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昕 林迅



摘要: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伴隨著各類新媒介技術之間不斷的滲透與交織,城市紀錄片探索了更加符合時代需求的發展路徑。本文簡述了紀錄片產業的背景與現狀,分別以形式、功能、市場三個視角探索了城市文化紀錄片的發展新路徑,并展望了未來城市紀錄片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媒介融合??城市紀錄片??發展路徑??文化自信
城市是記錄人類文明發展的容器,人類在城市中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衍生出了城市獨特的歷史與文化形態。城市紀錄片的本質是利用紀實性的媒介形式去表現具有故事性的城市文化,其內涵可以被定義為是一種城市題材的事實記錄。城市紀錄片作為紀錄片大類中的一個分支,內容本身將目光聚焦于城市中的社會狀態、歷史文化、人民生活之間的辯證關系上,其強大的城市文化信息承載能力與城市形象表達能力,為人們感知與體驗城市提供了方法。《奇妙之城》、《第一餐》等城市紀錄片依靠獨特的審美價值與社會價值,迎來了播放量與關注度的空前走高。其現象背后反映的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以創新推動的內容矩陣、媒介技術、傳播模式等城市紀錄片發展路徑的巨大革新。
一、城市紀錄片產業的背景與現狀
中國城市紀錄片的整體發展軌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新中國成立之初,紀錄片主要擔負著宣傳黨和政府路線方針的重要使命。隨著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不斷對紀錄片行業提出新的要求,紀錄片的題材范圍與拍攝形式都有了更大的創新與突破。21世紀以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加速,大量外來的城市新居民對于自身城市身份認同的渴求,使居民對了解城市文化有了新需求。近幾年,隨著提振中華文化自信與建立文化強國的目標被提升至國家層面,城市作為文化的聚合體,其在文化輸出方面的地位舉足輕重。在此背景下,影視作品依靠其直觀、通俗、生動的表現方式,成為了傳播效果優良的信息載體。作為城市與影視作品的共融體,包含敘事、情感、文化、傳播等多種元素的城市紀錄片,成為了城市形象塑造的理想選擇。城市紀錄片是以變動著的人類城市社會作為創作對象,通過展現和記錄城市現象、發展規律、文化精神等,宏觀地記錄人類城市的發展與文化內涵。因其對于虛構情節的排斥,使得其可以最大限度地再現城市的原貌,并真實記錄城市的客觀狀態。
隨著城市紀錄片行業在近年來逐步發展,其創作方面正在形成以中央電視臺為主導,地方電視臺與獨立媒體機構協同發展的新模式。這種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中國城市紀錄片產業模式,利用制播分離、主題招標、平臺整合等一系列紀錄片市場化舉措,極大地拓寬了城市紀錄片的創新發展路徑。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在《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中表明,國內新媒體紀錄片正在快速崛起,以媒介革新為導向的新型紀錄片,正在成為影響紀錄片行業格局的最大變量。與此同時,中國紀錄片領域在市場化與產業鏈的發展程度上仍有較大不足,城市紀錄片的經濟價值仍需實踐證明。在此紀錄片發展的大環境下,城市紀錄片的機遇和挑戰是并存的,清晰把握其發展路徑有助于城市紀錄片緊隨時代洪流,占得媒介發展的先機。
二、基于媒介融合的城市紀錄片發展新路徑
在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對于城市紀錄片發展路徑的把握需要從形式、功能與市場三個角度進行。
1.城市微紀錄片帶來的話語變革。傳統紀錄片視頻體量大的特點使其觀看渠道受限,有限的觀眾接觸渠道也制約了紀錄片的推廣與傳播;其播放時間長的特點則導致了傳統紀錄片無法適應當代觀眾普遍追求觀看效率的新需求;傳統紀錄片“點對面”的單一性傳播方式,因缺少對觀看習慣變化的考量與傳播方式的創新,導致觀眾缺少了自主性。隨著互聯網技術與各種移動平臺的快速發展,新媒體的傳播模式正在影響紀錄片行業的生態結構。具有非線性結構的微紀錄片將紀實理念與專業影片的創作水準相結合,在傳播中借助輕體量的短視頻實現更具針對性的“點對點”傳播,從而滿足了觀眾對質量與效率的雙重要求。
