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瑤 王冬瑞 羅涵今
摘要: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線上交流機會日益增加,為拉近距離緩解尷尬氣氛,淺顯易懂、能夠生動形象地表達發送者感情的網絡表情包應運而生。近年來,網絡表情包已經朝著復雜化、多元化的方向飛速發展,受到了越來越多青年人尤其是大學生的青睞。本研究小組在學術網站搜索數百篇關于“大學生使用表情包問題”的文獻并研讀,相關研究如下:
關鍵詞:表情包;大學生;研究綜述
一、表情包的起源與象征意義
我們生活在一個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里,地球村的概念時常被提及,雖然人與人的線上交流日益增加,甚至在某一程度上取代了面對面的人際交往。但線上社交的弊端也極其明顯,首先就是缺乏真實性,任何人都無法透過屏幕上的寥寥幾個字符判斷對方的情緒變化,這就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無法建立;其次是缺乏趣味性,面對面交往不僅是言語的交流,更是情緒的感染和肢體的接觸,在傳統的社交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很近,他們共享感官,擁有相似的視覺聽覺觸覺體驗;同時這種交流方式也不夠便捷,盡管技術升級的今天,人們已經可以方便地語音聊天,但仍不免繁瑣。這時候,一種表情符號應勢而生,起初它們只是一些顏文字,即用一些字母以及標點符號組成的簡單面部圖案,用以表示發送者的心情,在不斷完善后,形成了現在各式各樣的表情包。
大多數表情包是既包括文字又包含圖片,這給人以特定場景回復的便捷性;表情包的風格多樣,但可愛、搞怪的類型占大多數,無論是朋友之間的聊天,還是辦公的交洽,一個表情包都可以既拉進了距離,又緩解了氣氛;網絡表情符號的英文是emoticon,說明網絡表情符號是情緒 (emotion )與圖標(icon)的結合[1],表情包是由網絡表情符號發展而來,表示“情緒”的特征也得到延續,這樣,表情包又承載了發送者的感情,使得網絡交流更具有情感聯系的真實性,同時,擁有同款、同系列表情包還會給溝通雙方一種身份的認同感。
日本學者中野牧在其1980年出版的《現代人的信息行為》一書中曾對現代人的行為特點做出總結,提出“容器人”的概念:他認為現代人“為了擺脫孤獨狀態也希望與他人接觸,但這種接觸只是一種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對方的內部,因為他們互相之間都不希望對方深入自己的內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離變成了人際關系的最佳選擇。” 表情包的流行是現代人們在網絡中消遣娛樂排解孤獨感的一種狂歡,表情包既能短暫地拉進交流雙方的距離,也可以滿足現代人在網絡中隱藏身份的需求。[2]
二、表情包的特征與發展引導
結合網民的心理及互聯網的特征,總結表情包的特征如下:
1.現代人生活節奏飛快,類似于“碎片化閱讀”的心理,人們往往更容易接受生動、直觀、形象的圖片,一些學者形象地稱當下為“讀圖時代”[3]。因此,表情包大多淺顯、易理解,生動形象能夠抓人眼球。
2.生活節奏快,也伴隨著信息潮的更迭加速,再爆炸性的新聞,也僅僅具有時效性,不會一直停留在人們的心中,“互聯網有記憶”,但是人們被信息巨浪裹挾,被推動著不斷接受新的熱點,而無暇停下咀嚼,所以表情包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也具有更迭飛快、緊跟熱點的特點。
3.網絡社交比真實的地域網或人際關系網有更大的可能和更小的阻礙,傳播快,更具影響力,所以表情包又具有病毒式傳播的特征[4]。
4.表情包界“元老”——金館長臉,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新一代國粹”,試問,誰的表情包里沒有一個賤萌的熊貓呢?但,表情包作為一種藝術作品,每一個使用者和觀賞者,都賦予了它自己的情感,“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表情包的“誤導性”也不可避免,在使用表情包時,表意不明是一個巨大的難題,但這也是表情包的有趣之處。
而今,表情包已不僅僅是交流的附屬品,“斗圖”現象的產生將表情包推到了主角的位置。表情包的泛濫集中地表現了后現代的諸多表征。哈桑(1990)在《何為后現代主義》一文中將其后現代主義歸納為:“不確定性、零亂性、非原則化、無我性、無深度性、卑鎖性、不可表現性、反諷、種類混雜、狂歡、構成主義等。”[5]在網絡斗圖中所用的表情包基本能涵蓋以上所有后現代主義的特征, 并直接體現在斗圖過程當中。例如產生的不確定性、發展的凌亂性 (無線索) 、陣線的無原則轉化、種類混雜、狂歡等等特點。在斗圖過程中一切的表情包傷害都可以以幽默的形式應對, 集中的表現了后現代主義的娛樂、創新精神。
當然,表情包也具有許多負面影響。其一,表情包輻射全體網民,但網民素質不一,表情包在一定程度上對低俗、暴力文化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其二,表情包文化的娛樂、解構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主流話語的消解與弱化。故而我們需要對表情包文化進行正確的、有效的干預引導,如,注重教育指導,在社會學校開展有關表情包文化的講座,普及表情包的作用,同時提高大眾在使用表情包時的甄別能力;平臺發揮監督作用,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加強對相關內容的審核力度,盡可能的過濾掉低俗暴力的內容。[6]
