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碩研 劉嘉儀 孫嘉怡 王卓妍


摘要:“十四五”規劃中提出,我們要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城鄉融合發展是對城鄉關系的進一步深化,其中如何將城市和鄉村當作有機整體,促進二者協調發展是其發展重點?!盎ヂ摼W+”認養農業作為一種新興的農業發展方式,在促進城鄉要素融合、城鄉經濟融合、城鄉空間融合及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融合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何更好發揮“互聯網+”認養農業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的作用,需要在這一發展視角下對其發展方向做出科學規劃,提出更高的發展要求。
關鍵詞: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互聯網+”認養農業;發展方向
一、引言
改革開放之后,城市和農村,在生活條件改善和經濟發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改善。但長期以來,農村主要從事第一產業,城市居民主要從事代表更高生產力水平的第二和第三產業,城市和農村之間長期存在兩個生產力發展不同的經濟系統,導致了城市和農村兩種不同的發展結果,也使二者間的差距逐漸拉大。二元經濟社會結構下的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成為制約我國生產力水平提高、實現共同富裕的重點問題。在此背景下,“十四五”規劃重新設計了鄉村振興的發展路徑,提出要通過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來更好地深化農村改革、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因此,加強城鄉融合發展研究,是更好地落實新型城鎮化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現實需要。近年來我國在借鑒國外認養農業旅游模式經驗的基礎上開始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認養旅游模式,遼寧省盤錦市于2015年率先開創了“互聯網+”認養農業的耕種新模式,提供了發展現代農業的新思路。這種新型的農業認養模式將傳統農業與新型科技相結合,實現了消費者與農戶的直接溝通,并在推動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促進旅游業、服務業等其他行業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城鄉要素流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推動城鄉融合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式。本文將在城鄉融合發展的視角下,探究“互聯網+”認養農業的發展方向,為推進城鄉融合提供新思路。
二、文獻綜述
2015年遼寧盤錦市率先開創“互聯網+”認養農業耕種新模式,隨后,浙江杭州余杭區塘棲鎮、山西大同天鎮縣等許多其他地方也相繼推出了認養農業與互聯網結合的發展模式。目前,“互聯網+”農業認養已成為一種新的發展趨勢。國內外許多學者都對農業認養做了不同層面的研究。
潘鴻,屈敬然(2017)認為“互聯網+”認養農業這種新型發展模式對促進農業進步、推動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大意義,并在理論層面對認養農業這一新型模式提出了相關發展對策,包括真正確立企業的市場主導位置,加強規范管理、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加大教育和培訓力度,培養綜合性人才,加強品牌文化挖掘,提高品牌認同度等方面;唐正芳,梁宇,樊盼盼(2018)提到缺信息,缺銷量是傳統農業發展難題,而“互聯網+認養模式”直接實現了從產品端到客戶端的跨越,減少了中間渠道,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同時減少中間商賺差價,增加農民收入,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些問題。而在關于這方面的發展上,我們可參考目前美國運營模式,與中國實踐相結合,進一步推進互聯網+農業認養模式規范化。二者都對“互聯網+”認養農業的意義及發展策略做了初步的理論探索。范紫穎(2020)提到“互聯網+”認養農業的出現很好地結合了現代信息化的各種資源優勢,相對解決了某些農產品因不易儲藏和運輸時間長而帶來的滯銷問題,不僅能夠促進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而且對當地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符合我國鄉村振興的大目標,明確地將“互聯網+”認養農業與鄉村振興聯系起來。
三、“互聯網+”認養農業與城鄉融合發展的良性互動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尤其在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曝光后,食品的來源及加工成為人們重點關注的對象。為確保家庭餐桌上的食品安全,農業認養模式應運而生。區別于傳統的農產品種植銷售方式,農業認養是通過省去中間的銷售環節,讓消費者與農戶進行直接交易,消費者可以自主選擇農作物進行種植,通過線上平臺進行觀察與監督,親自參與農作物的種植過程,以此來實現其對食品安全的需求,同時通過這種新模式也可以實現與城鄉融合發展的良性互動。