依托互聯網進行的微紀錄片創作具有個性化、多元化、傳播快與成本低等優勢,運用微紀錄片表現城市文化的方式受到了媒體的廣泛青睞。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意大利國家廣播公司聯手打造的,展現東西方文明交融的百集微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就成為城市紀錄片的代表。為了充分展現這兩座城市,主創團隊將絲綢之路的歷史與現實濃縮在每集5分鐘的短片中。每10集構成一個系列,第一季50集共5個系列。紀錄片對長安與羅馬恢宏的城市文化進行濃縮與符號化,再將其拆解為包含城市文化特征的小主題,并按照小主題的類別進行歸類重組成大章節。通過每一獨立小集的敘述,窺探長安與羅馬城市中不同文化元素的同時,還運用章節主題將零碎的內容進行概括與總結。這保證了觀眾在觀看時既可以看到豐富的城市文化內容,又不會感到內容混雜不清。
2021年的城市微紀錄片《排隊小吃》將洛陽不同種類的美食文化濃縮在三分鐘的視頻里。該系列城市微紀錄片因其時間短、代表性強等特點,被鄧亞萍等河南籍明星在微博上大量轉發。輕量化的微紀錄片小集可以通過各種短視頻平臺在移動終端傳播與擴散,此方式在有助于創作者宏觀把控邏輯與表述結構的同時,提高了城市微紀錄片的傳播效能。城市微紀錄片中概括性的城市標志元素也有助于精簡影片與歸納主題,相較于對城市文化面面俱到的紀錄,象征性的符號傾向從整體概括城市的“形”,即把城市中代表性的概念與情感在一個可被傳達與闡釋的符號中具體化。
2.城市品牌化紀錄片的價值增益。隨著城市紀錄片新形態的不斷衍生,其逐漸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在城市紀錄片的傳播過程中,觀眾通過對其中文化符號的觀看、理解和共鳴形成對該城市文化價值的認同,從而在記憶中對該城市特有的文化信息進行儲存。這些具有代表性的符碼也有助于城市形成自己獨特的形象與標簽,營造城市品牌。2021年9月開播的城市文化紀錄片《第一餐》就聚焦全國不同城市的早餐文化。紀錄片通過對30個城市的早晨市井記錄,展現各個城市的美食生態與人文風貌。紀錄片以食物的美好表達城市的美好,詮釋城市的魅力。該片以城市代表性的美食作為文化符號,串聯起城市歷史、文化、環境等元素,從而體現了城市文化的獨特性。
城市紀錄片是展示城市品牌形象的有效方式。城市品牌的概念來源于西方的城市理論,美國營銷學家阿什沃茲認為城市形象是人們對于城市信念、印象與觀念的集合,是人們對于城市相關信息的聯想與簡化。城市品牌與紀錄片的傳播核心均在于對受眾記憶的有力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二者實現了紀錄片主題與城市形象的有機共融。由揚州廣播電視臺制作的系列城市文化紀錄片《指尖上的揚州》,收集了揚州城市中代表性的文化工藝,記錄了揚州城內市民的生活場景。紀錄片讓城市文化符號與地理空間產生聯結,二者共同構成了揚州的城市助記符,賦能于城市品牌建設。
3.跨媒介傳播構筑全產業鏈模式。城市紀錄片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城市紀錄片的產業化為其持續提供動力。把握紀錄片的意識形態和產業雙重屬性,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成為了城市紀錄片發展的新要求。城市紀錄片依靠其豐富的物質與精神文化內涵,可以利用新媒體播映與營銷平臺,并基于城市紀錄片營造出的城市形象品牌,將紀錄片分發至各種媒介平臺進行深度開發,使其覆蓋影視、周邊產品、文學等多種產業。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認為,“一種媒介使用另一種媒介時,使用者就成為它的‘內容’”,依托技術革新而誕生的新型媒介作為“容器”與紀錄片進行雜交,產生的化合物天生具有創新性、互動性與包容性。
