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麗霞 周傳章
北京市從2007年啟動新課程改革以來,各高中校開始全面的學校課程體系的構建,實施“必修+選修”的課程方案。2016年,教育部啟動新一輪改革,不分文理、選學選考成為新常態,明確“基礎+選擇”的課程設置,即通常所說的“六選三”模式;進一步推進“一核、四層、四翼”和高考招生方式的改革,提出“中國學生核心素養”和“學科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的培養任務。
2007年的“選修”課程方案,開放給學生初步的課程選擇權利,從“配餐”模式發展到“點餐”模式。2016年的“選擇”課程設置,將“點餐”模式發展到學生需要研究自身的學習特點和職業規劃,從而正確“系統用餐”。打個比方,高中校應該提供“系列特色品牌餐飲”。“選課走班制”給予中學生更多的學習自主權,實現學生學習過程的時間與空間重組,實現資源的重組和優化配置,為學生搭建自主發展的平臺,實現育人方式的根本變革。
1.基礎性課程,將“育人功能”作為教育的“價值導向”
結合校情、學情和學校人才發展定位,我們設計了基礎課程的結構。思路是以基礎學科知識與思想方法進行梳理、重組、整合,并增加符合學生特點的學習內容,以現實問題為載體,掌握學科的核心概念、主干知識及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研究、問題解決的能力,形成基礎課程。主要體現在整合與優化、拓展與加深、分層與融合、方法與實踐四個方面。
學校將必修課程與校本必選課程相互整合,將不同領域的必修課程相互整合,將學校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互整合,形成多樣學習方式,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使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潛能得到開發,個性得以張揚。
2.選擇性課程,讓“分類選擇”成為學生的“主動需要”
高中生處于基礎學習的重要階段,要想分類選擇,必須規劃當下,才能賦能未來。怎樣進行學業規劃,取舍選擇性必修課程,對高中生來說有很大難度,需要學校和師生做好系統性的規劃。
我們實行分級操作:高一年級,研究自主學習,研究選擇指導,注重職業探索,做好人生規劃。高二年級,研究深度學習,研究選科走班,注重個性成長,做好學業規劃。高三年級,研究減負增效,研究學科素養,注重專業指導,做好專業規劃。
高一年級的生涯指導課程和職業探索活動,除了能幫助學生選科外,還可以涵養性格情操,提升綜合素質,并激勵學生奮發向上,懂得如何去實現自身價值。清晰的專業規劃,可以促進自身的發展,可以萌發根植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當學生在高一年級經過認真的準備后,高二年級開始的走班選科教學就可以水到渠成。學校根據學生分類發展的方向,分別從理工、人文、藝體、跨領域以及特殊發展方向等,分類分層設置選擇性必修、發展性選修、專業課程,為不同需求、不同發展方向、不同潛質的學生提供相對應的課程與班級。
3.給予空間,讓“發展性課程”成為學生的“品質追求”
我們有時遇到學生詢問:“我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讀哪幾本書?”“我想突破這個難點,需要怎么做?”當教師抓住機遇,將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時,學生會覺得快樂,因為這是學生的主動選擇和品質追求。
學校的發展性課程設置包含項目類發展課程和學科類發展課程。項目類發展課程定位在相關項目或學科具備較高水平的綜合知識的學習,通過創新大賽、專業測試、專業研究、綜合實踐達成學習目標。學科類發展課程定位在完成大學本科低年級專業課基礎學習,為進入相關專業奠定基礎,通過強基計劃、學科競賽、專業測試、AP課程達成學習目標。
4.整合學科,讓“未來生活”融入學生的“現實學習”
在各學科的課程標準中,多有把“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作為課程理念之一,為學生的未來生活奠定基礎。實踐類課程通過學科整合,在遵循思想性、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和關聯性等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更加關注學生現實生活與未來生活之間的聯系。課程設置的專業化、特色化,也是學校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
以勞動課程為例,新課標中,將“勞動”4學分與實踐活動課程、技術課程統籌安排。讓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回歸人之本質,勞動教育幫助學生在自主實踐中發現自我,通過雙手創造自己的生活,實現自身的價值。
學校的技術課程與高校緊密結合,共同開發課程,形成協同培養模式,并在高二年級每周開設2課時,為校本必選課程。從知識銜接性、文化藝術性、互動娛樂性、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規律出發,以項目學習的方式,經歷創意、試驗、修改、形成原理性樣機、調試、撰寫說明書等過程。在此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和了解新時代勞動活動的內容,加強學習的物化能力。
5.將“課堂”搬進“生活”,將“生活”變成“課堂”
為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學校精心設計了“十五百”教育活動:“百位名人進校園”,文化滋養心靈;“百位校友進校園”,文脈賡續相傳;“百位專家進校園”,大師引領成長;“百位模范進校園”,榜樣呼喚擔當;“百所高校進校園”,指引前行方向;“百位家長進校園”,凝聚家校合力;“百封家書進校園”,感恩溫暖親情;“百位教師進班級”,感受多樣魅力;“百節學科素養課”,開闊學科視野;“百場美文聆聽”,體悟瑰麗文化;“百位學生論壇”,伙伴智慧共享;“百位家長導師”,家校同向同行;“百所職場體驗”,打開社會窗口;“走進百家博物館”,追尋文化記憶;“走進百位學生家庭”,探訪成長基因。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涵養師生的性格情操,提升人格魅力和綜合素質,激勵學生奮發有為,培養社會責任感,懂得如何去實現自身價值,是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
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不斷推進和完善課程體系建設,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滿足了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需求,提升了教師的專業能力,促進了學校優質而有特色的發展。