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試卷知識點零散,教師在講評時通常是滿堂灌,學生收效低,教學效果也不明顯。在信息化與教學相融合的背景下,教師只根據得分率進行數據分析教學具有片面性,把得分率之差與難度系數有效結合,對英語試卷進行精準的考后測評,講評過程重難點突出,錯題舉一反三,提高教學效果,從而使學生的薄弱環節得以反復鞏固,錯題得分率提高,改變英語試卷講評效率低的教學現狀。
關鍵詞:英語試卷;難度系數;得分率差值;精準講評
作者簡介:陳暉(1973.04-),女,漢族,福建莆田人,福州金山中學,高級教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學科教學研究。
一、引言
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課型就是試卷講評。傳統的英語試卷講評是滿堂灌,教師對每道題娓娓道來,唯恐遺漏知識點,這樣一言堂的課堂教學效率低,學生的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容易開小差。還有的教師對試卷中學生集中出錯的題目進行講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有些教育信息技術實施得好的學校,教師會從得分率的角度考慮試卷的講評。得分率高的試題學生都掌握了,課堂不講評,得分率低的試題重點評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但是在課堂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對得分率大數據進行分析運用,開展精準教學,那是不是所有得分率低的題目都需要教師講解。這是教師在利用得分率時常常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
“大數據是現代信息技術的又一大優勢,其主要特點是數據量大,數據種類多,實時性強,數據所蘊含的價值大。大數據技術可用于各行各業,將人們收集到的龐大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實現資訊的有效利用。在英語試卷的講評教學中,可以借助單一計算機處理簡單信息,借助大數據和云計算處理復雜信息,管理學生的學習活動,評估學習成果,調整學習方法,形成學習風格等。”這是《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在“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保障課程資源”部分教學的建議要求。
二、利用得分率差值和難度系數大數據開展精準教學
得分率是考試后教學前進行試卷分析的常用指標,是考后分析的重要數據來源。所謂得分率是指實際得分除以滿分的比值換算成的百分數。另外一個重要數據來源是就是難度系數,它是指題目的難易程度,通常用難度系數來表示。計算方法為答對該題人數與參與測驗總人數之比,或為平均得分與總分分值之比。它的計算公式是:P=平均得分/總分分值,即總體得分率(P=R/N)。其中P是難度系數的英文符號,R是答對該題的人數,N則為參加測驗的總人數。難度系數P在0-1之間,P值越大,難度越小。通常P值在0.7以上,試卷容易,P值在0.4和0.7之間屬于中等難度題目,P值小于0.4則屬于難題。
以總體得分率為難度系數,在考慮難度系數的前提下,看班級的得分率與總體得分率之差來決策英語試卷講評的重點內容和需要提升的知識點,這樣的講解會更高效,教學提升更精準。對于難度系數不同的題目,即便班級得分率都比較低,教師也要用不同的態度去面對。難度系數高得分率差大的題,分數提升空間大,教師要多花時間講解。難度系數低的題,教師可以考慮解決完其他問題后,有余力再講解,把時間用在刀刃上,在教學上減少無用功,提升教學的有效性。采集學生英語試卷得分率與難度系數的數據,分析學生在試卷中暴露的問題,教師根據得分率對學生的考試狀況作分析進行精準教學,可以分析學生在知識點方面存在的盲區,也可以分析學習能力(聽、說、讀、看、寫、譯能力)。通過數據分析,教師可以判斷在教授某個知識點時學生的掌握情況,同時利用得分率數據對學生進行階段性關注,使教師課堂講評具有針對性,反思其教學有效性,更能幫助其明確下階段的教學目標。
