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曉攀



標志設計少不了圖形,一座城市的標志設計更是民俗民情的體現。民俗圖形的形成和當地的生活習俗、民間傳說、地域特色息息相關,從民俗圖形的表達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特征,而城市標志的設計要突出此特點,要反映出當地的民俗文化、風情風貌,才具有代表性、領導性和識別性。在城市標志設計中,當地的民俗圖形是設計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民俗圖形與當地城市形象
民俗圖形的形成離不開當地地域特色和生活習俗。魯迅先生曾這樣說:“河南朱仙鎮年畫……刻線粗健有力……不染脂粉,人物無媚態,很有鄉土味,具有北方年畫的獨有特色。”從魯迅先生對河南民俗代表文化朱仙鎮年畫的評價中,對民俗藝術創作的線條、色彩做出歸納性總結,也反映出民俗藝術創作離不開當地風俗習慣的客觀現實,是對社會生活的再現和反映。
民俗生活是民間藝術創作的根源,是對現實生活的再現和反映。河南有悠久歷史,三皇五帝曾在此留下諸多圣跡,民間文化蘊藏豐富,這就造就了朱仙鎮年畫對于“神”創造的素材。河南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從“姜子牙”“陳勝吳廣”到“戚繼光”“楊家將”,是歷史名人也好,歷史傳說也罷,從來不缺王侯將相的創作題材。正因古時中原是兵家必爭之地,有了用泥塑對人物、戰馬的紀念,形成了現在的民間藝術“泥咕咕”。“幾”字形的黃河流域貫穿了河南各地,河南又地處平原,溫度適宜,這些自然條件為河南成為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奠定了基礎,祈求降雨豐收、風調雨順的愿望成為河南文化的一大脈絡,為麥稈畫材料的來源奠定了基礎。
可見,河南民俗圖形的創作來源與河南普羅大眾的生活環境、習俗息息相關,創造題材、創造素材、材料都來源于現實生活,脫胎于現實生活。每一個都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形成了獨特的造型和藝術體系,而其表現形式往往離不開繪有表達幸福生活、美好祝愿的民俗紋樣,以此表達廣大人民群眾對現實美好生活的向往。
基于現實生活的素材來源,河南民俗圖形融入了更多的地域文化屬性。例如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來自民間,流傳于民間,區別于歷代宮廷文人畫溫文爾雅的風格。創作主體大多為民間手工藝人,取材融入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審美觀念和崇神意識,反映了農民希冀五谷豐登、富裕興旺的美好生活愿望。在表現手法上,朱仙鎮年畫線條粗獷奔放,汲取了傳統繪畫技法及豐富多彩的裝飾手法,又結合了自己簡潔、夸張的藝術處理手法。例如對神祇的形象塑造,特別突出頭部形象,身體比例夸張,在畫面布局上飽滿、緊湊、嚴密,不留空白,平鋪直敘的表現手法成為其獨特的藝術特點。浚縣“泥咕咕”對于造型的表現是用泥捏出外形,不拘于細節,例如典型的“斑鳩”形象,用泥捏出外形,以黑色為底色,然后在底色上用自制的毛筆點畫出斑鳩的羽毛、眼睛部分,在身體部位繪制各種花樣。通常為白土粉、大紅、大綠、大藍、大黃等牡丹花卉或者點狀條紋,在色彩上大都用原彩色,很少用調和過的中間色。顏色以蛋黃調制而成,能使色彩起明發亮,對比強烈。浚縣“泥咕咕”造型古樸拙雅,加之民間大紅大綠的著色,使作品獨具風格。又如河南的麥稈畫直接取材麥子的支稈,用剪、貼、編等方式進行創造,保留麥稈原有的光澤,在創作題材上大多也選用代表美好祝愿的花卉、歷史人物、當地的民間傳說。
民俗圖形在創作的過程中,從表現手法上大多不拘于細節,以樸素簡單的創作手法表現,注重對實物外形的還原,通常表現為說明性的圖畫形象。在民間圖形的選取上,大多以祈福、保平安、表意愿的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祝愿為題材,因此民間圖形也大多成為寓意吉祥的化身。這反映了中華民族對于幸福生活的熱切追求和美好希望,展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觀念。
