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萬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這是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認識論和方法論,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社會主義辦學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的科學把握,具有很強的戰略指導性和現實針對性。[1]2019 年,黨中央、國務院發文指出“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2],“進一步完善德智體美勞培養體系,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3]。可見,五育并舉成為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和基礎。課程是學校實施五育并舉的主要載體,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重在科學高效推進五育并舉課程實施。
2020 年12 月,我們在《課程·教材·教法》發表了“新時代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學校課程建設研究”,[4]從學理上分析指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五個方面的課程各自有著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不能互相代替;五育課程之間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要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五育課程在確定的同一時空里,為完成同一任務,向著共同的目標和諧發展。但實踐中,有一種觀點認為課程與活動就是一切,至于為什么設置這些課程與活動,以及效果如何,則思考得不深不透。[5]比如有學者認為:中小學在積極推進五育并舉實踐中摸索和積累了很多經驗,也存在一些問題,大致包括如下幾方面。一是“單”,指“單兵獨進”或者單一推進勞動教育。二是“散”,指“割裂推進”,五育分別推進,各有一套人馬、一套課程、一套流程,各自為戰,五育相互之間融通協作不夠。三是“淺”,指“表層推進”,就五育談五育,只是停留在就事論事的手段層面,沒有從上位的目標層面即從“培養什么人”的層面推進五育并舉。四是“累”,指“疲勞推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進入高利害性的考試與評價中,考試科目越來越多,評價內容越來越繁,致使學生、教師和家長誰都不敢掉以輕心,所有這些最后都要有時間去做,都要落到師生尤其是學生身上,要想“不累”也很難。[6]還有學者指出,我國學校教育實踐存在“智育”主導的“疏德”“弱體”“抑美”“缺勞”的格局,以致有些學生片面發展,存在明顯的短板甚至偏廢的問題。[7]這些觀點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當前的五育并舉實踐現狀,但主要表達的是研究者的感受和認識。學生是五育并舉的主體,是五育并舉的最終受益者,學生對五育并舉課程實施現狀有最大的發言權。只有對學校育人規劃、實施和結果開展全面評價,把握現狀、特點、問題、原因,才能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真正促進學生五育全面發展。[8]目前,學校五育并舉課程實施現狀如何?學生對五育課程融合認知發展如何?五育并舉課程實施如何進一步改進?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急需深化五育并舉課程實施研究。
為此,我們選擇了經濟和教育發達的某直轄市5所中小學開展調查研究。調查采取整群方便抽樣的方法,搜集小學四到六年級有效問卷1092 份、初中一二年級有效問卷1030 份、高中一二年級有效問卷1198 份,合計3320 份有效問卷。調查問卷根據國家有關德智體美勞的相關文件要求自編而成,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調查學生對所在學校五育并舉課程實施和諧度的感受;第二部分,調查學生對學校五育課程融合的認可度;第三部分,調查學生對五育融合的改進建議。通過分析調查數據,結合學理分析,管窺當前學校五育并舉課程實施現狀和特點規律,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對策。
