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東
小學低年級學生好動、注意力難以在長時間內集中,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若不能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則會使學生對枯燥抽象的數學產生抵觸心理,對數學產生畏難心理。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等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創(chuàng)設與學生實際情況和日常生活相符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去學習知識點,理解和學會運用知識點,最終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一、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的意義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讓學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而小學低年級學生更多以具體和形象思維來思考問題,新穎、有趣的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不僅使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還能幫助學生感知生活、掌握知識,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又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所以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是很有必要的。
(一)激發(fā)學生數學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智力、思維能力等都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再加上數學學科較為抽象,所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感到吃力。這個時候,教師若能對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將抽象的知識點用與學生日常生活接近的例子結合在一起,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知識點,學會運用知識點,這樣不僅能提高使教學效果,還能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另外,情境教學并不是單一的創(chuàng)設情境,在情境的創(chuàng)設過程中還會設計學生的生長環(huán)境、情感環(huán)境以及認知環(huán)境等,而這些內容的融入會讓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趣味十足,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不僅個性得到了發(fā)展,還有利于學生個性思維的培養(yǎng)。
(二)提高學生數學素養(yǎng)
教學的目的并不是單純地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點,而是要讓學生在學會和理解知識點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運用知識點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其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在教學中,適宜的教學情境設計并不拘泥于教材內容,而是充分挖掘生活中豐富的材料,并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具體的生活實際中,促進知識與能力的鏈接。此外,實現情境教學法還能幫助學生將相關的理論知識充分融入生活和學習中,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點。這樣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意識,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加深學生對抽象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二、小學低年段數學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中存在的問題
受學生個體差異性以及課堂教學動態(tài)性和不穩(wěn)定性等因素的影響,在小學低年段數學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中還存在較多問題。
(一)教師對情境創(chuàng)設缺乏認知
第一,情景教學本身難度較大。在具體的數學教學中,教學情境是由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前創(chuàng)設出來的,但許多教師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受學生層次不一的影響,很難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過程中兼顧到每一個學生,這就導致教師不能準確全面預設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所有情況,學生也很難把握教師設計的問題導向。此外,許多教師雖然意識到了情境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的重要性,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由于教師缺乏情境教學法的系統學習和具體課例的觀摩,導致其缺乏先進、新穎教學方法的引領,許多教師對情境教學法的認識只停留在簡單的讓學生演一演和說一說上,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第二,教師對情境教學目的理解上有偏差。絕大部分教師在實施情境教學的過程中認為只要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就是實現情境教學的目的,在課堂上雖然創(chuàng)設了情境,卻沒有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學生在課堂上熱鬧的場景僅僅是表面上的,并沒有涉及學習目標以及重難點。這樣不僅會耽誤教學任務的完成,還會使教學目標無法達成。
(二)教師對教材研讀不夠深入
在情境的創(chuàng)設中,仍有部分教師不能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只是簡單選擇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故事、游戲等,沒有對教材內容進行認真研讀,導致許多教學情境與教材內容不符,影響教學效果。此外,許多教師在情境創(chuàng)設的過程過度依賴教材,沒有認識到小學低年級學生所學數學知識比較抽象且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緊密的特點,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沒有緊扣教材例題,沒有深入學生生活和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實際等進行多方位的思考,忽視多方評估教材中的情境是否適合本班學生,從而導致情境創(chuàng)設形同虛設,課堂教學也不能有效開展。
(三)教師受傳統教育觀影響大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的灌輸者,而要將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即便如此,受傳統教學觀念和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一味地向學生輸出知識,在課堂上將所有知識點教給學生,忽視了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甚至有一些教師認為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境就是浪費時間,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枯燥的數學課堂上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四)教學內容單一,流于形式