利用得分率和難度系數大數據,分析試卷存在的問題,進行精準教學。精準教學理論是奧格登·林斯以行為主義理論為基礎提出來的。其目的在于通過數據分析試卷中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教師和學生得到直接的數據反饋。智學網上進行網閱改卷,可以直接獲得班級和全校的得分率數據,包括每個大題,甚至學生每一小題得分率都已經自動云計算。獲得數據的方式快捷便利。在智學網網上閱卷可以高效收集英語試卷的大數據。教師利用這些數據,分析試卷里存在的問題,明確教學講評的重點和難點,有針對性,效果好,可以改變試卷講評課低效滿堂灌的課堂,融合了信息技術,講測評同時進行,實時反饋學生對講評后知識掌握的情況,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和學習的興趣。
精準教學體現為精講與精練,它是一種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教學策略。通過大數據的指導,教師對重點需要講評的知識,用少而精的語言突出重點,揭示練習的本質特征和解題規律,厘清該知識點的脈絡,梳理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精煉是指練習要少而精,通過精準分析,向學生提供的練習要有目的性,層次性,遞進性,探究性,練習方法要多樣化,提高學生練習的成功率,使學生在經驗中提升學習效果。
三、利用得分率數據開展精準教學的實踐
(一)只考慮得分率的數據決策
這是在英語試卷講評之前,教師使用得分率比較的例子。以2020年7月某學校高二期末英語考試卷為例,這次考試有460名學生參與。下面是整份試卷中的一道大題——語法填空題。
如表1所示,這是語法填空題中的三道題,即題67、63和61,這三道題B班得分率。針對這個表格,傳統的做法是教師手動計算,現在借助大數據智學網平臺,考試后自動生成,很大程度上解決數據的生成問題。借助大數據,速度快,精確性高,具有時效性。
英語考試后,教師都會接觸到這個表格中的得分率情況。從表1可以看到:如果不考慮難度系數,題63和61,B班級得分率都很高,教師對這兩道題的態度可能一樣,課堂上不會花時間重點講解。從表1可以發現,題67B班得分率是0.30,作為B班的英語教師,看到這道題的得分率,會對這道題進行重點講解,認為這是班級需要重點提升的題。其實還需要有另一個信息來參考,以幫助教師更精準地作教學決策,這個信息就是難度系數。由表1可知題63的難度系數是83%,題61的難度系數是80%。這兩道題,B班學生答題的情況不錯,得分率跟年級得分率差不多,教師會忽略這兩道題的講解,容易提升的題目沒有突破。如果把這個表格轉換成柱狀圖,通過數據分析,教學的重難點突破就大不一樣了。
(二)考慮難度系數的數據進行教學決策
如圖2所示,這是得分率和難度系數的柱狀圖。這幅圖中,橫軸表示題目,縱軸表示全年級學生的得分率,橙色線條是B班得分率差值。柱狀代表總體得分率也就是難度系數,斜線代表B班的一個得分率的情況,由圖2不難發現,題63和61屬于難度小但是B班得分率不高兩道題。這是教師需要重點提升講解的題。題67,對全年級的學生來講,這是一道難題,如果教師花很多時間去講評,有可能B班的學生不明白。考慮難度系數的前提下,題63和61難度系數高,且B班的得分率低于總體水平,題67的難度系數低,B班得分率水平與總體相差也很大,那么題63和61是重點講解題,這兩道題經過重點講解,學生能力提升快。如果教師花很多時間去講題67,有可能B班的學生還是不太明白。講評前需要對這三道題進行優先級的排序,重點花時間講評題63和61,在學生學有余力的時候,再講解題67。
利用得分率差值和難度系數可以精準地分析試卷中學生需要重點提升的問題,教師教學的目的明確,精準性高,學生通過有針對性的練習鞏固,不斷提升易錯題的得分,靶向性高,效果好。
(三)考慮難度系數與得分率差值的數據進行教學決策
如圖3所示,這是這道題中每一小題得分率與難度系數的柱狀圖。難度系數從左到右按難易程度進行降序排列。柱狀代表難度系數降序排列,斜線代表B班的得分率差。從圖3得分率差值數據可以明顯地看出B班每一道題學生掌握的具體情況。教師在課堂上重點分析圓圈所對應的題67、63和61。
下面是英語題67、63和61的原試題。
67.This time,? ? ? ? ? ?Tianwen series will carry out the first Mars exploration mission in 2020.
63.The mission, Tianwen, got its name from a famous poet, Qu Yuan,? ? ? ? ? ? wrote the long poem Tianwen.
61.Fifty years ago, China successfully launched? ? ? ? ? ?(it) first satellite, Dongfanghong 1 , and started a new chapter in space exploration.