這種新型的農業認養模式將傳統農業與新型科技相結合,推進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互聯網+”與傳統農業的融合給予傳統農業體制和機制等方面上的新突破,為其提供了多種發展可能。通過“互聯網+”農業認養模式,消費者可直接從產品源頭對產品進行選擇,減少了銷售過程中的傳統步驟,加速了城鄉融合。以盤錦認臻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在淘寶、微信、美團等多個平臺上推出了相應的小程序,消費者可通過該程序直接觀察監督到自己所購買產品的種植過程,在產品成熟后,該公司也提供郵寄服務,實現從種植到使用的全透明生產。另外,“互聯網+”農業認養圍繞著為消費者實現個性化需求展開,打造高品質的農業生態銷售產業鏈,發展農村特色產業,提高農民收入,從而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融合。
“互聯網+”農業認養有助于打破城鄉之間的經濟壁壘,實現城鄉一體化。政府根據農村地方特色確定發展方向,加快農村周邊特色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同時解決了就業緊張問題,吸引流失的農村中青年勞動力返鄉進行建設,實現城市鄉村均衡發展。以盤錦認臻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的成立為當地農民每畝地增加了約4000元的收益,給該市待業青年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同時休閑行業的發展,豐富了農村的生活方式,為農村吸引了更多的青少年人口,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并且,農村經濟水平的提升加速了農民思想文化的建設,有助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互聯網+”認養農業有利于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帶動傳統的農業工商業和新型服務旅游行業相融合,利用互聯網進行聯系。目前,隨著農村人口的涌入,城市生活壓力巨增,越來越多的人們向往農村田園生活,相關產業的發展也應運而生。以盤錦區為例,采用“互聯網+”農業認養的模式,將當地特色的農產品的種植與深加工、電子商務和旅游業等產業鏈相融合,打造出了集現代科技、自然風光、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特色農村休閑度假村。通過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實現農村經濟的發展,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加快鄉村建設,健全了城鄉基層治理體系,促進了城鄉融合。
“互聯網+”認養農業可以有效提升農民素質和生活水平,由于對產品質量有著更高的要求,要求農民的種植技術也需要隨之進步,因此農民需要不斷主動去學習更多的技術,接觸新的文化與思想。在這一過程中,農民的眼界得到拓展,思想文化得到提升,技術水平得到加強,生活娛樂更加多元化。同時能夠積極落實到惠民政策,讓農民切實體會到國家政策對農村的扶持。再者,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可以減少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在精神和經濟層面上的差異,加速城鄉融合,促進城鄉一體化的實現。
“互聯網+ ”農業認養模式作為促進城鄉融合的一種新方式,從農民的就業、收入、素質技能的提升、國家政策的支持和農村結構的改革等方面,促進了農村的信息資源、文化的發展融合,促進了城鄉要素的自由流動,同時加速了農村一、二、三產業的發展,加快了農村的經濟和文化建設,實現互聯網加和農業發展的良性循環,促進城鄉均衡發展,加快城鄉建設一體化。
四、問卷數據分析與發現
認養農業作為一種新型農業模式,剛剛進入公眾視野,為了解大眾對其發展的態度,我們設計了一份問卷。本次調查面向大眾,通過隨機發放問卷的形式,了解大家對“互聯網+”認養農業這一發展模式的認識情況。
在本次調查中,參與對象的性別比例大概1:1持平。就其所在地來看,43%的調查對象來自城鎮,57%的對象來自農村。另外調查對象涵蓋了各個年齡階段,其中18歲以下的占比2%,18-25歲的占比22%,25-40歲的占比42%,40歲以上的占比34%。就其收入水平來看,11%的調查對象收入水平在每月3000元以下,27%的收入水平是每月3000~5000元,45%的收入水平是每月5000~10000元,7%收入水平在每月10000元以上,大部分收入水平在5000~10000元。
從7月至11月,共回收約300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263份。我們將回收到的有效數據用于數據分析與統計,對認養農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簡單進行了總結。
4.1大眾對認養農業的認識程度較淺,認養農業模式的相關宣傳力度不夠
根據問卷調查顯示,調查對象中對于認養農業模式了解的、一般了解的人和完全不了解的人比例接近3:3:1。由此可以粗略推斷,社會大眾中對農業認養模式的認識程度也是較淺的。
大眾對于認養農業的了解甚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其宣傳力度不夠。一個好產品,一種好模式,如果僅有少部分人知道并使用,不對其進行宣傳,無法讓更多的人體會到它的好處,那也是無濟于事的。認養農業同樣如此,盡管國內已經有少部分地區在實施,但沒有宣傳,大部分人還是只知道傳統農業模式。
4.2認養農業模式下的產品品種較為單一、產品價格較貴