城市標志設計要具有識別性和獨特性,離不開特有的地域文化,當然這里的地域文化包含特殊的地理氣候。河南三門峽市的城市形象標志是一只優美的天鵝,完美展現了三門峽這個天鵝之城。也正是三門峽宜人的氣候造就了其天鵝之城的美稱。又如河南平頂山市整體設計融合了平頂山最具有代表性和識別性的景觀——中原大佛、山峰、鷹,展現出平頂山浩氣磅礴的大好河山。當然地域文化并不是單指地理氣候,三門峽的地坑院文化,被稱之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據說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研究中國歷代居民居住方式、生活方式最好的佐證。新建成的“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的現代建筑采用此“地坑”的建筑特點,自然與建筑的融合,歷史與現代的結合訴說著地域文化獨特的魅力。
事物是變化的,歷史的長河永未停息,這些依托落地在城市的發展,代表其城市形象的標志就不得不考慮城市的未來走向。如河南許昌——漢魏古都,北臨鄭州,西依伏牛山脈、中岳嵩山,東、南接黃淮海大平原,氣候宜人,自然資源豐富,許昌市的城市標志設計中,以關羽“夜讀春秋”的春秋樓剪影和蓮花、水波組成。以關羽“夜讀春秋”象征許昌自古就是誠信之地;荷花寓意許昌的別稱“蓮城”和“半城荷花半城柳”美景,藍色的水波展現城市景觀水系,表明許昌著力打造首善宜居之地的追求。
城市形象標志設計的視覺符號是對一座城市的資源進行規范化、系統化、形象化、符號化的視覺歸納,不僅具有傳遞信息的基礎功能,又是城市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組成部分,夠引導和幫助市民更加深刻地感知城市、認同城市。它是城市文化與精神的載體,是人類社會歷史文明與思維溝通碰撞的傳播媒介。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水土養育一方文化”是對城市生態符號和人文屬性最準確的表達和傳遞。城市處于整個大自然的生態體系之中,是眾多符號的載體。在城市形象標志設計中,運用好生態符號是對城市發展最基本的尊重和敬意。在變遷發展的過程中,留下的遺址古跡和名俗風貌,形成了每個城市獨特的人文符號,生態和人文的交織交匯給城市帶來了生機和生命,因此在城市形象標志設計中,只有兩者的統一,才能展示一座城市獨特的魅力。比如河南焦作的標志整體是以打太極的人的形象設計,太極造型代表了太極拳發源地,中間“人”的外形也是“焦作”首字母“J”與“Z”的結合,同時用藍綠色代表了云臺山的自然生態風貌,彰顯了焦作的人文氣息和自然風貌。1DD00931-FF1F-4701-A1DD-783DF9A7B2B3
每個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特征、政治背景和情感積淀,這些經過數千年積累下來的傳統文化是城市體系中必不可少的構成部分。在設計中運用傳統文化與現代符號相結合的手法,不僅是對傳統藝術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是對城市未來發展的殷切期盼。例如河南南陽的城市標志設計,以南陽的簡稱“宛”字和諸葛廬為設計元素,將二者巧妙結合在一起,凸顯出南陽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識別性,突出體現了南陽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標志下面波浪起伏的水紋曲線用現代藝術的設計手法表現,代表著古老的南陽城在歷史的長河中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亦代表南陽城市奔向未來,同時也象征著南陽的母親河——白河。
民俗圖形在城市形象標志設計中的表達
在城市形象標志設計中,需要體現出地域特色,在設計理念上,要選取具有地域代表的視覺符號,在選取的過程中可以從當地的地理屬性、氣候風貌、人情風土等多方面考慮。比如,在河南洛陽的城市標志設計中,可以從歷史文化古都入手,也可以從牡丹元素入手,洛陽是十三朝古都,牡丹的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時甲于天下。牡丹花型較大,顏色艷麗,唐、宋又是中國歷朝歷代中最強盛的代表。在唐朝美學中崇尚“繁”“華”“精”,這和牡丹的秉性相應,這也不難看出為什么牡丹是“富貴”“吉祥”的代表。劉禹錫的《賞牡丹》“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的描寫增加了牡丹的奇、美、多的神秘色彩,這些文學作品和歷史屬性讓洛陽有了“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譽。