三、表情包作為青年亞文化的研究
由于青少年群體對互聯網新生事物接受度較高且速度很快, 因此網絡表情包也最先在該群體中流行起來, 由此產生的亞文化現象也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7]以大學生為主體的青年們不僅僅拘束于語言、文字等簡單的交流形式,他們越來越多地利用非語言、文字的形式來進行自身情感的表達,追逐個性,喜歡另類的心理也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非語言符號表達形式的青年亞文化產生[8]。因為表情包具有“挪用”“解構”“戲仿”和“惡搞”的特點, 許多人認為這是青少年亞文化對主流文化的消解和抵抗。中老年人使用表情包更看重的是表情包替代文字的便捷性,他們使用一些較常規、無趣的表情包表示問候、顯示禮儀,而大學生們也會運用“中老年表情包”,這并不意味著他們認同長輩們的社交準則,相反, “他們在虛擬空間中通過這樣的角色扮演獲得新的身份定位, 享受著在虛擬話語權中占領主導權的快感”。黃鐘軍、潘璐璐對青少年熱衷借用中老年表情包的現象進行分析和批判, 認為這種明顯帶有嘲諷和排斥的行為是在炫耀青少年的自身優越感, 通過與中老年表情包的對立區隔完成了青少年的群體認同, 獲得了歸屬感和滿足感。[9]而身份對立所導致的表情包具有反諷意味也成為大學生使用表情包動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微笑”表情自從第一個人的一句或許無心或許刻意嘩眾取寵的“笑得好虛偽”,便成為了一個判斷網絡弄潮兒的標準。
由于表情包具有“惡搞”“審丑”和“反叛”等特點,學者產生了對這一亞文化價值評價的爭議。其中, 蔣建國、李穎認為網絡涂鴉表情包是網絡社交中的一場審丑狂歡, 表情包的制作過程是以大學生為主的青年網民對權威和傳統的文化符號進行肢解和重構的過程。“它表現了青年網民在社交媒體時代的美學評判標準, 也顛覆了原有的審美范式, 最終以丑陋抵抗優雅,意圖解構與取代原有的美學標準。”他們認為,網絡表情包的過度娛樂性使這一網絡社交元素成為“新型毒品”。而深受其害的大學生網民們會逐漸去主體化, 喪失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最終迷失自我。所以任意一種非主流文化,都需要成熟地引導和規范。
四、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通過對有關表情包的多篇論文的研究與分析,我們發現,目前研究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對表情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交方面,大多數研究都是在論述表情包在網絡交往過程中的作用,其實表情包是融合了多種學科的產物,因此我們可以結合設計美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來深入挖掘表情包背后的內涵,同時也能豐富我們的研究內容。其二,對表情包使用情況的調查大多數局限于國內,缺乏對國外相關案例的分析比較。表情包作為當下流行的網絡交流方式,很多時候可以打破文化的局限進行跨文化交流,因此研究表情包的使用對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產生的影響也是十分有意義的。
總之,在如今網絡飛速發展,信息爆炸的時代,表情包在網絡交流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已成為網絡文化的一部分,正在不知不覺間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并逐漸成為網絡交流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在未來對表情包文化開展更廣更深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孫雨婷.從網絡表情包看視覺化語言及情緒表達[J].新聞知識,2016(10).
[2]王立君,白曹智子,程熙慧.讀圖時代下的傳播活動圖片化熱潮——以表情包的流行為例 [J].新媒體研究,2016(18).
[3]周靜.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視角探析網絡表情符號[J].出版廣角,2016(18).
[4]王立君,白曹智子,程熙慧.讀圖時代下的傳播活動圖片化熱潮——以表情包的流行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6(18).
[5]伊哈布·哈桑,王岳川.何謂后現代主義[J].文藝研究,1990(02):157-159.
[6]伊哈布·哈桑,王岳川.何謂后現代主義[J].文藝研究,1990(02):157-159.
[7]馬匯.國內網絡表情包文化研究綜述[J].名作欣賞,2018(30):36-38.
[8]匡文波,邱水梅.大學生的微信表情使用行為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7.39(12)123-137.
[9]馬匯.國內網絡表情包文化研究綜述[J].名作欣賞,2018(30):36-38.
作者簡介:
劉心瑤(2003-),女,漢族,江蘇揚州人,南京審計大學本科在讀,國際經濟與貿易方向。
基金項目:
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1511287006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