部分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過程中認為只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愛好、年齡特點等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就一定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這樣的教學模式較為單一,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出現審美疲勞,同時也不能真正凸顯出情境教學的效果。此外,部分教師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注重過程的趣味性,缺乏理論知識的引導,情境的創(chuàng)設中很少涉及教學知識的實質,重難點不突出,流于形式等,最終導致課堂效率的低下。
三、情景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學生在課堂上缺少時間思考和練習鞏固,從而會導致其邏輯思維不能得到較好的提升,并對數學失去了興趣,既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也不利于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優(yōu)化教學模式,根據數學學科特點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創(chuàng)設豐富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感知數學。具體來說,情境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從以下幾點入手進行優(yōu)化。
(一)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情境教學要想在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取得實效,首先要從提高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方面下功夫。對此,作為學校層面,要加強對數學教師情境教學方面的培訓,為教師創(chuàng)造培訓機會和觀摩名師課堂的機會,引導教師邊學習邊提高,將情境教學中先進的教學理念、優(yōu)秀的教學模式引入自己的課堂教學,并對成熟的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形成一套適合自己和本班學生的教學模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此外,為了調動教師教研教改的積極性,學校除了組織教師進行教學研討以外,還要鼓勵教師進行示范課展示,教師根據培訓和學習內容設計教學進行展示,在評課說課的過程中對現有教學模式進行反思創(chuàng)新,從而逐漸形成一套自己獨有的情境教學模式。這樣不僅實現了教師個人的成長,還使教師在相互交流、相互觀摩學習的過程中,實現教師隊伍素質的整體提升。
其次,作為教師必須要通過不斷學習深入了解情境教學模式,提高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并將其運用在具體的數學課堂教學。而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融入情境教學模式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精準的分析,在把握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基礎上,立足教材,制定切合學生實際的學習目標,使其通過所創(chuàng)設的情景凸顯出來。最后,為了確保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使情景教學不流于形式,教師還應該加強課堂管理,機智應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如教師可以提前考慮多種情況的應對措施,也可以和學生制定課堂規(guī)則,約束課堂上的一些不和諧行為。只有通過充實的課前準備,整個課堂才能更高效,教學效果也會得到大大提升。
(二)根據學科特點創(chuàng)設情境
數學知識點較為抽象,而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將枯燥、無生命力的知識點擱置于現實情境中,讓學生在具體可感的情境中凸顯出其趣味性和實用性。對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操作和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的快樂,觸發(fā)學生的學習內驅動力,發(fā)揮學習“主人翁”的主體地位,將“我要學”變?yōu)椤拔蚁雽W”的主動學習模式。
基于數學學科特點以及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數學教學中,可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問題情境、實體情境、模擬情景、操作情境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認識平面圖形”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繪本故事《吃了魔法藥的哈哈阿姨》加入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引導學生同故事主人公一起施展魔法,排除萬難辨別圖形,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覺得自己擁有了神奇的魔法,不知不覺中學生認識了圓、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并能從多維度對圖形進行準確判斷。這種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的方式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讓學生在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中思考和想象,主動探究,從而掌握和理解知識點。再如,教師還可以創(chuàng)設“實體”情境,將數學內容具體化,讓學生在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親身感知,通過看、聽等理解數學知識,做到學以致用。在體積和體積單位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實體”情境來讓學生區(qū)分體積和面積的區(qū)別,為后續(xù)立體圖形體積的計算公式學習打好基礎。在這一教學內容中,教師可以將學生語文課本中《烏鴉喝水》這一課的內容作為情境創(chuàng)設的內容,讓學生化身“小烏鴉”往裝有水的瓶子里放石頭,并觀察當石頭放進水瓶后,水瓶中的水有什么變化,從而引導學生感知因為石子占據了水的空間,所以瓶內水位上升了,從而引出體積的概念。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感知體積的概念,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教室內尋找對應體積單位的物體,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讓學生了解體積的概念。
(三)創(chuàng)設針對性較強的情境
課堂情境的創(chuàng)設大多數是根據學習者的特征進行的,情境中的刺激物對不同學生產生的作用大相徑庭,在具體的情境創(chuàng)設中,教師會創(chuàng)設實體情境、模擬情境、語言情境、推理情境等多種類型的教學情境,學生則會根據自己已有生活經驗參與到具體的情境中,與知識建立聯系的同時,產生共鳴。對此,在創(chuàng)設具體的情境中,教師要圍繞現實性、趣味性、數學一致性、有針對性的原則進行。第一,在情境的創(chuàng)設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教材內容等有針對性的創(chuàng)設情境,所選擇的素材不僅要貼合教學實際,還要能凸顯出主題和教學重點。第二,在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中,教師要制定針對性較強的教學方案,在教學方案中確定教學情境的導入位置以及盡可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積極地參與到情境演練中,從而將情境教學發(fā)揮到最大的作用。此外,教師還應該具備靈活運用教學情境的能力,在具體的教學中,若發(fā)現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不是理想,那么教師就要思考是否在教學情境素材的選擇以及內容的設計上出了問題,并能在第一時間找出問題所在,及時調整。
