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金
高中化學知識涉及的范圍廣,涵蓋的內容多,且較為抽象,單純地進行文字講解,對學生而言學習難度較大,學生難以理解。如何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化學知識,是每個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為此,化學教師要根據高中生的特點,探究新的教學方式,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多樣化教學情境,使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情況,促進學生遷移能力的提升。 知識遷移是學生應該具備的認知能力之一,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任何知識的學習,都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經驗上,學生的認知結構、知識經驗、方法技能都能夠影響遷移能力。為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創設問題情境,深化學生理解
在以往的化學教學中,教師往往根據教材內容,按部就班對學生進行知識教學,對抽象的化學公式、定義等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強行將知識記下來,這種機械化的教學方式不但不利于學生的理解,還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學生對化學失去興趣。為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創設問題情境,利用問題引導學生,深化學生的理解,讓學生掌握化學知識,理清知識間的關聯,在學習中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例如,在“海水中的化學物質”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掌握如何從海水中獲得化學物質,教師可以設計階段性問題:海水中含有哪些物質?人們通常用貝殼從海水中提取鎂,其中的原理是什么?讓學生獨立思考,根據所學的知識探究問題。教師還可以設計具體的問題,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透過事物現象觀察本質。要想促進知識遷移,必須深入理解知識,在認知的基礎上進行知識遷移。因此,培養、鞏固學生的知識基礎,是提高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前提。教師要抓好知識教學,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原理、概念,通過想象和推理,實現知識遷移。化學是一門非常抽象的學科,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加深學生的理解,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使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化學知識,突破學習難點,以此提高學生思維的活躍性,為知識遷移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二、創設合作情境,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在課程教學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教師要明確師生地位,探究新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中占據著主體地位,單方面地向學生教授知識,師生之間缺乏互動,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對化學的學習積極性難以提高,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展。為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需求,創設合作情境,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學習,加強課堂互動,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通過合作學習,能夠讓學生集思廣益,對化學知識展開討論,理解抽象的化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理解和學習能力。
例如,在“潔凈安全的生存環境”的教學中,教師要從生存環境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圍繞污染物的來源、種類、對環境的影響以及治理措施幾個角度進行交流,在小組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通過思想碰撞交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問題,從而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整體、全面的認知,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同時,在小組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小組內相互分享討論結果,營造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協力互助,共同解決學習中的難題。良好的認知結構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是形成認知結構的關鍵,只有在頭腦中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才能夠將知識點相互聯系,對舊知識進行遷移,形成新的知識。為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主動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培養,根據學生的需要,整合教學內容,將所學的指揮室條理化、系統化,形成完整的結構體系,加強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性,促進知識同化。如在“有機物”的教學中,教師可將蛋白質、糖類等知識相互聯系,引導學生分組合作進行比較和歸納,探究各種物質的結構,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促進知識間的遷移,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三、創設生活情境,促進學生知識轉化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創設生活情境,將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互聯系,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促進知識轉化,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將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是學習的最終目標。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導致學生只會“紙上談兵”,缺乏應用意識,不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教學缺乏實際性效果,不利于學生化學素養的提升。