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娜 宋寧 黃康婷 謝章南




【摘 要】 目的: 觀察壯西醫結合治療陽虛體質胃脘痛的陽虛體質改善情況、復發率及臨床療效。方法:用DSA-01中醫四診儀篩選60例陽虛體質胃脘痛患者,隨機分兩組,西藥組(對照組)30例,西藥聯合針刺壯醫臍環穴及龍脊灸組(觀察組)30例,觀察其陽虛體質改善情況、復發率及臨床療效。結果:經治療,觀察組陽虛型體質積分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復發率為26.7%低于對照組的53.3%(P<0.05)。對照組的臨床療效及中醫證候療效有效率分別分別56.7%和56.7%,觀察組臨床療效及中醫證候療效有效率分別為86.7%和93.3%,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刺壯醫臍環穴聯合龍脊灸治療陽虛體質胃脘痛療效較好。
【關鍵詞】 胃脘痛;體質辨識; 臍環穴;龍脊灸
【中圖分類號】R256.3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2)03-0110-04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y gastritis,CNAG)屬于中醫學“胃痛”范疇[1]。據統計近年該病的發病率居各種胃病之首,占到33%以上[2]。目前西醫多以抑酸劑為主要治療,但長期用藥副作用大,且患者依從性較差[3]。2019~2020年間,筆者采用針刺壯醫臍環穴聯合龍脊灸治療陽虛體質胃脘痛患者,獲得較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60例患者均為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右江民族醫學院門診及西林縣中醫院中醫科門診病人。隨機分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齡 20~58歲,平均年齡(31.23±12.94 )歲;病程1~15年,平均病程(7.08±5.36)。觀察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21~63歲,平均年齡(32.43±14.71)歲; 病程0.6~11年,平均病程(6.88±5.9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參照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4]癥見腹痛、飽脹、噯氣等。內鏡下見黏膜出血點或水腫。B超排除其他嚴重疾病。②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4]癥見胃痛隱隱得食可緩、或泛吐清水,舌胖大有齒痕苔白膩;脈沉遲無力。③體質分類方法:應用道生牌DSA-01中醫四診儀篩出陽虛體質患者,以《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5]為準則。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確診為慢性淺表性胃炎;②符合陽虛體質胃脘痛的患者;③年齡20~60歲; ④無其他系統嚴重疾病。排除標準:①不符合納入標準者;②年齡在20歲以下或60歲以上;③伴有嚴重并發癥患者。
1.4 方法 對照組:口服蘭索拉唑腸溶片(山東羅欣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批號619015054, 15 mg/片)30 mg ,每日1次,4周為1療程,共治療4周。觀察組: 在對照組口服西藥的基礎上予針刺壯醫臍環穴聯合龍脊灸進行干預治療。①取穴: 以臍窩外側緣0.5寸作一圓環,分別在12時、1.5時、3時、4.5時、6時、7.5時、9時、10.5時八個點上取穴,稱臍內環八穴;②器具:針灸針[北京研太和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產品批號:212101222,規格:1.5寸(0.25 mm×40 mm)]③操作方法:取仰臥位消毒后,用針灸針向外呈10度角放射狀平刺, 進針約0.8寸留針30 min,無須提插捻轉。隔天治療1次,1周為1療程,共治療4周。④壯醫龍脊灸:施灸部位:大椎穴至腰俞穴的脊柱部位。操作方法:將桑皮紙平貼于患者背部,將4斤生姜泥平鋪于紙上,姜泥上從大椎穴至腰俞穴平置艾絨,噴灑酒精后點燃艾絨,待艾絨燃盡后,移去艾絨和姜泥,用毛巾擦凈脊背,每周1次,1周為1療程,共治療4周。
1.5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治療前、后中醫體質積分分數變化、經治療結束后4周隨訪復發率及臨床療效、中醫證候療效。
1.6 療效判定
1.6.1 體質判定標準 依據《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5]見表1。計算方法:原始分=各個條目數分值相加;轉化分數:[(原始分-條目數)/ (條目數×4)]×100。
陽虛體質判定標準:陽虛體質轉化分≥40分,判定為“是”;30~39分判定為“傾向是”;<30分,判定為“否”。
1.6.2 中醫證候療效評定:參照《慢性胃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用尼莫地平法進行療效評估[6]。見表2,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1.6.3 CNAG主要臨床癥狀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4],見表3:癥狀改善百分率=(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正態性計量資料用(x±s)進行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及百分比進行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及非正態分布數據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兩組陽虛體質積分比較 治療后,對照組的體質積分前后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照組并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陽虛體質。觀察組的體質積分前后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經治療后患者陽虛體質得到明顯改善。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更能改善患者的陽虛體質(P<0.05)。見表4。