就整體而言,中小學五育并舉課程實施的理想狀態應該是和諧發展的。但調查發現,中小學生評價學校五育并舉課程實施的和諧度顯示出“勞動教育”是最大短板,整體和諧度亟待提升。具體表現為四個層面:第一層面為智育,得分最高;第二層面為德育和體育,得分次之,兩者在同一水平,差異并不顯著;第三層面為美育,得分低于德育和體育;第四層面為勞動教育,得分最低。四個層面之間差異分別達到統計學顯著水平。由圖1 可見,五育重心嚴重偏向“智”,嚴重偏離“勞”。這與中小學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追求分數至上有關。說明加強勞動教育課程建設是當前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都迫切需要解決的時代課題。

圖1 中小學生整體評價學校五育并舉課程和諧度雷達圖
具體到小學段,小學生對學校五育并舉課程實施的評價顯示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為“德”“智”,德育得分最高,智育次之,但德育與智育得分差異不顯著,不具備統計學意義;第二層面為“體”“美”,體育得分高于美育,體育與美育差異不顯著,不具備統計學意義;第三層面為“勞”,勞動教育得分最低。三個層面之間得分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與中小學整體五育并舉課程實施評價得出的四個層面現象相比,小學段表現出趨同傾向。小學段五育并舉課程實施重心偏向“德”,嚴重偏離“勞”,說明小學德育為先落實比較到位,但勞動教育課程建設急需加強。由于勞動教育被正式列入教育方針時間不長,小學生體力勞動有限,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不健全,難免導致小學生對學校勞動教育評價最低。
初中生對學校五育并舉課程實施的評價得分也各有差異,表現為德育得分最高,美育得分相對較低,但各育評分差異并未達到統計學顯著水平,說明初中段學校五育并舉課程實施整體基本和諧。這主要可能歸因于初中段各學科師資配備齊全,學科設置健全、學習相對于小學更加規范,升學壓力還沒有像高中那樣大,五育并舉課程實施整體處于相對協調、穩定狀態。但要注意適當加強美育課程建設,以求五育并舉課程實施更加和諧完美。
高中生對學校五育并舉課程實施和諧度的評價表現出四個層面:第一層面為智育,得分最高;第二層面為德育和體育,得分次之,雖然德育得分高于體育,但是差異不顯著,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二者屬于同一層面;第三層面為美育,得分低于德育和體育;第四層面為勞動教育,得分最低。四個層面達到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顯著。具體表現出智育獨大和嚴重偏離勞動教育的畸形。雖然德育退居到體育下面,但與體育評分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相對初中,高中勞動教育急速下降,主要還是由于迎接高考導致。隨著高考臨近,與升學考試密切相關的教育科目不斷得以強化,而無關科目自然讓位于應試科目,因此,勞動教育得分急劇下降在所難免。可見,高中段勞動教育課程建設亟待加強,勞動教育如何納入升學考試也值得進一步研究。
由上縱向對比可見,小學、初中、高中五育并舉課程實施和諧度演進軌跡呈現倒U 型,也就是說,相對而言,初中基本和諧,小學和高中均表現出各自的不和諧。
學校五育課程融合是五育并舉課程的深化細化。五育課程融合要求跨學科課程聯動,相互滲透,全科育人,以求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綜合育人效益。五育課程融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首先體現在學生對學校五育課程融合的認知、認可和認同。這既是學校推進五育課程融合的前提,也是學校推進五育課程融合的收效。
調查發現,九成左右學生認為學校德智體美勞各育之間是相互融合的。其中,認為德育與其他四育融合的學生占比高達91.39%,認為智育與其他四育融合的學生占比為89.01%,認為體育與其他四育融合的學生占比為85.3%,認為美育與其他四育融合的學生占比為84.16%,認為勞動教育與其他四育融合的學生占比為86.23%。可見,五育課程融合有著廣泛的學生基礎,深受學生認可和歡迎,說明學校五育課程融合在學生認知層面收效顯著。
從德育與其他各育融合來看,認為德育與智育融合的學生占比為72.11%,認為德育與勞動教育融合的學生占比為63.77%,認為德育與美育融合的學生占比為58.22%,認為德育與體育融合的學生占比為51.54%。可見,深化德育與其他各育融合要優選智育,充分發揮德育對智育的領航作用,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的本領,用大德統領和啟迪大智;發揮好善在真善美中的中堅作用,以德統領身心、強身健體,以德促勞、勤勞致富,豐富物質和精神生活,提升文明程度。
