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
摘? 要:目前,高職院校普遍存在重視知識傳播、技能培養而忽視道德教育的現象,學生政治理念錯誤、社會責任感缺失、團結協助意識淡薄、吃苦耐勞精神不夠等問題層出不窮。為響應國家“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號召,高校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這對專業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專業教師帶來了新的思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計算機基礎;雙軌融合
前言
河北省教育廳印發《全面推進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方案》強調,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廣大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要全面提升,高校立德樹人成效要進一步提高。要準確把握課程思政內容體系,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重點建設各類專業課程思政體系,加快建立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計算機基礎是高職院校普遍設立的公共基礎課。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計算機的發展過程,計算機領域的新技術和新理念;理解計算機的系統組成,簡單故障的排除方法;掌握操作系統和辦公軟件的熟練操作;理解計算機網絡的應用原理和信息完全的概念。如何將計算機基礎與課程思政有效銜接,真正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教學效果,是我們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研究意義
將思政教育融于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在提高學生技能水平的同時也有效促進了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最終培育出思想覺悟高、專業技能強的優秀人才。通過專業技能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可以有效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標。一方面可以使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效和科學,另一方面可以助推高校建設的內涵化發展。
作為受眾面較廣的課程,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要結合自身優勢,彰顯時代育人價值,積極履行“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歷史使命。教師在傳授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應該把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各個模塊和環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觀,將理論知識傳授、技能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和課程實踐中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努力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二、研究基礎
(一)提高教師政治文化素養
1.積極參加學校黨委組織的各項專題培訓或學習交流活動,會上認真聆聽并記錄筆記,會后深度剖析文件資料,通過不斷學習和交流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能力。2.增加書籍和報紙的閱讀量,關注時事政治,提高自身知識儲備。加強學習強國,學習大國等公眾號和APP的使用,把握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開展學習活動。3.增加溝通與交流,多與領導、同事、優秀黨員同志交換意見,吸取好的建議和建議,提高自己的格局,彌補自己認知中的不足之處。
(二)提高教師專業技術水平。
1.信息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為了更好的開展教學活動,教師需要不斷充實自己,更新思維和理念,順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2.認真研究教學大綱,深度剖析教材,挖掘思政關聯的隱性知識點,結合思政映射點巧妙設計,將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無縫銜接。3.積極開展集體備課活動,集思廣益,在學習、討論過程中探索課程思政與計算機教學的融合途徑。
三、研究實施
(一)課程思政設計
首先,依據教學大綱深度剖析教材,選取隱性知識點。其次,廣泛搜集思政素材,選取專業內容契合度較高的教育元素點。第三,合理設計教學過程,選擇最佳教學方式,從而達到專業技術與思政教育雙軌融合的最佳教學效果。
(二)典型案例介紹
案例1:長文檔的編輯與排版。選取十九大相關時政內容作為案例進行講解。通過文章的編輯與閱讀,使學生感受到濃厚的思政理論知識學習氛圍,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增強了其思想政治水平;通過介紹操作方法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勇于創新的革新精神;通過講解操作過程的規范性,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效實現了專業知識和思想政治的雙軌融合。
案例2:圖形的制作。選取國旗為素材開展案例分析。國旗是國家的象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的紅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征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黃色較白色明亮美麗,星用黃色是為了在紅地上顯出光明,四顆小星各有一尖對著大星的中心點,這是表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學生不但學習圖形的插入、編輯、修飾等技術,而且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國旗的意義,象征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大團結。
案例3:多元素組合技術。展示典型案例圖片——病毒的滅亡,創設問題,討論復雜圖形的制作過程。通過打針、藥物、醫療器械和病毒的排列,引導出“小壓大”的層次關系。當下疫情期間,我們憑借科學的管理辦法,先進的醫療設施,廣大醫務人員的奉獻精神消滅病毒。鼓勵學生勵志當一名優秀的醫務人員。
(三)調整考核評價
全新的四維評價體系分為個人考核、團隊協作、理論考核、能力考核,更加重視學生學習過程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其中個人考核強調個人的學習態度、出勤情況,映射學生紀律、規矩意識和個人行為習慣的培養;團隊協作強調學習過程中處理難題、小組合作、對失敗的承受和處理能力、辨是非能力等內容進行考評;理論考核側重專業知識;能力考核側重職業素養、創新能力、運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
改革考核評價方式,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課堂教學的單向灌輸,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更多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同時植入思政元素,將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有效內化,也將學生的主動性有效地調動起來,通過師生、同學間對大作業考核內容的交流,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課程思政建設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一個長期的教學研究活動。教師結合課堂教學的知識點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教育,讓學生在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政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同時有效貫徹了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教學目標,實現德育與智育協同育人的效應。
參考文獻:
[1] 劉金花,何慧.課程思政融入“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研究[J].南方農機,2021(52).
[2] 韋柳絲.“課程思政”視域下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J].教育觀察,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