認養農業剛開始發展,無法一下子就推出傳統農業中已有的大部分產品,并且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如地區問影響、天氣影響、經濟影響等,使得部分產品無法通過認養農業來發揮其經濟效益。此外,由于認養模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導致了認養農業模式下的產品價格偏高。事實上,深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人們對認養農業的了解太少,參與其中的人不多,使得這一模式的行業收入水平也較低,因此無法給顧客提供較多選擇的產品種類以及優惠的價格,否則就有可能會經營不下去。
4.3國家對認養農業模式的扶持力度不夠
認養農業作為一種新型推出的產業模式,可以帶來很多推進城鄉結合的好處如帶動鄉村振興、給當地農民提供就業崗位、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希望國家能夠出他更多關于扶持認養農業的政策來幫助其發展,幫助鄉村振興。與此同時,有了國家的扶持,大眾也會對認養農業了解更多,提高認養農業的“知名度”。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對于認養農業存在的問題,最主要有181人認為產品品種單一,其次有179人認為國家扶持力度不夠,接下來有175人認為相關產品宣傳不到位,以及有150人認為產品價格較貴和130人認為監管不到位。由此可以粗略推斷,產品品種單一、國家扶持力度不夠、產品宣傳不到位等是認養農業模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五、發展方向探究
5.1加大對“互聯網+”農業認養的宣傳力度
目前的農業認養發展狀況下,由于宣傳力度的不足,使得農業認養發展受阻?!盎ヂ摼W+”農業認養作為一種新興的農業發展模式,目前只被少量的行業關注者所認識,因此提高“互聯網+”農業認養的知名度是發展該行業的重中之重。首先,加大推廣宣傳力度,通過網絡宣傳及投放廣告提高產品知名度和曝光率。相較于傳統農產品,農業認養產品的價格更高,其目標客戶大部分為中高收入人群,而這些人口大多集中于一線城市,因此可先在北京、上海等發達的一線城市進行宣傳,以獲得更多資金支持,實現以點帶面,進而更好地打開市場。其次,參加農業博覽會,商家可以與其他同類企業合作,共同參加農業博覽會,進一步提高產品在行業間的知名度,不斷拓寬市場。還可以開展旅游文化節,讓更多的消費者親身體驗到認養農業和鄉旅文化結合的新模式,統一地對客戶進行引導,讓消費者對與產品的了解更加全面。
5.2實現農業產品特色多元化
當前盤錦市主要是以售賣蟹田稻米為主進行發展,產品種類相對單一,能供客戶選擇的品種較少,無法滿足顧客的個性化需求。因此,盤錦當地的商戶可以根據當地的土地情況選擇多種作物進行培育,例如可以選擇蘋果、梨、番茄等果蔬,也可開展相應的畜牧養殖業進行認養,售賣肉制品、奶制品、海鮮等。還可以加大對旅游業的投資,融合民宿和農家樂體驗活動,實現一二三產業相融合,加速“互聯網+”農業認養的發展,使企業做大做強。同時,可以聘請專業人員對消費者進行市場偏好分析,及時發現消費者的隱藏需求,從而更好地引導消費者,以滿足消費者的個性需求。
5.3形成個性化訂單服務
顧客需求的差異決定了服務的個性化,傳統的模版化服務模式不適用于高個性化的“互聯網+”農業認養行業,認養農業的另一特色就是精準匹配的個性化服務。因此強化服務質量是“互聯網+”農業認養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在訂單簽訂前和顧客進行溝通,確定其具體需求,在認養種類、預期產量、監督方法、郵寄方式等方面達成一致,以提高顧客的滿意度,增加客戶粘性;在簽訂訂單后,我們對種植過程提供全方位的監督,杜絕浪費現象,顧客可以通過網絡對產品對成長過程進行實時觀測。同時,我們邀請客戶來種植基地進行體驗,親自參與作物的種植過程,保障體驗過程中的舒適和安全。在作物成熟后,根據客戶需求對產品進行打包派送,滿足客戶送貨上門的需求。通過全方位的個性化服務留住客戶,實現企業的健康長久發展。
5.4 加大國家政策的扶持力度
國家政策的支持是企業發展的動力。目前目前從事農業認養行業的企業大多為中小型企業,在創立之初資金短缺,難以維持企業的后續發展。國家可出臺相關政策增加金融機構對這些企業的貸款金額,實施優惠政策;優化相關部門對企業的基礎設施技術服務。國家出臺惠民政策,增加農民收入,并且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吸引城市人口流向農村,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一體化。
六、結語
本文以盤錦市農業認養的發展為例,通過分析其發展現狀發現并分析來目前遇到的相關產品宣傳不到位、產品價格貴、產品品種單一、監管不到位、國家扶持力度不夠等問題,并對未來“互聯網+”農業認養的發展方向進行探究,提出解決方案:加大對認養農業的宣傳力度、實現農業產品特色多元化、形成個性化訂單服務、加大國家政策的扶持力度。以期通過“互聯網+”農業認養的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破城鄉之間的經濟壁壘,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效提升農民素質和生活水平,推進國內城鄉融合的進程,實現“互聯網+”認養農業與城鄉融合發展的良性互動,進而實現城鄉一體化。
參考文獻:
[1]潘鴻.盤錦市認養農業效果評價與問題分析[J].農業經濟:2017(11):19-21
[2]唐正芳,梁宇,攀盼盼.互聯網+認養,新玩法[J].農家之友:2018(11):33
[3]范紫穎.基于盤錦市大洼區認養農業的效益分析[J].現代農業研究:2020,26(06):16-17
作者簡介:
陳碩研(2001-),女,漢族,河南安陽人,南京審計大學本科在讀,會計學方向。
基金項目:
本文系南京審計大學 2021 年度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編號:2021SX02009Z)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