教師需要借助這個得分率差值和難度系數的柱狀圖,進行精準分析。在這道題中,B班教師需要重點講解的題目是題63和61。題63 設置的空格是考查定語從句的用法。定語從句是語法學習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這句話困擾學生的難點是因為逗號有好幾處,把整個句子分割。B班學生多是中等生,語法知識薄弱,不會分析句子,再加上逗號把句子分隔,增加了長句分析的難度。Qu Yuan在這里用逗號分隔,是 a famous poet的同位語,先行詞是 a famous poet,被同位語分開,實際上是分隔定語從句。所以學生在判定的時候就有困難,無所適從。針對這道題,在試卷講評前,B班英語教師認真分析試卷,明需要重點講解分隔定語從句,熟悉分隔定語從句的概念,深入了解并掌握它的使用方法。所以在課堂上先舉例子分析分隔定語從句的概念,比如:1.先行詞與定語從句之間被用作定語的短語分開再進行有針對性的題型訓練;2.先行詞與定語從句之間被用作狀語的短語分開;3.先行詞與定語從句之間被主句謂語分隔。讓學生從長難句中抽絲剝繭,厘清分隔定語從句的使用。從句到篇章,在語境中學會判斷,在語篇中運用知識。
題61也是需要重點提升講評的內容。出現問題的學生有兩大類:一則是its與it's,混淆這兩個不同的概念。另外一類錯誤集中在填寫原型it,所以課堂上針對這兩種錯誤的答案,首先要解決its與it's的關系:its是形容詞性物主代詞,意思是“它的”,而it's是it is 的縮寫,意思是“它是”。錯誤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斷章取義,看見launched是動詞,所以跟在動詞后面就是賓語,所以就填寫了it。這類學生基本不會分析句子結構,看到熟悉的動詞后面用賓語,牢記這個口訣,但無法學以致用,不會分析,所以出現差錯。《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學生能“識別語篇中的主要事實與觀點之間的邏輯關系”,而不只是區分事實與觀點;要求學生能“識別語篇中的內容要點和相應支撐論據”,而不只是抓住內容要點;要求學生能“識別語篇為傳遞意義而選用的主要詞匯和語法結構”,而不只是理解語篇傳遞的意義。
講評之后,在課堂上再針對性地當場進行練習鞏固,看重點講解后學生是否能夠掌握該知識點。課堂反饋出學生普遍能夠掌握。第二天再針對今天重點講解的內容,課前通過選擇題的方式再次檢測,使用門口易測App進行批改,得分率由原先的0.42提高到0.89,說明這兩道題絕大部分學生經過有針對性地講解和練習鞏固,對試卷講評中的重點內容有所把握。通過得分率差值以及難度系數之差,教師在進行試卷分析的時候就更有針對性,不會因為只考慮得分率而忽略班級中需要重點突破的教學難點。本節課由于重點講解學生容易提高分數的這兩道題,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題67是難度系數低,得分率差值也低的題目,被安排在以后的課程里再講解,畢竟這道題涉及的內容與冠詞、專有名詞的用法有關,知識點零散,記憶的東西多,需要充裕的時間再單獨講解。
通過難度系數與得分率差值的精準數據,教學時能找到需要突破的重點和難點,解決學生學習中的薄弱環節,有練習,有鞏固,還有門口易測App的數據檢測反饋。教學的有效性得以提升,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
四、結語
在進行試卷分析時,得分率與難度系數組合在一起時,在考慮難度系數的前提下,根據班級的得分率與總體得分率之差來決定重點講解,或者說是優先重點講解和提升的知識點,這樣教師的講解會更高效,教學提升更精準,所以試卷分析時,在難度系數不同的情況下,即使班級的得分率比較低,教師也要用不同的態度去面對。難度系數總體得分率高、得分率差大的題目,分數提升空間大,教師要多花時間講解。難度系數低的題目,教師可以考慮解決完其他問題后,有余力再做講解,這樣教師和學生都把時間用在刀刃上,減少無用功,提高教學的效率。
得分率和難度系數的數據一般只有期中和期末考試時才會出現,數據采集比較容易,在進行精準教學的同時,還具有診斷、促進、調整和檢測教學的功能。它使教師和學生從精準的教學中體會到數據對教學和學習的反饋和促進作用。教師在講評過程中,調整教學方案和學生的學習目標,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活動和學習計劃,達到促學、促教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祝智庭,彭紅超.信息技術支持的高效知識教學:激發精準教學的活力[J].中國電化教育,2016(1):18-25.
[2]萬力勇,黃志芳,黃煥.大數據驅動的精準教學:操作框架與實施路徑[J].現代教育技術,2019(1):31-37.
[3]焦淑霞.數據分析在高中英語試卷講評中的應用探索[J].教育與裝備研究,2020(8):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