例如,在應用題的講解中,一些學生不明白“小明有一些蘋果,吃了四個,還剩十個,小明原來有多少個蘋果?”這樣的應用題,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讓一名同學扮演小明,叫十四名同學扮演蘋果,小明吃了四個后,還剩下十個,那么原來有多少個蘋果就是已經吃了的蘋果個數加上剩下的蘋果個數了。通過創(chuàng)設具體的情境,學生更容易理解題意,掌握解題的方法。
(四)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以學生為主,利用學生活潑好動、對事物充滿好奇的特點,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相接近的情境,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天性對數學知識進行探究和學習。這樣激發(fā)了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還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發(fā)揮了自身價值,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知識點。例如,小學一年級“元、角、分”這一章節(jié)的學習中,由于學生年齡較小,大多數學生不能準確掌握紙幣單位間的換算,在這一情況下,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購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購物的過程中體驗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在實踐中理解紙幣間單位換算。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以下幾種教學情境:情境一,小明帶了10塊錢去文具店買文具(一塊橡皮5角錢,一支鉛筆5角錢,一個鉛筆盒4塊錢,一把尺子1塊錢),問小明帶的錢能不能買下上述文具?這一情境的創(chuàng)設就是為了讓學生學會計劃花錢。情境二,小強拿著20元到超市去買零食,零食總共花了15元5角,請問超市應該找給小強多少錢?這樣經過反復創(chuàng)設情境和反復練習的方式,讓學生理解“分錢”的含義,讓學生更好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具體的生活中。
(五)豐富情境創(chuàng)設的內容
在情境的創(chuàng)設中,不能只為學生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而應該豐富情境創(chuàng)設的內容,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情境中掌握知識,鍛煉能力。第一,可創(chuàng)設學生喜歡且簡單易懂的兒歌情境,與枯燥的數學課堂有趣起來。例如,在“認識鐘表”這一知識點的講解中,若教師一直講鐘表中有六十小格,十二大格,每一小格代表一分鐘……這樣學生很容易混淆,為了加深學生的記憶,教師可以將其編成兒歌:“鐘面數有12個,平均分成12格,兩數中間5小格,一圈總共60格。”在時針、分針、秒針的學習中,還可以編寫兒歌:“鐘面上有三根針,長的秒針,短的時針,不長不短是分針。”在時針、分針、秒針走動格數代表什么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編成兒歌:“時針走大格,一格是一時;分鐘走小格,一格是一分。時針剛過數幾,就是表示幾時多,要問多了多少分,請你仔細看分針”這樣的兒歌不僅朗朗上口,還易于記背,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第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圖片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讓學生在觀察圖片的過程中理解知識點,對此,在情境的創(chuàng)設中教師還可創(chuàng)設直觀的圖片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聯系,進而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在圖形的認識中,教師可以為通過多媒體演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等,讓學生先對幾何圖形有一個簡單的認識,然后再聯系到生活中遇到的圖形,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此外,在立體圖形的認識中,教師可以多媒體展示立體圖片,讓學生觀察三維圖形,掌握從正面看、從側面看、從上面看立體圖形的平面圖。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習質量,還讓學生在觀察圖片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也為數學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
(六)在實踐中中掌握知識點
數學除了知識點的學習以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識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對此,在具體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創(chuàng)設有趣和有效的操作情境,鼓勵學生通過摸一摸、剪一剪、擺一擺、畫一畫等操作,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知事物,挖掘數學知識,引導學生多維度、多方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具體的操作中體驗探究知識的過程,既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例如,在“圖形的運動”這一內容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剪一剪”“折一折”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認識軸對稱圖形、對稱圖形,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再如,在“長方形體積”的計算教學中,教師可在學生已經掌握體積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動手做體積為1cm的小正方體若干個,然后讓學生將做好的小正方體隨意擺一擺,擺成自己喜歡的長方體,并說一說怎樣才能求出長方體的體積。學生在擺放的過程中發(fā)現了長方體長、寬、高相乘的積就是長方體的體積,從而推導出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對長方體的體積有了一個清晰的表象認識,同時也在擺放組合的過程中形成了空間意識,掌握了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原理,消除學生對數學的畏難心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
四、結語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教師設計好的教學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還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奇妙。對此,在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模式中,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并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愛好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此外,教師還應該在具體的教學中改進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更加有效的教學情境,最終讓學生在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課堂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