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錦霞
摘 要: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作出的戰略決策。馬克思世界市場理論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了理論指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馬克思繁榮世界市場思路的新實踐,是對馬克思世界市場互動性特征的認定與順應世界市場動態性發展的新舉措,二者具有十分密切的內在聯系。
關鍵詞:馬克思世界市場理論;國內市場;“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中圖分類號:F26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07-0007-03
一、相關背景及理論概述
2020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并指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首次被提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國內需求的重要性。2020年5月“兩會”期間,習近平在全國政協經濟界委員聯組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次講話凸顯出國內大循環在雙循環中的重要作用。為了加強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對“雙循環”的正確理解,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強調了“雙循環”的深刻內涵,指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在十九屆五中全會期間,針對國內外發展的新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指出“必須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以此為契機,雙循環新發展理念不斷深入人心。
世界市場理論作為馬克思“六冊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理論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源于他對自身所處社會的的認識與思考,另一方面源于他對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世界市場理論的批判與吸收。
首先,馬克思指出,世界市場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不僅包括與國外市場相聯系的國內市場,也包括與國內市場相聯系的國外市場,二者都是世界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不僅指出世界市場是相對于本國市場而言的世界性市場,還強調了世界市場分為國內市場和外國市場。
其次,馬克思認為世界市場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其形成過程中有著諸多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
一是集市的發展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基本前提。正如馬克思指出,凡是產品匯集、方便商品交換的地方,最終都變成了商業發達的地方,也就變成了世界市場。
二是新航路的開辟是世界市場形成的歷史條件。正是由于美洲和東印度航路的發現擴大了世界的交往范圍,從而使工場手工業和整個生產的發展有了巨大的飛躍,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與擴大。
三是大工業是世界市場形成的主要原因。馬克思在論述英國興起時指出,在17世紀,由于商業和手工業都集中于英國,這種集中給英國國內市場創造了相對的世界市場,對英國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是世界市場的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
四是交通運輸、通訊的發展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技術條件。馬克思指出,正是由于交通工的驚人發展,如遠洋輪船、鐵路、電報、蘇伊士運河等,才使得第一次世界市場的形成成為可能。
最后,馬克思認為世界市場是一個有機整體,指出生產和交換的經濟條件,結合于“世界市場”一概念中。不僅如此,世界市場“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是一個歷史范疇,處于不斷聯系變化的發展過程中,具有動態性和互動性特征。
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馬克思繁榮世界市場思路的新實踐
(一)馬克思繁榮世界市場的思路
在馬克思的研究中,通過發展國內市場可以繁榮世界市場,國內市場的發展是世界市場形成的前提條件,只有國內市場得到充足的發展,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才成為可能。一方面,國內市場的發展是世界市場形成的前提,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歷史上出現的航海家的遠程的冒險、開拓殖民地,首先是因為當時市場的發展程度已經使世界市場的形成成為可能,也就是世界市場的形成已經有了前提條件。另一方面,國內市場的發展促進世界市場的繁榮。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內部的生產力分工和交往的發展程度。一國國內交往越密切,國內市場越完善,就越容易與其他國家發生交往,越能擴大世界市場的交往范圍。如果一國國內市場不健全,就很難融入和利用世界市場。馬克思在晚年研究俄國社會發展問題時指出,俄國的“農業公社”的特征導致它與國內各方面出現敵對狀態,這種敵對狀態導致它孤立地存在,公社之間缺乏聯系。正是由于這種互不聯系的公社的存在并持續殘留,造成俄國國內市場間的隔絕,阻礙了俄國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形成,難以與世界市場接軌。
(二)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促進世界市場繁榮的實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充分抓住國際經濟發展的大勢,擴大對外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促進了我國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加快了我國經濟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各國只有利用世界市場的資源與優勢,只有參與世界市場的分工與合作才能為繁榮世界市場做貢獻。“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首先要求我們立足國內市場,以國內市場為前提和基礎,逐步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并強調以國內市場為依托的內循環的重要性。其次,“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指出,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強調“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從而為繁榮世界市場作出貢獻。“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在后疫情時代,為我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并使我國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也為世界市場的繁榮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實踐表明,在繁榮世界市場的實踐中,我們不應該拘泥于具體實踐形式,只要能促進世界市場繁榮的路徑都值得選擇。以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馬克思繁榮世界市場思路的新實踐。gzslib202204011152三、“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對馬克思世界市場互動性特征的認定
(一)馬克思世界市場理論的互動性特征
馬克思認為,世界市場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具有互動性特征。一方面,馬克思的世界市場理論不同于“兩個平行世界市場”理論,認為世界市場本身不帶有制度屬性,始終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另一方面,世界市場與各國市場之間通過優勢互補,能夠實現世界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推動國內市場與世界市場的互動發展。首先,世界市場的資源優勢可以彌補國內資源不足的劣勢。由于各國自然條件的差異,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擁有本國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全部資源,通過世界市場,可以互通有無,彌補一國國內資源供給的不足。其次,通過世界市場,可以促使世界各國資源優化配置。由于各國資源貧瘠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生產同一種商品所消耗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會有所差別,各國可以通過世界市場,生產具有經濟優勢的商品,從而實現世界資源的最優配置。最后,通過世界市場可以促使本國供求平衡。在本國過剩的產品可以進入國際市場去實現價值,從而減輕國內市場供大于求的壓力,順利實現商品的“驚險的跳躍”;在本國發展不足的部門可以通過國際市場獲得本部門產品的補充,緩解供不應求的矛盾。