在對外宣傳上,洛陽也打出了“洛陽牡丹甲天下”的宣傳語,強化了洛陽牡丹在國人心中的形象。統一的認知和強有力的符號特征讓“牡丹”不止是一種花卉植被,而更多的是文化屬性。這也是民俗圖形的魅力所在。也不難解釋洛陽的紅綠燈變為牡丹圖案能上熱搜的原因。但在其城市形象標志設計中,并不是說直接拿“牡丹”這個民俗圖形作為其城市標志就萬事大吉,一座城市的形象設計需要從歷史性、未來發展,多維度、多角度綜合考慮,“牡丹”作為洛陽城市的符號代表,只能代表其歷史屬性和文化屬性,洛陽除了牡丹還有龍門石窟、白馬寺等旅游景區,豐富的礦藏資源,工業和農業發展在河南乃至全國都屬于佼佼者。一些與軍工相關的重工業全國領先,擁有各類科技機構600多家……這些在城市形象標志設計中都需綜合考慮。
在設計手法上,傳統民俗圖形的設計手法偏重具象的形象設計,還拿牡丹舉例,在民俗圖形中,要明顯地區別花卉之間的特色,牡丹花瓣多重,顏色鮮艷,因此在民俗圖形中會著重表現花瓣的層數,在色彩搭配上,也多選用大紅大紫的配色。但在標志設計中,設計手法靈活,可以多種元素組合設計,比如字母、漢字、圖形之間的變形,多以并置、連接、正負形的設計手法表現,甚至可以結合現代科技做出動態的標志設計。在色彩搭配上以所表達的屬性相關,并不局限與單個或者某個元素。
民俗圖形的文化屬性和歷史屬性以及較高的識別度是城市形象標志設計不可或缺的元素,但這不等同說在城市標志設計中民俗圖形可以直接拿來運用到標志設計中,在這里就需要注意圖形和標志設計的本質區別。城市形象標志設計中要考慮城市的地域屬性、文化屬性以及城市的發展定位,切勿全盤吸收民俗圖形的設計。
“未來城市”“元宇宙”“智能智慧城市”這些熱門話題一直在引領著城市的發展,高科技也在主導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賽博朋克風”“二次元”“虛擬體驗”也是視覺表現常用的設計手法,一座城市的發展是多維度的,綜合人口綜合產業的綜合發展,在設計中切勿追求“短、平、快”的“網紅”傳播,拋棄文化屬性和地域屬性,一座城市的發展是深厚的、有沉淀的,一個城市形象的標志設計是代表城市的過去、現在、未來,是廣大群眾的,是滿足大多數人的審美需求和精神需求的。
民俗圖形的繼承可以從民俗圖形的文化性和歷史性入手,符號的寓意特征需要繼承,在當地受眾中形成群體傳播更好地走出去。這就需要繼承民俗圖形的設計元素和設計手法。比如民俗圖形“喜相逢”式的圖形設計,“喜相逢”是采用對稱的設計手法,其取于道教“太極”思想,在河南焦作城市形象設計中,整體采用了此設計手法。又如民俗圖形的“萬字紋”首尾變化相接,寓意綿延不斷,萬福萬壽的祝福之意。在河南南陽標志設計中,其中“宛”字的變形就結合了“萬字紋”,結合了本地的特點又很好地和民俗圖形結合,體現城市悠久的歷史文化。
在民俗圖形的運用中,要結合城市的本土文化和風情特點,繼承民俗圖形的美好寓意,在繼承中突出特點。
鄭州濱河國際新城的定位是國際化宜居的區域,意在體現生活的樂趣,在城市標志設計中選擇了“蝴蝶”作為設計元素,在民俗視覺符號意義中蝴蝶代表著浪漫和生機,符合濱河國際新城的城市定位。在設計手法中,并沒有完全繼承民俗圖形傳統的設計手法,去繁就簡,運用對稱的設計手法,選取幾何形“弧形”和蝴蝶的外形相結合,幾何的弧形象征著高速發展的城市寓意,具有現代意義和未來的象征。
中國將色彩分為青、赤、黃、白、黑五色,并形成五行色彩學體系,與中國原始的“五行”哲學觀相結合。而西方的繪畫和印刷色彩把色彩分為紅、黃、藍三原色,用色相色環調出色彩。我國古代民俗色彩的運用與西方繪畫中色彩的運用有著本質的區別。拿民俗圖形的色彩來說,民俗圖形大多表示美好的祝福和對生活的向往,色彩運用偏鮮明亮麗,大紅大紫大綠是經常的配色,而且不過多調色,偏重用純色,有夸張的形式感和淳樸的本意。而在現代標志設計中,用色則更多側重于色彩的心理,紅代表熱情、藍代表科技、黃代表年輕、活力……設計師要借鑒民間圖形色彩必須要尊重色彩歷史發展,要注重自身文化修養,將中國文化特色巧妙融入當代設計與文化意識當中,能充分認知與了解民間圖形藝術與色彩構成及背后的深意。
民俗圖形設計在立意上偏重美好祝福、祝愿之意,設計手法以具象的現實實物為主,城市標志設計在立意上需要體現一個城市的歷史發展脈絡和未來展望,在設計手法上靈活多變,根據需求和應用場景而變化,因此城市標志設計中,要借鑒和運用民俗圖形的文化屬性和較高的符號認同性,取其優點,城市標志設計才能得到認同和有效的傳播,成為城市宣傳的名片。
作者單位:鄭州經貿學院藝術設計學院1DD00931-FF1F-4701-A1DD-783DF9A7B2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