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
在小學高年級閱讀訓練中,經常會出現托物言志的文章,這是一種很好的能夠供學生借鑒寫作方法的學習資源。其中,最特別的是古詩。詩人在創作作品時,總是能夠精準地觀察、盡情地體驗,從而找到能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言志之物。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古詩三首》,將《馬詩》《石灰吟》《竹石》這三首托物言志的古詩編在一起。教師正好可以借該課,深入教學托物言志這一寫作手法。
一、復習導入,拓展新知
課堂伊始,我讓學生在學過第一課時的基礎上,復習回憶三首古詩的詩意和詩情,通過填空競賽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發現托物言志的文章特點,總結突出:這種寫法就是托物言志。強調:寫作時,要以事物的特點為核心主旨,要能表達自己的志向。
在學生充分理解托物言志這一寫作手法后,我問學生:“你還知道哪些具有象征意義的事物嗎?”學生們說了很多,我也補充出示了四組事物及它們的象征意義,有植物、動物、自然現象、顏色,意義有好有壞,大部分是人物精神品質方面的。溫故而知新,積累這些象征意義的事物也是為接下來的寫作做鋪墊。
二、總結寫法,小試牛刀
1.總結托物言志式作文的基本寫作順序
到這里,其實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書上三首托物言志的古詩。為了讓學生靈活運用這種寫作手法,我補充拓展了一首課外的托物言志的古詩——袁枚的《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選擇這首古詩是因為它短小精悍、通俗易懂,適合利用一節課進行拓展學習。
以讀促講,加上對詩人的生平介紹,學生很容易理解所托之物的特性,對詩人所言之志也能一點就通。至此,我將四首古詩放在一起讓學生觀察,找出了四首古詩在寫作順序上的共同點:它們都是一二兩句先描寫事物所處的環境或者外形特點,三四兩句再點明事物的品格。雖然只是簡單的總結,但是可以幫助學生很快地理清習作的行文思路。
2.從古詩走向習作,使積累從“薄”到“厚”
我根據總結的寫作順序,原創了一首《贊樟樹》:“樟樹不高枝粗壯,樹葉稠密綠發亮。四季常青蓬勃長,永葆拒蟲氣味香。”由此過渡到《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篇經典的課文,繼續幫助學生捋清作文的寫作順序和特點——先交代了人物、背景,再描寫樟樹的外形特點,然后再點明了它的品格,最后來一個簡潔明了的結尾,結構特別清晰。
當堂寫詩對學生來說可能還是比較有難度,但如果把學過的詩,按照總結的寫作順序來寫一篇小練筆,倒是簡單許多。就拿剛學的《苔》來個十分鐘的小練筆。為了給學生更多自信,在這里我降低了寫作難度,出示了一個框架填空,給學生借鑒參考。
春末夏初,夜間一場淅淅瀝瀝的小雨過后,清晨的天空顯得格外干凈明亮。詩人袁枚家的庭院里,冒出了一片片生機勃勃的青苔。它們有的長在屋檐上的瓦片之間,有的長在人跡罕至的地磚縫里,有的長在磚墻的紋路里,這旺盛的生命力正是從這里來的!這青苔雖然長在陽光不眷顧的陰暗角落里,卻依然開出了如米粒般大小的小花,就像花中之王牡丹一樣熱烈綻放。
就像袁枚,雖然一生坎坷,但他依然堅持自我,詩寫性情,不曾隨波逐流。就算歸隱鄉間,他的心中依然有一片勃勃生機的小天地。
分享交流小練筆時,學生都比較有自信。因為通過大半節課的學習,他們發現托物言志式的作文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只要了解所托之物的特性和所言之志,就有話可寫,不會出現無從下筆的情況。
三、活學活用,巧妙取題
在這節課的尾聲,我趁熱打鐵,送給不會取作文題目的學生一個小妙招——寫一個托物言志式的題目。我出示了三個托物言志式的題目——《星空下的菊花》《受了挫折的陽光》《我的“仙人掌”同桌》,讓學生猜一猜文章可能是寫什么內容。學生根據托物言志的特點,都猜得八九不離十,同時也總結出了取這種題目的方法:將所托之物和所言之志糅雜在一起。
隨后,請學生將所學立刻運用起來,給剛剛寫的小練筆取個題目。學生的反應特別快,有《袁枚庭院里的苔花》《怒放的苔花》《苔花雖小》……題目取得都不錯,比平時沒有方法亂取的題目“吸睛”了很多。
四、課后習作,鞏固強化
這節課后,我給學生布置了一篇曾經考過的半命題作文,題目是《? ? ?牽動我的情思》:“在我們最熟悉的校園里,有沒有一種事物引發了你的思考和感悟呢?請以校園中的某一事物或某一景物為題完成一篇文章。把題目補充完整,比如落葉、小草、臺階、跑道……”
有了這節課的方法指導,學生寫作文明顯進步了。原本寫的作文有些言之無物,不能很好地把事物與自身感悟結合起來,行文比較凌亂。這一次重寫,大部分學生的思路清晰了很多,知道要結合事物的特性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只是在描寫時遣詞造句還不夠有深度。雖然還不是很成熟,但經過這一節課的訓練,學生已經小有成果了。
托物言志,常常是作者對某一事物特性的頓悟,是一種在厚積薄發之后的靈感閃現,之后作者再將這種頓悟進行提煉和完善,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豐富文本的內涵。這種寫作手法,需要學生細致的觀察和平時用心的積累。有了這樣的創作意識,學生寫作就變得有跡可循,有法可依,既能借事物表達真情實感,也能通過描寫事物來讓文章更加細膩真實,有溫度,也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