某師范大學錄取了。
家庭教育方式影響同一性的發展
家庭教育是個體最早接觸的環境,它影響著個體心理成長,在個體自我同一性的建立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對孩子同一性發展呈現不同的狀態:同一性獲得、同一性延緩、同一性早閉和同一性擴散。同一性獲得的個體通過一系列探索活動,確立了適合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并能為此付出積極的努力。
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是被大家普遍認可的教育方式。父母通常是以引導孩子探索自我,并對孩子良好的表現給予支持與鼓勵,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孩子在家庭中可以充分享有自由發言、充分溝通的權利。這種擁有自主體驗與家庭歸屬的感覺有助于發展出良好的自尊,擁有主動探索的勇氣,形成穩定的價值觀,達成自我同一性的獲得。
溺愛型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生怕孩子受一點委屈,對孩子大包大攬。孩子在探索過程中遇到一點小小的困難,父母及時伸出手去幫助解決,反而剝奪了孩子自我探索的經驗。這樣長大的孩子通常是以自我為中心,很難較好地融入團體,無法形成穩定的內在自尊與自我形象,自我同一性容易陷入擴散與混淆狀態。
專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往往對孩子有嚴格的要求,要求孩子的行為符合大人制訂的規則與標準,父母容易忽略孩子的想法、內心需要。久而久之,孩子容易迷失自我。專制型的父母容易指責與比較,孩子會產生自卑感,在自我同一性發展過程中會陷入自我同一性的早期關閉或混淆狀態。
放縱型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對孩子的一言一行、人生規劃很少給予恰當的引導,在孩子需要幫助時也無法得到有效的指導。孩子探索世界的過程中,雖然不會受到父母的約束,但因為沒有欣賞、肯定與鼓勵,孩子容易被困難所擊倒,形成無助、無望的自卑心理,自然難以認識自我,也無從順利發展同一性。
小杰生長的環境偏專制,媽媽弱小,爸爸操控欲強。伴隨青春期的到來,他表現出的迷茫與困惑狀態,正是因為他在同一性的關閉與混淆間搖擺。從專業角度講,很多人終其一生都無法完成自我的同一性。
平安夜,當收到小杰發來的詢問時,我知道,他知道要成為誰了。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