為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要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元素,創設生動形象的生活情境,加強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例如,在“日用化學品的合理使用”的教學中,教師要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從學生的身邊、新聞中選擇合適的案例,讓學生觀察生活現象,探究生活中蘊涵化學知識,學會利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此外,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借助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培養學生知識的分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加強學科訓練,在實踐鍛煉中提升學生的能力。高中生學習內容多,學習任務繁重,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創設生活情境,整合生活案例和教學內容,以多樣化的方式呈現化學知識,并設計合理的教學任務,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探究知識。如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開展教學,讓學生將化學知識整合歸納,進行綜合性的分析,找出各知識點之間的異同,了解知識間的聯系性,深入掌握化學知識,高效完成學習任務。概括歸納是促進知識遷移的關鍵要素,通過思維導圖進行教學,指導學生歸納知識,繪制思維導圖,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讓學生將新舊知識相互聯系,總結出化學知識間的內在規律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質量守恒定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電荷守恒、吸放熱守恒、得失電子守恒等知識相互聯系,向學生播放相關的教學視頻,指導學生探究化學知識,了解物質守恒的規律,理解“物質的結構決定其性質、性質決定其用途、用途反應性質、結構”的規律,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
又如,化學實驗的“酒精燈火焰溫度的變化”教學中,傳統化教學法通常是教師反復強調在加熱過程中需運用外部的火焰,這通常只能是理論上,而缺乏相應的數據支持。而學生在課堂上,更多是死記硬背,對理論知識沒有真正地理解與消化。而化學生活情境教學的開展,則能有效解決相關問題,在實驗過程中獲取的數據也更有說服力。這不僅能深化學生對知識的印象,還能使學生充分掌握相關化學知識。在化學教學中應用生活情境,可有效幫助學生從熟悉的生活案例中理解化學知識,進而在掌握化學知識后將其應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的知識轉化將能得到有效提升。由此可知,生活情境可以有效解決傳統化實驗中不能解決的問題,以促使化學實驗的教學水平得到切實提高。
四、創設實驗情境,升華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
在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方面、化學實驗教學方面,探究能力有著較高的地位,為此,作為高中化學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利用探究能力優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對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積極創設實驗情境,在實驗教學中以對學生學科能力的培養為基礎,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以問題為依據,對與實驗相關的化學資料進行搜尋,并就實驗實際步驟進行假設,細致地觀察實驗過程,保證實驗的有效性。在具體實驗之前,需要指導學生自己根據化學知識對相應的實驗方案進行設計,在設計中要觀察實驗現象。實驗結束后要總結實驗結果,分析評價實驗結果。另外,由于在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中還包括創新能力的提升,所以高中實驗教師需要根據學科核心素養,對學生提出一系列的新要求,如打破現狀,對新知識、新方式進行探索等。學生要根據化學實驗教學目標,不斷創新研究,以此優化最終的實驗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在化學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都忽略了情境教學,但實際上這方面的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實驗情境教學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幫助學生掌握化學知識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化學課堂中教師應該將實驗情境教學作為化學教學的中心,根據化學的特點,實施精準化情境教學,構建對應的化學課堂,對學生展開深入訓練,達到克萊恩所期望的“高起點化學教學”,幫助學生在深度學習中發展思維。化學這門課程研究的是物質的類別、變化、組成、各類現象和相關原理,其屬于一門應用較為廣泛的基礎學科。實驗則是化學的基礎,許多化學知識都需要在實驗中產生和驗證。在實驗教學中,可以很好地體現出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幫助學生學習化學知識后合理應用知識。所以,在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思想,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此當中的思維能力還包括邏輯思維能力,對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非常重要,其能夠幫助學生準確分析問題。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要想提高最終的教學效果,需要學生了解化學概念,根據化學理論知識的學習理解物質性質,以多樣化的思維方式推理化學現象。在實際實驗中,教師還需要讓學生根據推理分析和總結眾多化學現象,通過實驗對更多知識的實踐性和具體應用進行了解。同時,還需要教師通過實驗器材設備的講解、實驗注意事項的介紹、化學實驗操作的指導等,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分析實驗教學過程,使其對實驗中所包含的各類藥品、器材的具體作用進行了解,掌握實驗的化學知識,提高判斷力和洞察力。在實驗情境教學效果的優化下,可促進學生化學水平和實踐能力的提升,能有效促進學生進行化學知識遷移,升華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是教學的重要目標。新課程改革明確指出,在課程教育中,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將教學重心放在學習意識、能力的培養上。為此,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深化學生理解;創設合作情境,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創設生活情境,促進學生知識轉化;創設實驗情境,升華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遷移能力的提升,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