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麗
如何才能做到“家有兩寶幸福美好”,需要家長在實施家庭教育中用心、用情、用力地科學領航。
對每一位家長而言,孩子成長的過程既是養育陪伴的過程,也是探索實踐的過程。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孩子也是一樣,不同的孩子個性不同,興趣愛好迥異,尤其是在二孩家庭,家長更需用心“修煉”。那么,家長如何在養育陪伴中塑造孩子健全人格,讓兩個孩子相親相愛呢?
謹言慎行,建造“溫情港”
家有兩娃,特別是年齡差距小的二娃家庭,最少不了的就是孩子之間的打鬧爭奪了,一天要打八百回合,不分勝負絕不罷休,家里的任何東西都能成為他們爭奪的目標。有時一樣東西放在那十天半月都不會動,二寶拿起來要玩,大寶就會去搶。家長一定要讓他們明白一個道理,在家里不管什么東西,一定遵守一個原則,那就是誰先拿到誰先玩。家長可以嘗試從買玩具開始改變,每次都買一樣的玩具,很快他們就會明白,要想玩更多不同的玩具,只能交換著玩。等他們明白了,會主動要求父母買不一樣的玩具,他們會交換著玩,這種發自內心的感悟最深刻。
家是愛的港灣,溫馨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源泉。家長猶如一本沒有文字的教科書,其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諧的家庭氛圍能讓孩子心靈健康成長,所以父母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處理好自己和孩子的親子關系,在潛移默化中,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成為孩子的表率。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的表率作用是很重要的,孩子都善于通過自己的觀察,從家長那里感悟到是非善惡、喜怒哀傷,認識到什么事能夠做,什么事不能夠做,什么是和平相處,如何把事情做好才能實現個人的小目標,進而培育塑造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要求家長要時刻用心、關注細微,從自身做起,謹言慎行,不要為了避免麻煩抬高一方而貶低另一方。當大寶幫助家長照顧二寶時,家長要給大寶一句“你真是媽媽的好幫手”;當二寶聽大寶的話時,家長一定要跟上一句話“你真是哥哥(姐姐)的忠實粉絲,你們真是互幫互助的模范”。慢慢就能形成大寶帶二寶,二寶服大寶,大小寶相互照顧的親密關系。另外,家長還要看到每個孩子的特殊性,鼓勵每個孩子發展自己的長處,引領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用心陪伴,暢通“親情路”
要用正面的眼光去解讀孩子的行為,淡然面對爭吵。不要預設孩子是嫉妒的、報復的、不講理的,這樣的預設是不對的,這是成年人的心結,也是挑撥孩子關系的心理基礎,這種心結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對自己的評價。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很大,讓兩個孩子你追我趕地學習,這樣更利于為孩子營造好的學習氛圍。孩子們的相處難免打打鬧鬧,有時候這只是他們的一種相處方式,只要打鬧之中不存在安全隱患,家長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也許是更好的選擇。因為不管你信不信,孩子們吵架或打架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為了讓家長介入。面對孩子們的爭執,家長選擇淡然處之,也許你會發現,他們不一會兒就又和好如初了。
大手拉小手,用心陪伴和關愛孩子,讓孩子在呵護和關愛中感悟親情、體味幸福。每天下班回到家,一定不要對兩個孩子厚此薄彼,要盡最大可能平等地與兩個孩子多交流,聽聽孩子講講學校的故事,鼓勵他們相互交流自己的故事,在雙向溝通中,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思維邏輯、價值判斷能力;家長及時引導孩子學會與人交往,塑造孩子健康人格和優秀品格。運用合適方式鼓勵大寶給二寶講故事、二寶給大寶分享好吃好玩的,在漸進體驗中他們會更加相親相愛。
學會欣賞,傳遞“溫情力”
就事論事,協調平衡。兩個孩子之間很容易產生嫉妒,避免嫉妒的最好方法就是父母要公平對待,“避免袒護弱者”“秉承男女平等”“大小愛得一樣多”。過多的期待與要求往往催生更多的失望,這會給大寶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和責難。切記,年長的孩子也是孩子,不能讓他們去承擔本不屬于他們的、過多的責任。比如,兩個孩子搶東西,父母不要一味要求大寶謙讓二寶,也不要過多追求小寶必須聽大寶的,而是問明情況,就事論事,公平公正地判定是非,并及時關注兩個孩子的心理需求。
學會欣賞,轉借能量。多發現孩子們之間有愛的言行,多看看孩子行為背后的正向動機,在各種機會和場合中讓孩子知道他們和兄弟(姐妹)的關系很好。發自內心地去欣賞、信任孩子們。給孩子們創造合作的機會,并留給他們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去磨合、相處。比如,在成人眼中,抽象派的畫作、揉成各種球的彩泥,可能實在無法說是作品。在二寶每次畫畫、玩彩泥時,可以鼓勵大寶和二寶探討畫的是什么、捏的是什么,家長要做的就是給予兩個孩子真誠的贊美、及時的鼓勵、用心的欣賞。也可以鼓勵兩個孩子共同玩一個小游戲,比如,共同承擔一次家務活、適時引導他們說出鼓勵對方和感謝對方的話語,加深孩子們之間的感情。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會欣慰地發現,孩子的自信、團結、友愛、陽光的心態,會逐漸內化成為他們的品格特質。
創設環境,架設“成長梯”
正面引導,接受不同。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即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兩個孩子,他們也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容貌、不同的興趣愛好,接受不同就是尊重他們的不同,區別對待,因材施教。在一個孩子身上行得通的方法不一定適合另一個,即便他們是手足。父母要學會觀察孩子,尤其不要將在大寶身上成功的經驗盲目復制到小寶身上,也不要試圖把小寶的成功經驗盲目復制到大寶身上。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符合孩子特點,學會正面引導。
生活細節不要太寵。一起吃飯,一起玩耍,讓兩個孩子共同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鼓勵他們大膽嘗試,互幫互助,不但能讓孩子彼此加深了解,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還能助力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生活習慣。生活細節上管得太多,反而對孩子不好。
讓孩子學會表達。其實,孩子爭執的背后往往是在試探父母是否依然愛他,是否不偏不向。只有看清孩子的真實動機,家長才能更好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措辭,用心去管教。這樣,手足同心、兄友弟恭將不再是難事。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支撐元素和進步發展的美好見證,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個性,家長要尊重孩子特性,傾聽孩子的心聲,尊重孩子的行為,給孩子充足的時間、空間去成長。如何才能做到“家有兩寶幸福美好”,需要家長在實施家庭教育中用心、用情、用力地科學領航。如此,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作者系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天泰城學校教師)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