2.2 兩組復發率比較 對照組復發率為53.3%,治療組為26.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2.3 治療后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8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6.7%(P<0.05),見表6。
2.4 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9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6.7%(P<0.05),見表7。
3 討論
“胃脘痛”西醫主要以抑酸、護胃為主,但長期服用副作用較大且易復發[7]。是一種遷延難愈反復發作性疾病。壯醫認為,胴尹(胃脘痛)乃外感邪氣、內傷飲食等因素導致谷道阻滯運化失常,最終導致三氣不能同步,氣血失衡發為本病[8]。壯醫還認為,陽虛是指人體的運化和防御能力減弱所致。陽虛體質胃脘痛究其原因與壯醫的虛毒理論息息相關。虛主要指,先天稟賦不足,后天久病失養,胃(咪胴)失于濡養,不榮則痛。毒主要指,食用過度寒涼的食物,三道兩路阻滯不通,胃(咪胴)不通則痛。故陽虛體質的胃脘痛患者主要表現出胃痛隱隱,喜溫喜按,喜熱飲,畏寒肢冷,大便溏等癥狀。如經久不愈,則影響人體與大自然“三氣”的運行同步,使氣血化生失衡,故應治則上應予調氣補虛、溫陽散寒,同時還應注意與飲食及生活習慣相結合。
本研究中觀察組在口服西藥的基礎上予針刺壯醫臍環穴。西藥蘭索拉唑腸溶片其藥理機制為抗炎抑酸、保護胃黏膜,抑制幽門螺桿菌等。因其抑酸作用強而持久,能使不適癥狀迅速緩解,且不良反應少[9],故本研究使用之。壯醫臍環穴,該腧穴位于人體中央,是壯醫龍路火路的一個特殊節點,與全身各臟腑組織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全身血脈的匯集點,是天、地、人三部之氣的樞紐[10]。《壯醫針灸學》一書中就有明確指出針刺臍環穴后須“留針30分鐘,以臍部出現溫暖感、并有冷氣從手或腳排出為佳。從書中記載針刺臍環穴的過程說明,在針刺過程中人體氣機處于一個調整過程,針刺該穴具有調氣作用。壯醫認為天氣主升,地氣主降,人氣主和,壯醫針刺臍環穴通過調氣作用,使天、地、人三氣相通,氣暢則三氣同步身體自安病自愈[11]。亦有研究[12]發現針刺壯醫臍環穴不僅能調氣同時還能很好的調理患者的陽虛體質。壯醫的龍脊灸與督脈灸相似,龍脊灸以生姜泥及艾絨為選材,在督脈及膀胱經上施灸,于外固表扶陽,于內溫補臟腑氣血,促進“三道兩路”之氣機運行,從而解除陽虛體質胃脘痛所致的胃寒隱痛、疲倦乏力、肢冷納差等不適。
綜上所述,針刺臍環穴聯合龍脊灸本療法特色明顯,既解決了西醫的副作用,又豐富了壯醫的內涵,也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案,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周仲英.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87.
[2]韋書勤.成都地區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與中醫體質類型的相關性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6:1.
[3]黃偉英,藍桂法.自擬中藥疏肝健脾養胃湯合西醫常規治療慢性胃炎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7,24(6):813.
[4]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8,26(1):1-5.
[5]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
[6]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慢性胃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32(7):3063.
[7]陶平靜.夏連養胃湯治療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寒熱錯雜證的臨床觀[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17:5.
[8]黃瑾明,宋寧,黃凱,等,壯醫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151.
[9]馮群,趙慶華,李明杰,等.蘭索拉唑藥理與毒理研究進展[J].中國藥物評價,2014,31(6):380.
[10]黃瑾明,秦祖杰,宋寧,等.壯醫臍環穴的歷史淵源、理論基礎與臨床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9,15(10):44.
[11]李美康,宋寧,莫清蓮.壯醫針灸“治未病”思想及其對陽虛質的調整作用[J].湖北中醫雜志,2013,35(10):28.
[12]李美康,李婕,曾家耀,等.針刺壯醫臍環穴調理陽虛體質的效果分析[J].廣西醫學,2013,35(10):1345.
(收稿日期:2021-06-25 編輯:徐 雯)
基金項目:2019右江民族醫學院校級課題 (編號: yy2019ky005);2020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課題 (編號: 2020KY13031)
作者簡介:馬惠娜(1982-),女,壯族,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為壯醫針灸臨床研究。E-mail:231512060@qq.com
通信作者:宋寧(1978-),男,漢族,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壯醫特色診療技術研究。E-mail:35085185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