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依汗古麗·肉蘇力
摘要:目的:分析針對胃腸道手術患者應用護理干預的對于術后粘連性腸梗阻預防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胃腸道手術患者150例,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對照組75例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及干預組75例患者采取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不同護理方式下臨床指標、并發癥發生率。結果:在進行不同的方法護理后,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胃腸道手術患者采用護理干預后能夠有效提高臨床護理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并發癥發生率,值得在臨床護理中進行廣泛的推廣。
關鍵詞:護理干預;常規護理;胃腸道手術;生活質量
粘連性腸梗阻。是某些因素引起的腸道粘連或腹腔內粘連,所導致的腸內容物不能在腸道內通過而發生的腸梗阻。粘連性腸梗阻可表現為腹痛,腹脹等癥狀。粘連性腸梗阻可能是由剖腹手術,細菌污染,化療藥物等所引起的。對于進行胃腸道手術的患者來說,粘連性腸梗阻是其常見的并發癥,對于患者的身體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次研究對象為我院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間接收的胃腸道手術患者150例作為實驗對象,主要目的就是探究護理干預對于胃腸道手術患者預防粘連性腸梗阻的作用,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礎資料
選擇我院從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間收治的150例接受護理的胃腸道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75例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及干預組75例患者采取護理干預,對照組年齡18-78歲,平均48±1.84歲,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29例。干預組年齡18-76歲,平47±1.93歲,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2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項研究已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1.2.2干預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方式:①在手術結束后應該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的監測,并且注意其引流管的情況,在患者麻醉清醒后,指導患者采取科學的臥位,并且教其正確的呼吸方法,并且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適量的床上運動。②護理人員可以定期的幫助患者翻身并進行腹部按摩,促進其腸道蠕動,并且進行胃腸道減壓工作。
1.3觀察指標
1.3.1對比兩組患者的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
1.3.2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1.4統計學方式
使用SPSS20.0系統處理各方面獲取的數據,所得到的數據行t檢驗,以表示,計數資料行X檢驗,以%表示。P<0.05時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指標對比
干預組患者的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并發癥對比
干預組患者有1例發生粘連性腸梗阻,并發癥發生率為1.33%(1/75);對照組患者有7例發生粘連性腸梗阻,并發癥發生率為9.33%(7/75),兩組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292,P<0.05)。
3.討論
粘連性腸梗阻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腸管之間由于腸系膜之間的炎癥刺激,而導致系膜之間充血、水腫、滲出等病理改變。然后這些滲出液再逐漸干燥之后就可以相互粘連在一起,最終導致腸管出現堵塞。這就是粘連性腸梗阻的發病過程。粘連性腸梗阻多見于手術或者是腹腔內感染之后。胃腸道的手術由于麻醉時間較長,并且有手術創傷,在手術過程中對于患者的腸壁功能均有影響,所以非常容易發生并發癥。對于粘連性腸梗阻的預防十分重要,科學的護理方法能夠以患者為中心,突破了傳統護理手段的弊端,從而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臨床指標,降低粘連性腸梗阻的發病率。本次研究中, 干預組患者的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患者的粘連性腸梗阻發生率明顯高于干預組(P<0.05)。
綜上所述,通過給予胃腸道手術患者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護理效果,改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護理中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郭春虹,袁婭葒,顧榮.護理干預在預防胃腸道術后粘連性腸梗阻中的療效評價[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17):74.
[2]聞美茹.針對性護理干預在預防胃腸道術后粘連性腸梗阻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9,26(30):231-233.
[3]張瓊,胥麗利,武曼曼.綜合護理干預應用于預防胃腸道術后粘連性腸梗阻中的效果觀察[J].心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8,7(04):820-821.
[4]黃榮菊.綜合護理干預在預防胃腸道術后粘連性腸梗阻中的應用效果[J].健康之路,2017,16(08):201-202.
[5]禹璐.護理干預在預防胃腸道術后粘連性腸梗阻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08):175-176.DOI:10.19347/j.cnki.2096-1413.201708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