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笑顏
經典誦讀常常出現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學生在感受人文情懷的同時拓寬認知視野,深化自身文化底蘊,而音樂課程的藝術性與經典誦讀的特征存在相重疊之處,因此在音樂課堂上進行經典誦讀是再合適不過的選擇,身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為了避免在教學中對兩者的結合過于機械化,以生本思想為原則采取相應教學措施。首先教師根據經典誦讀內容的特征,結合樂曲韻律來引導學生把握作品情感;其次教師創新誦讀形式,在律動中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同時教師將誦讀內容轉化為樂歌,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誦讀效率;最后將兩者的藝術性相融合,以此來強化學生的審美能力。
1.結合音樂韻律,把握作品情感
古詩配古樂是古人抒發詩詞情感的主要途徑,音樂與詩歌具有一定的互通性,古代民間歌謠多以音樂的形式流傳,每首詩詞都有其特有的聲調與曲調,因此音樂課程中進行經典誦讀,很大程度上為學生學習經典提供便利途徑,為此教師依據有利因素設計相應的音樂課堂教學方案,例如每一首宋詞都擁有其固定的曲調,并且其具有依據曲調填詞的特征。教師在音樂課堂上帶領學生誦讀《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這首宋詞時,結合曲調特征帶領學生一同學唱現代歌曲《知否,知否》的副歌部分,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跌宕起伏的旋律,感受到作者惜花愛花的心境,一方面表現出其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另一方面在文字與音樂相交融的同時,展現作者內心的苦悶。由此學生能夠通過吟唱來把握本首宋詞的情感。
2.創新誦讀形式,激發誦讀興趣
在音樂課堂上,教師除了結合樂曲帶領學生進行經典誦讀外,還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新經典誦讀形式,以此有效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例如:教師帶領學生誦讀《木蘭詩》這一經典時,以演繹音樂劇的方式對誦讀形式進行創新。首先教師將原文與樂曲相結合,使學生能夠準確吟唱出《木蘭詩》;其次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音樂劇的演繹,從靜態到動態的變化促使學生對本首詩詞產生更為深入的認知;同時教師為了使學生能夠完整地了解與本首詩詞相關的古詩內容,引導學生觀看動畫片,并要求學生以動畫片中的內容為背景,結合《木蘭詩》這首詩詞,以音樂劇的形式再現故事情景。學生對這一靈活的經典誦讀形式頗感興趣,從而積極投身其中,進而有效激發學生的誦讀熱情。
3.誦讀改變樂歌,提高誦讀效率
音樂教師帶領學生誦讀經典的過程中,不僅擔當著傳授者的身份,將誦讀內容準確傳授給學生,還應切身參與其中,運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將音樂與經典有機結合起來,以此充分發揮兩者相輔相成的積極作用。因此將誦讀內容轉變為樂歌需要教師有效運用專業技巧,在全面理解經典內容的基礎上將其轉化為膾炙人口的歌曲。當學生在誦讀經典時,音樂則可以輔助學生背誦經典,以此提高其經典誦讀的效率。為此教師采取相應教學措施,例如:教師根據《弟子規》每一行的語音語調,將其改編為一首完整的歌曲,倘若學生以死記硬背的方式來背誦《弟子規》,則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及精力,很大程度上會磨滅學生的經典誦讀熱情,當教師帶領學生學習以《弟子規》原文為依托的歌曲時,學生能夠拋開對經典誦讀的刻板印象,伴隨著優美的音樂旋律將其吟唱出來,以此充分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并促使其在歌唱的過程中投入誦讀,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經典誦讀效率。
4.藝術形式相融,強化審美能力
經典誦讀與音樂課程都屬于藝術氣息較為濃厚的文化形式,而學生需要運用審美能力來探索藝術的魅力,無論是音樂課程還是經典誦讀,都需要學生不斷提升審美能力,由此發現美并學會鑒賞美。為此教師在音樂課堂上將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相交融,從而為學生帶來聽覺盛宴,在此基礎上強化學生的審美能力。
經典誦讀在小學音樂課程中的推行,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設計科學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在學習音樂基礎知識的同時,深化對優良傳統文化的認知,從而既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還能幫助學生產生文化傳承意識。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