例如,《指尖上的揚州》基于影片主題描述的揚州手工藝品,通過電商平臺售賣與推廣,從而以跨媒介傳播拓展城市紀錄片的影響范圍,實現城市紀錄片賦能城市經濟發展。由蘇州廣電總臺拍攝的城市紀錄片《君到姑蘇見》立足于跨媒介傳播思維,分別為線上線下共同推出系列產品,其線上產品形式覆蓋電視紀錄片、新媒體短視頻、融媒直播、H5小游戲、小視頻等,線下則是主推通過提取紀錄片中出現的蘇州文化元素,進行設計優化而形成的文創產品。跨媒介傳播賦予了城市紀錄片多維度表現主題的能力,在橫向增加城市紀錄片與觀眾接觸面的同時,在縱向上也加深了觀眾對城市文化的理解。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跨媒介傳播形式不再是將城市紀錄片放入一個個新的傳播媒介中,而是要根據不同媒介的不同特性進行針對性的規劃,并基于跨媒介的傳播介質優化與融合,共同推進城市品牌整體的豐滿,帶動城市紀錄片產業鏈的完善與發展。
三、城市紀錄片的未來發展展望
在城市紀錄片發展路徑逐步完善的同時,市場的逐漸成熟,科技的不斷滲透,媒介的持續革新等趨勢,均為城市紀錄片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城市紀錄片創作、內容以及傳播方面的展望,有助于其抓住新的發展機遇,并保持路徑的先進性。
1.“紀錄片+”改革創作模式。2021年是現象級城市紀錄片集中出現的一年,城市紀錄片內容對于觀眾的吸引力的提升,離不開攝制單位對其創作模式的探索。《奇妙之城》、《假裝我們在城市》等“爆款”城市紀錄片融合了綜藝元素,在保證紀錄片真實性的前提下,加入了綜藝節目中的戲劇沖突感。《奇妙之城》采用了“紀錄片+真人秀”的創作手法,突破了傳統紀錄片定義的邊界。紀錄片通過對明星作為“普通”返鄉者回到家鄉時的情感記錄,展現了他們接地氣的非人設形象和不同于聚光燈下的一面。這種發生在明星身上的強烈反差感,為該城市紀錄片增添了極具吸引力的戲劇性。《假如我們在城市》則是以“紀錄片+脫口秀”的形式帶領人們走進紐約這座“世界之都”,紀錄片以毒舌評論家弗蘭·勒博維茨的視角游走紐約,記錄她對一些事物的看法和她對紐約生活的理解。新一代的城市紀錄片展現出的對綜藝元素中戲劇性和娛樂性的包容,為紀錄片的跨領域融合做出了鋪墊。未來,城市紀錄片內容創作的邊界,將不再局限于單純的敘述現實,不同影視風格之間形式特點的交叉融合,將成為城市紀錄片內容創新的新模式。
2.大數據賦能內容創新。媒介融合時代,城市紀錄片創作者需要放下身段傾聽與接受更多來自觀眾的“回聲”,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城市生活與文化的親歷者,對城市的不同觀點就是城市紀錄片不斷創新的本源動力。觀眾產生的數據是極具喜好指向性的,科技進步帶來的數據分析與整合能力的提升,為大數據信息賦能城市紀錄片的制作增添了可能性。依靠龐大體量的城市旅游數據、觀眾點擊率、收視率數據,使探索觀眾喜好下的定制化細分領域成為可能。在未來,利用大數據分析,對觀眾的觀看喜好進行量化,從而投其所好的拍攝觀眾“喜聞樂見”城市紀錄片就成為可能。
3.交互功能拓展傳播方式。科技創新拓展了城市紀錄片的交互功能。現階段的紀錄片交互雖然可以通過社交平臺與彈幕等方式實現,但其深度還略顯不足,難以有效提升觀眾的參與感與體驗感。城市紀錄片《柏林24小時》已經開始進行了新的嘗試,觀看者可以按任何順序與主題觀看短片,從而構建自己的城市體驗。交互影片與短視頻碎片化的非線性敘事結構有著天然的契合度。生產者將內容字母化,每個觀眾都可以自主挑選自己喜歡感興趣的“字母”,并組成屬于他們自己的“句子”,最終得到他們對于城市獨有的見解。未來,城市紀錄片將在技術的幫助下引導觀眾進入更具沉浸感的城市紀錄片世界,并通過敘事結構將紀錄片整體包裝,以產生連貫的體驗。觀眾與城市紀錄片之間會在播放中呈現不同的交互關系,城市故事與觀眾情感的交相輝映為城市形象的構建提供了新可能。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
參考文獻
[1]申健楓.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紀錄片發展歷程探析[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4).
[2]劉佳.中國城市紀錄片研究(2011-2019)[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20.
[3]張同道.2019年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07).
[4]劉屹.城市紀錄片中的符號化敘事[J].青年記者,2014(02).
[5]史昕雨.紀實影像語境下城市品牌的打造[J].西部廣播電視,2020(06).
[6]楊鄭一.微紀錄片《指尖上的揚州》建構城市記憶的實踐路徑與傳播創新[J].當代電視,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