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婦聯向上海市人大和政協提出建議,推進創建“家庭友好型企業”,探索“家庭友好型企業”的減稅降費政策,對滿足一定條件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和補貼。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已于2022年1月1日起實施。這部旨在“引導全社會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增進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法律,無疑給那些身陷“996”“715”的父母們注射了一針清醒劑、強心劑,讓他們逐步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籌劃未來如何更好地在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等方面履行更多義務。
目前來看,《家庭教育促進法》更多地是從國家層面對政府部門、家庭、社會組織進行了要求,但針對與家庭成員有著更密切聯系的企業、單位,卻少了些內容。這當然不是立法的疏忽,而是將更多的自主權交到地方手里,由地方立法機構充分考慮本地實際,從而制定更具可行性、執行力的地方法規——例如此次上海市婦聯提出的有關建議。如何保證《家庭教育促進法》的精神得到更好的貫徹與落實?要“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實現雙贏、多贏、共贏。
首先,政府的立法臺子得搭好。要充分考慮社會、家庭、企業等各個角色的特點和需要,既不能一味突出某一個角色,導致權利義務失衡,造成法律法規難落實,成了“偏臺”;也不能各唱各的戲、打亂仗、相互沖突,成了“亂臺”;更不能奉行“拿來主義”或“閉門造車”,不切實際貿然決策,成了“歪臺”。
家庭教育雖然關乎個體,但牽動的是整個社會。政府搭臺的一梁一柱都直接影響舞臺效果和觀眾觀感,必須建立在科學論證、充分調研、統籌研判的基礎上。要真正摸清家庭的期待是什么,企業的阻力在哪里,相關社會組織的發力點在何處,制定一套家庭受益、企業歡迎、社會支持的政策——例如上海市婦聯建議的“家庭友好型企業”減稅降費政策。
其次,企業的責任戲要唱好。為什么家庭教育需要企業唱戲?因為企業的態度和管理制度直接影響家庭成員履行相關法定義務的實效。理論上,只要不違法、不違反合同約定,企業完全可以通過績效考核等對員工進行相應的制約。面對“增進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的重大法治期待、社會期待,企業應當從履行社會責任的角度多做一些、更主動一點。例如,在職工彈性休假、家庭成員突發疾病時的特殊照料、勞動保護、子女托管服務、福利保障等方面,為其作為家庭成員履行責任多提供些方便,由此換來的將是員工更高的工作熱情和對企業毫無保留的支持、信任。
說到底,促進家庭教育,真正的“主角”應該包括政府、企業、有關社會組織,只有“主角”們把應盡的責任盡到,那些同時為人父母、子女的勞動者,才能更好、更主動地兼顧工作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