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凡
家長輔導孩子學習不是教會一道題或一個原理,而是要設置一定的規范和步驟,讓孩子有所遵循。要讓孩子能夠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從而增強信心。
曉琳是一名小學四年級學生,多才多藝的她就是不愛學數學。家長常常苦口婆心地念叨,希望她能像學音樂和美術那樣在數學上多下功夫,但收效甚微。小學階段的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主要是因為學習不得法和教育不得法。曉琳的狀況是典型的教育不得法,因為她不是不懂得道理,是不想學習,所以說教是無效的。那么,如何區分不想學和不會學,家長又如何進行針對性地輔導呢?
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
學習狀態與心理狀態密切相關。雖然家長跟孩子朝夕相處,但不一定全方位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很多時候,孩子在家和在校表現不一樣,這是因為與父母相處跟與同學、老師相處的方式是有區別的。通過老師和同學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可以更全面地掌握孩子的心理狀況,從而使教育有的放矢。
家長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不是搜集他的“罪狀”,比如有沒有調皮、有沒有上課不專心聽講等,而是要客觀地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并對其表現進行分析。很多時候,家長看到的并不一定是自己想象的樣子,要容許孩子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比如,了解到孩子在班級管理量化考評中總是失分較多,怎么辦?是批評他一頓,要求他認真一點,還是進一步了解情況,幫孩子走出困境呢?上策當然是用心體察,并指導孩子調整對學習的態度。
診斷學習狀況,確定輔導方向
看一下孩子的作業,如果整潔規范,極少出錯,那就是肯學習的;反之,字跡潦草,錯誤頻出,基本可以斷定是學習態度有問題。給孩子講一道題或一個原理,如果他能認真聽,并且能很好地正向回應,那就是有較好的自控力和思維能力;如果心不在焉,哈欠連天或完全聽不懂,那就是對學習完全不放在心上,因為有比學習更有意思的事情在等著他。通過認真的診斷,家長就可以基本明確孩子對待學習的態度。
如果是孩子學習不得法,那就要在學習內容的解讀和思維能力的培養上下功夫。如果孩子是完全放棄學習,那么首要問題不是提高成績,而是糾正生活狀態。也就是說,要改變學習態度,首先是要改變心態,而心態取決于他自己的生活狀態。比如,家長要改變自身的某些生活習慣,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改變對孩子的態度,形成一種寬容、民主的親子關系;改變孩子所處的微環境,把影響注意力和思維能力發展的游戲、電視、手機等因素逐步消除,引導孩子多參加有益的文體活動;節假日可以帶孩子旅游,讓孩子放松身心、開闊視野。也就是說,先讓孩子進入學習狀態,然后才能進行有效的課業輔導。很多家長給孩子報輔導班、請家教都無法提高成績,就是因為孩子對學習根本“提不起興趣”。
鑒定學習能力和水準
當基本方向調整好后,就可以進入正規的學習進程了。為了使學習能高效開展,家長要對孩子的基礎有一個準確把握。這個基礎就是學習能力和知識儲備水準。簡單說就是會不會學和學了多少。這個鑒定要通過兩個渠道獲得,一是談話,二是書面檢測。談話主要確定孩子能不能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書面檢測可以通過量化手段判斷孩子的知識水平。
談話不局限于某一章節,可以是一類問題的基本原理;也不限于數學題目,可以是孩子能夠認識和解決的生活問題。書面檢測不一定用一份完整的試卷,可以是課本上的練習甚至是例題,也可以是針對重點和難點編制的題目。因為孩子是不斷進步的,所以這個結果的表達可以簡化為:能力強或能力弱,基礎好或基礎差。這個鑒定結果不需要跟孩子反饋,防止孩子形成不良暗示。
設定學習規范和步驟
家長輔導孩子學習不是教會一道題或一個原理,而是要設置一定的規范和步驟,讓孩子有所遵循。要讓孩子能夠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從而增強信心。現在小學數學課本有一個非常成熟的體例,既便于教師授課,又便于學生自學。家長可以利用這個體例輔導孩子。這個體例是:現象—歸納—定理或法則—例題—訓練題目。這是一個從現象到本質、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符合認知規律。也就是說,教材是基本的規范,一定不要試圖尋求捷徑,不要相信各種所謂的“訣竅”。
家長輔導的過程要保持孩子的主體性和孩子思維的活躍性,切忌把“輔導”變成“扶導”。如果孩子一味聽從安排,每個環節亦步亦趨,那就無法培養孩子的數學能力,輔導效果也會大打折扣,造成的結果是孩子茫然大人累,導致事倍功半。具體來說,輔導步驟要從細節到環節,從例題到原理,從原理到習題。
從細節到環節指的是要讓孩子明確課本的體例,能夠由小到大、循序漸進,既能掌握實例,又能明確其在知識點的學習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從例題到原理是要明確原理的推導過程。從原理到習題是為了能夠正確運用原理解決問題。
在學習過程中,家長不需要全程陪同,但也不能不予理睬。具體操作要看孩子的自覺性和學習能力。自覺性好、學習能力強的可以只把握學習進程,更多的工作讓孩子自己完成;注意力容易分散、學習能力差的孩子,要適當陪同學習。陪同主要是起陪伴作用,不要代替孩子思考。
指導孩子對題目進行分類整理
小學數學雖然難度不大,但是相對于孩子的思維而言,顯得較為繁雜。在整理過程中會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思維能力。因此,家長指導孩子對題目進行適當的分類整理很有必要。整理的原則是:同類歸并,適當細化。
同類歸并是指應用類型相同的題目集中分析,適當細化是指對同類應用按不同情況進行再分類。以下以路程問題為例進行說明。
路程問題的基本原理是里程、速度、時間的關系式,具體問題都是在這個原理的基礎上展開的,所以路程問題可以歸并為一類。路程問題又包括很多具體情況,一般可以細化為相遇問題、追及問題、火車過橋或隧道問題、流水行船或自動扶梯問題、時鐘問題、發車間隔問題、走走停停問題、接送問題、環形跑道問題等小類。把每一小類的題目進行詳解,其下層可以再行分類,比如流水行船可以分為靜水、順流、逆流,還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疊加不同的情況。所以,問題是可以變化的,進行分析并不是為了窮盡所有問題,而是培養孩子的分析和判斷能力。
經過對若干類型問題的整理后,再引導孩子進行對比分析,把不同類型、不同原理的題目融會貫通。比如,里程問題、工程量問題、植樹問題等,本質上都是單一量和總量的關系問題,公式的形式都是一樣的。能有這樣的認識,孩子在數學能力上有了質的飛躍,這就是化繁為簡。
小學階段數學學習是培養數學能力的基礎,雖然多數孩子考試分數差距不大,但由于學習方式的不同,造成思維水平差距很大,這就是初中以后數學成績兩極分化的根本原因。所以,家庭輔導作為對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家長可以針對自家孩子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
(作者系山東省沂源縣振興路小學教師)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