從智育與其他各育融合來看,認為智育與德育融合的學生占比為71.02%,認為智育與美育融合的學生占比為61.48%;認為智育與體育融合的學生占比為53.1%;認為智育與勞動教育融合的學生占比為52.89%。可見,深化智育與其他各育融合要優選德育。智育活動應充分體現德育功能,大力推進學科德育、課程德育;挖掘好美育中右腦的藝術思維對智育中左腦的科學思維的促進作用,實現全腦協同效應;同時,用好體育和勞動教育中的智慧開發功能,發揮心靈手巧效應,還要用好運動、勞動對最佳學習興奮狀態所必需的多巴胺和血清素分泌的促進作用。
從體育與其他各育融合來看,認為體育與勞動教育融合的學生占比為65.54%;認為體育與智育、德育融合的學生占比分別為51.51%、50.12%,認為體育與美育融合的學生占比為47.47%。可見,深化體育與其他各育融合要優選勞動教育。要最大限度發揮體育與勞動教育功能的交叉優勢,重視勞動教育對體質體能建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發揮體育的健美功能。同時,德育、智育和美育也要活動化、情景化、體驗化,以促進體質體能發展。
從美育與其他各育融合來看,認為美育與智育融合的學生占比為64.1%;其次是德育,占比為59.73%;認為美育與勞動教育、體育融合的學生占比分別為49.82%、45.63%。可見,深化美育與其他各育融合要優選智育主陣地,在各門文化課追求真的活動中,注重審美意識和審美情操的體驗;同時,將德育追求的善與美育追求的美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形成真善美的統一。不容忽視的是,勞動教育和體育中也蘊含著美育資源和功能,也值得大力開發。
從勞動教育與其他各育融合來看,認為勞動教育與德育、體育融合的學生占比相同,均為64.1%;認為勞動教育與智育融合的學生占比為54.79%,認為與美育融合的學生占比為49.64%。可見,深化勞動教育與其他各育融合要優選德育和體育,同時也要注意將智育、美育聯動起來,通過智育和美育實踐活動增強勞動教育效果。
新時代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首先要依據“木桶定律”,補齊短板。目前,學校五育并舉課程實施的最大短板就是勞動教育課程建設不到位,而勞動具有綜合育人價值——可以樹德、可以增智、可以強體、可以育美。因此,當務之急是學校要依據新時代勞動學習框架(見圖2)[9],結合不同學段不同性別表現出的五育發展特點,加強勞動教育課程建設,以勞動教育為支點,撬動學校五育并舉課程整體發展。

圖2 勞動學習框架
圖5 左側重點揭示了勞動素養結構要素和形成機制,右側重點解析勞動素養融入學生全面發展、最終達成幸福目標的科學機理,體現了勞動與幸福的淵源關系。勞動教育所指的勞動主要分三類,即生活性、生產性和服務性勞動,這是構建勞動學習框架的起點,這三種勞動都包含共同的勞動素養,即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和勞動情感態度價值觀。勞動素養融入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由內向外,學生以勞為基石支撐起個體全面發展的內部循環系統;勞動發生的外部系統主要是以父母為主導的家庭環境、以教師為主導的學校環境、以同伴為主導的社區環境、以文化為主導的社會環境。發生在四個環境里的勞動學習,通過“期望”“行動”“反思”不斷推動勞動進程,在勞動進程中不斷“創造價值”“承擔責任”“協調矛盾化解困境”,從而得到不斷發展和進步,最終指向幸福目標的達成。
在上述構建和優化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基礎上,如果將勞動教育以合適形式列入升學考試科目,必將會從根本上引起學校、學生和家長乃至全社會的重視。
五育并舉課程是一項系統工程,其整體功能不是簡單地等于五育各部分功能的代數和,而必須達到最大。也就是五育并舉課程功能必須在大于五育各部分功能之和的各值中取其最優,而系統的內部消耗必須達到最小,這就必須進行整體系統優化。
首先是系統優化五育課程比例。目前的五育課時分配還存在一定的主觀性,究竟各育的課時比例如何系統優化才能實現整體功能大于五育各部分功能之和?還有待進一步探究。但根據據調查發現,29.91%學生建議在五育總課時量不變的情況下,急需增加課時量的項目是體育,其次是美育,占比為22.2%;32.22%的學生認為急需減少課時量的首要項目是智育(遠超其他四育)。學校可以開展這方面的實驗試點。尤其是“雙減”政策的實施,學校托管時間延長,學校可以充分利用“雙減”騰出的時間、空間,合理增加勞動教育、體育、美育活動。校本課程建設也必須充分重視美育和體育,社團活動或興趣小組也要加大美育活動力度,并切實執行學生每天體育活動兩小時的規定。
