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華

近來,墻繪之風盛行于鄉村,叫好聲中,建議冷靜與慎思。公共藝術介入鄉村,不能依靠藝術家、投資者等個體的主觀臆想,更不能依靠施工隊伍的行活、圖紙。只有以地域歷史文化為創意源泉,公共藝術才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才會使藝術的精神得以深刻地體現,才會為鄉民所認同、接受,以致融會其中。
主創藝術家、設計師等應該開展持續深入的田野調查,深刻理解鄉民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文化體系、審美趣味、情感訴求、社會結構、產業鏈條等。只有做了足夠的田野調查,藝術家、設計師才可能深度理解在地文化,突破自我中心主義,公共藝術才可能保持公心,維護公共性,才能擺脫架上藝術形式的主觀意識,使公共藝術融入鄉民、環境、社會、生活。
田野工作有利于主創藝術家、設計師等在彼此理解、認同的基礎上,組建至少包括藝術家、設計師、規劃師、社會學家、鄉民、鎮村干部等在內的綜合團隊,匯聚公眾智慧,“為公共而藝術”。深入田野有助于擺脫鄉村公共藝術移植、套路的怪圈,激活鄉民藝術潛質,發掘鄉村傳統文化精華,促成多主體聯合創作,真正從當地尋求靈感、素材、技術,創作出專屬于特定鄉村的公共藝術。
(本文節選自《問題導向下的鄉村公共藝術創作策略》)
投稿郵箱: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