(二)國內外雙循環是對馬克思世界市場互動性特征的充分肯定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強調國內外循環的互動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通過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相互促進來實現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使國外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這充分肯定了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聯通、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對實現經濟強勁發展的重要作用。事實上,國內、國際循環實際上是資源配置的兩種方式。國內循環是依托國內中間投入、加工制造能力和市場空間的生產模式,而國際循環是基于進口中間品、生產外包及國外市場需求的生產體系,二者共同促進世界資源優化配置,這是在深刻理解馬克思強調的通過世界市場可以實現世界資源優化配置的理論后提出的。隨著國際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簡單開放戰略已經難以緩解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問題,“雙循環”新發展理念強調我們“要對標國際一流標準改善營商環境……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指出通過便利投資與貿易,加強與世界市場的聯系,這是對馬克思世界市場互動性理論的新時代運用。
四、構建“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順應世界市場動態性發展的新舉措
(一)馬克思世界市場理論中的動態性特征
馬克思認為,世界市場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是國際交往的產物。隨著新航路開辟,傳統的地區貿易逐漸被世界貿易所替代,過去民族、自給自足和封閉的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貿易所代替了。自此,世界市場開始形成。隨后,資產階級繼續按照自己的意圖,不斷開拓世界市場,擴大世界性貿易,隨著各國交往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和深入,世界市場的范圍也不斷擴大。經過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國家在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各國的國際地位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正如當英國在工業上失去優勢的時候,法國和德國迅速崛起,趕上、甚至超過英國的工業水平,而后美國不僅在工業品方面,在農產品方面也迅速居于世界之首,并將它們統統趕出世界市場。美國相對的自由貿易政策,徹底摧毀英國的工業壟斷地位,同時會破壞德國和法國的貿易。由于世界市場是動態發展的,因此各國的國際地位也會隨著世界市場的發展而改變,這就要求我國要深刻認識動態的世界市場,制定出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政策。
(二)馬克思世界市場的動態性特征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世界市場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這就要求用發展的思維看待其發展。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在對世界市場具有動態性這一特征進行深入理解后的新運用。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長期封鎖的影響,我國與世界各國聯系甚少,國際新技術資源等無法利用,國內勞動力等資源優勢得不到充分釋放,這就要求我國要加強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更多地參與到世界市場中。1987年,時任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的王建,向中央提出了關于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構想,此后我國制定了“依賴國際大循環開啟國內市場化改革,構建內部市場化大循環”的外向型發展戰略,在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產生了巨大影響。但隨著國際形勢日趨復雜,世界市場也發生深刻的變化,單純依賴國際大循環的外向型發展戰略已經不能適應世界市場及我國國內市場的發展。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與單邊主義問題突出,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暴發使國際環境更加嚴峻。我國以此為契機,改變了國際大循環的外向型發展戰略,立足國內,充分挖掘內需潛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一舉措是以馬克思的世界市場的動態性特征為指導,為應對新時期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提出的。
結語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我國應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變化的戰略舉措,也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主動選擇,戰略決策來自中國,但成效惠及世界各國。通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我們既看到了馬克思關于世界市場的科學闡述,也看到了中國在世界市場上逐漸強大,這使我們能夠沿著馬克思的科學構想,為世界市場的發展提供“中國力量”。而“雙循環”新發展理念與馬克思世界市場理論聯系密切而深刻,值得我們繼續深入挖掘。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38.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82.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4-67.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54.gzslib202204011152[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8.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276.
[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卡爾.馬克思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初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4.
[9] ?習近平在安徽考察時強調 堅持改革開放堅持高質量發展 在加快建設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進展[N].人民日報,2020-08-21.
[10]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分析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 研究部署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見效研究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N].人民日報,2020-05-15.
[11] ?盧泓宇,向天浩.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產業轉型升級問題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1,(13):176-177.
[12] ?蘭洋.馬克思思想中的“過渡問題”——從《德意志意識形態》到《資本論》[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1,(4):51-59.
[13] ?孫早,謝慧瑩,劉航.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下的西部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發展[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1-7.
[14] ?王微,劉濤.以強大國內市場促進國內大循環的思路與舉措[J].改革,2020,(9):5-14.
[15] ?習近平談國內國際雙循環[J].中國經濟評論,2020,(2):6-7.
[16] ?余達淮,曲韻暢.“一帶一路”倡議是對馬克思世界市場理論的新實踐[J].紅旗文稿,2018,(12):9-10.
[17] ?楊圣明,王茜.馬克思世界市場理論及其現實意義——兼論“逆全球化”思潮的謬誤[J].經濟研究,2018,(6):52-66.
[18] ?時家賢.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市場理論及其當代啟示[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2,(6):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