其次是系統優化各學段各層次五育并舉課程。調查發現,小學、初中和高中各學段學生五育發展存在不同層面,優化學校五育并舉課程實施應結合各學段學生五育發展不同層面的特點和規律,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比如,小學段的學生自評五育發展存在三個層面,且達到統計學上的差異顯著水平:第一層面為德育,第二層面為智育和勞動教育,第三層面為體育和美育。因此,小學生五育并舉課程實施重在致力于上述三個層面的系統優化,即抓兩頭促中間——在鞏固第一層面德育效果的基礎上,重點加強第三層面的體育和美育課程建設,進而促進中間第二層面的智育和勞動教育課程建設。初中和高中學生五育發展現狀的自評排序完全相同,存在四個層面,且達到統計學上的差異顯著水平:第一層面為德育,第二層面為勞動教育,第三層面為智育,第四層面為體育和美育。因此,中學生五育并舉課程建設重在致力于實現上述四個層面的系統優化,其系統優化策略可以與小學段基本相似,同樣可以采用抓兩頭促中間策略。只不過是中學段的中間兩個層面是由小學段中間一個層面分化而來,所以,中學段的抓中間內涵(“勞”與“智”分開)與小學段的中間內涵(“勞”與“智”合一)本質是相通的。
三是系統優化不同性別五育并舉課程。由于學生性別不同,身心發展也各有自身特點和規律,因此在五育發展上也表現出性別差異,五育并舉課程實施也要根據性別在五育上的不同特點和規律做到細化和優化。調查發現,盡管中小學生對自身五育發展的自評得分整體上不存在性別差異,但落實到五育各維度,則不難發現一定的性別特點。具體而言,男生的智育和體育自評得分高于女生,德育、美育和勞動教育自評得分低于女生,均達到統計學的顯著水平。這與男生整體心智和體格發展優于女生,而性情、審美和勤勞弱于女生有關。因此,對女生要加大體育和智育力度,對男生要加大德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力度,以便實現五育并舉無性別差異的整體和諧、充分發展。
五育課程一體化是五育融合的進一步升華,也是五育課程有機統一的最高境界。根據“新木桶理論”,木桶能夠裝多少水,不光取決于最短的短板,更取決于木桶的有無縫隙。若有縫隙則木桶中的水將逐漸從木桶中泄出。因此,加強五育一體化建設,開創五育課程融合育人新格局,顯得十分必要和重要。那么,如何加強五育一體化課程建設呢?
首先是五育課程融合的小-初-高縱向銜接。重點在于五育課程融合的目標、任務、內容、方法、路徑、評價、效果等方面的縱向一體化建設,關鍵在于成立市(區、縣)跨年級跨學段跨學科的五育一體化教研和教學指導團隊。建議由市(區、縣)分管領導掛帥,由小、初、高各學段各學科教研員組成,制定縱向銜接的五育一體化課程目標、任務、內容、方法、途徑、考評、效果等相關指導性文件和督導考評規程,定期開展貫穿各年級各學段的教研教學交流活動,定期開展督導和抽查評價,以評促建,引導轄區內各學段各學校五育縱向有效銜接。要充分發揮好初中段五育相對和諧的中間脊梁作用,向前延伸帶動小學中年級強化體育和美育,高年級強化智育和勞動教育;向后延續促進高一勞動教育與智育的融合,爭取高二五育保持相對和諧平穩,為高三聚焦升學備考贏得時間、空間。另外,建議成立由各學段、各學校、各學科帶頭人為骨干、所有教師共同參與的市(區、縣)線上五育一體化教研教學共同體。各學校根據上級文件精神和督導考評規程,建立健全落實機制,組建由書記或校長掛帥,由各年級各學科教研組長為骨干、各學科教師全員參與的學校五育一體化建設共同體。市(區、縣)和學校兩級共同體分別定期開展縱向、橫向教研教學交流活動,為五育一體化課程建設提供組織保障和落實機制。
其次是五育課程融合的家-校-社橫向協同。重點在于充分發揮家-校-社協同育人功能,關鍵在于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根據布朗芬布倫納生態系統理論模型,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嵌套于相互影響的一系列環境系統之中,在這些系統中,系統與個體相互作用并影響著個體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見圖3)[10]。

圖3 家校社五育并舉生態系統
可見,家庭、學校、社區、社會各自對五育發揮獨特的作用,形成各自相對獨立的運行空間,構成五育生態的微觀系統。四個微觀系統之間的雙向箭頭將各微觀系統連成一個統一整體,標志著雙向互逆的影響,構成五育生態的中層系統。由中層系統繼續向外延伸,父母的工作及其單位對孩子的五育會產生影響,學校管理制度及部門對學校的五育會產生影響,社區管理制度及部門對社區五育氛圍會產生影響,社會生產制度及管理部門對社會五育環境會產生影響,這四方面構成五育生態的外層影響系統。上述三個系統都深嵌在文化大環境里,接受文化環境的支配,這是五育生態系統的宏觀層面,它決定五育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和目標追求等思想靈魂。由五育并舉生態系統可見,只有按照五育各系統分層分類優化,分工合作,各司其職,整體聯動,資源整合,合作共生,才能避免五育課程建設的淺層次、低水平、碎片化、內卷化,才能真正實現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從而為幸福人生奠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